唐小麗 董興菊 鄭 蓉 羅 珊
肺癌的發(fā)病率高,男性肺癌居各類癌腫死因第一位,女性僅次于乳腺癌的死亡人數(shù)。肺癌的常見癥狀:原發(fā)腫瘤引起的癥狀:咳嗽、咯血、喘鳴、胸悶氣急、體重下降、發(fā)熱;腫瘤局部擴展引起的癥狀:胸痛、呼吸困難、咽下困難、聲音嘶啞、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Horner綜合征;由癌腫遠處轉移引起的癥狀:轉移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引發(fā)頭痛、嘔吐、眩暈、復視、共濟失調(diào)、腦神經(jīng)麻痹、一側肢體無力甚至偏癱、嚴重時可出現(xiàn)顱內(nèi)高壓的癥狀;骨轉移引發(fā)肋骨、脊椎骨、骨盆等疼痛;肝轉移出現(xiàn)厭食、肝區(qū)疼痛、肝腫大、黃疸和腹水等;皮下轉移時可觸及皮下結節(jié);癌腫作用于其他系統(tǒng)引起的肺外表現(xiàn)(副癌綜合征)主要有內(nèi)分泌、神經(jīng)、肌肉、結締組織、血液系統(tǒng)和血管等異常改變。我科2008年12月~2010年10月收治肺癌患者1082例,其中以下肢腫脹深靜脈血栓形成為起因入院后確診為肺癌的患者3例。惡性腫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DVT)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最主要危害是血栓脫落后形成肺栓塞(PTE),嚴重時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遠期危害可導致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給予高度重視,規(guī)范治療,有效護理?,F(xiàn)將我科收治的以下肢深靜脈血栓為首發(fā)癥狀的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護理報道如下。
病例1:患者,男,43歲。主因右下肢腫脹伴右肩胛區(qū)疼痛10 d收入院,既往體健。入院查體:體溫37.5℃,脈搏8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壓120/86 mmHg。心肺及腹部查體未發(fā)現(xiàn)異常,右下肢腫脹(小腿明顯),活動受限,淺靜脈輕度擴張,皮溫低,沿深靜脈走行處有壓痛。查血、尿及大便常規(guī)正常,肝、腎功能及血糖、血脂正常。彩色B超示:右側腘靜脈血栓形成。初步診斷:右下肢深靜脈血栓。查血凝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3 s,纖維蛋白原0.38 g/L,血漿凝血酶時間9.9 s,凝血酶原活動度 92.8%,國際標準化比值 1.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1.9 s。立即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q 12 h,血塞通靜脈滴注等溶栓活血治療。入院第2 d肺CT檢查提示右肺占位性病變,肺穿刺確診為肺腺癌。B超檢查發(fā)現(xiàn)胸腔少量積液,予溶栓的同時化療(鹽酸吉西他濱加順鉑),入院第10 d病情好轉。彩色B超示:右側腘靜脈血栓消失,入院第13 d晚患者訴左小腿一過性脹痛,呼吸困難,予以吸氧,監(jiān)護6 h,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自訴呼吸困難緩解,停監(jiān)護,治療繼續(xù)予以低分子肝素、血塞通等溶栓活血治療。入院第20 d,患者大便后突然呼吸窘迫,面色發(fā)紺,全身大汗,立即床旁氣管插管、監(jiān)護,10 min后心跳、呼吸停止,搶救無效死亡。尸檢為肺栓塞。劉曉強等[1]曾有過肺癌術后并發(fā)急性肺栓塞猝死的報道,提示在以后工作中應防護肺栓塞的發(fā)生。
病例2:患者,男,73歲。主因左下肢腫脹7 d,活動受限,外院彩超提示左髂靜脈血栓形成收入普內(nèi)科,入院后肺部X線提示左肺陰影,為進一步診治轉入我科。查體:患者左下肢重度腫脹,左大腿及小腿比對側分別粗16 cm、10 cm,皮膚紫紅,散在瘀斑,皮膚溫度較對側低,呈凹陷性水腫,足背動脈搏動弱,查血凝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3.2 s,纖維蛋白原0.36 g/L,血漿凝血酶時間9.8 s,凝血酶原活動度93.6%,國際標準化比值1.1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3.5 s。立即局部溶栓及全身用藥治療:先抬高患肢高過心臟水平20°~30°,尿激酶40萬U加生理鹽水100 ml靜脈點滴1 h,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周圍靜脈滴注丹參、低分子右旋糖酐、血塞通、舒血寧等擴血管藥物進行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療,7 d后左側大腿及小腿較對側分別粗14 cm、9 cm,皮膚顏色稍有好轉,改尿激酶為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q 12 h,14 d后患者左側大腿及小腿較對側分別粗4 cm、5 cm,皮膚顏色正常,能自行活動,21 d后左下肢恢復正常,復查彩超血流恢復,附壁血栓,停用低分子肝素改口服華法令2.5 mg,每晚1次。溶栓同時經(jīng)過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為小細胞肺癌,并給予NP(NVB,DDP)方案化療,入院治療后58 d,經(jīng)過全面檢查血栓完全消退,肺部包塊明顯縮小出院。
病例3:患者,男,39歲。主因雙下肢腫脹1個月伴發(fā)熱3 d收入我科。既往體健。入院查體:體溫38.1℃,脈搏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壓110/60 mmHg?;颊唠p小腿均勻腫脹(足背明顯),活動受限,淺靜脈輕度擴張,皮溫低,沿深靜脈走行處有壓痛。查血、尿及大便常規(guī)正常,肝、腎功能及血糖、血脂正常。B超示雙側腘靜脈血栓形成。初步診斷:雙下肢深靜脈血栓。胸部X線片示左肺陰影,纖維支氣管鏡確診為肺腺癌,腦CT提示顱內(nèi)多個轉移灶。診斷:肺癌腦轉移伴雙下肢深靜脈血栓。查血凝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14 s,纖維蛋白原 0.38 g/L,血漿凝血酶時間 9.9 s,凝血酶原活動度96.8%,國際標準化比值1.1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4.6 s。擬行同步放化療加溶栓治療,患者因經(jīng)費困難,放棄放化療只繼續(xù)溶栓治療。予以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q 12 h,血塞通、燈盞細辛等溶栓活血治療。7 d后復查彩超提示雙下肢腘靜脈血栓縮小,20 d后彩超提示雙下肢腘靜脈血栓較治療后第1次有較明顯縮小,40 d后復查彩超提示雙下肢腘靜脈血栓完全消退。患者于入院第48 d自動出院。出院隨訪至今患者雙下肢無腫脹,自服中藥。
2.1 心理護理 3例患者都由行走不便到醫(yī)院最后確診為肺癌伴血栓,致命的雙重打擊使患者心理壓力非常大,再加上疼痛、經(jīng)濟等因素常使患者出現(xiàn)抑郁、焦慮甚至悲觀厭世的情緒,從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這對疾病的恢復帶來不良影響。護士詳細了解并判斷患者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疏導方法,在日常工作中關心體貼患者,主管護士盡可能取得其信任并耐心地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告之其在治療護理中配合的重要性,講解目前國際、國內(nèi)對本病的治療水平及成功治愈案例的情況,使其消除顧慮,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取得患者家屬的支持。同時做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熟練準確,使患者有安全感。
2.2 健康宣教 肺癌伴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疾病的恢復需要患者的配合及家屬的支持,因此,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及從醫(yī)行為很重要:(1)患者必須24 h留有陪護。(2)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兩周以上。(3)飲食清淡,給予低脂、低鹽飲食,多食纖維素、新鮮蔬菜瓜果及黑木耳,同時禁煙酒及辛辣食物,每日飲水2000 ml左右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口服華法林的患者避免同時吃菠菜、卷心菜、咖啡等影響其抗凝作用的蔬菜及飲料。(4)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不可過度用力,因用力排便可誘發(fā)肺栓塞,甚至造成患者暈厥猝死[2]。本組第1例患者死于肺栓塞,分析原因即為此因素;本組第2、3例患者護理人員教會患者與家屬采取促進排便的干預措施:小茴香熱敷腹部每日3次,肛門物理牽拉每日2次,均保持了患者1~2次/d的排便習慣。(5)遵醫(yī)囑按時、按量用藥,應用抗凝藥物期間,按時檢測凝血酶原時間,注意觀察靜脈穿刺點、鼻、齒齦部位有無出血,有無血尿、黑便。(6)如突然出現(xiàn)胸痛、氣短、咳嗽和咯血等癥狀,須警惕肺栓塞的發(fā)生,應及時報告醫(yī)護人員。
2.3 患肢護理 (1)血栓形成溶栓前10~14 d內(nèi)應絕對臥床,用軟枕墊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 cm,膝關節(jié)屈曲15°,以促進血液回流[3]。告知患者感覺肢體疲勞時可更換體位,行足部屈伸或輕微旋轉活動,但避免劇烈運動、按摩、擠壓患肢及下床活動,以免栓子脫落造成肺栓塞。注意患肢保暖,但禁熱敷及烤TDP燈。(2)注意患肢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平整、無渣屑,床單污染及時更換,防長期受壓,避免壓瘡發(fā)生。本組3例患者均無壓瘡發(fā)生。(3)自患者入院當日起測量并記錄雙下肢膝上10 cm、膝下10 cm處周徑,每日1次,在首次測量時做好標記,減少誤差,以便觀察消腫效果。(4)注意觀察患肢皮溫、色澤、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班班交接并詳細記錄。
2.4 溶栓過程的護理 (1)溶栓過程中仔細觀察有無藥物遲發(fā)過敏反應。(2)溶栓及抗凝治療的最大副作用是出血,發(fā)生率為5% ~7%[4],嚴密觀察各個穿刺點有無出血、滲血,有無口腔黏膜、牙齦、鼻出血及皮下淤血等。牙齦出血時,用冷水漱口;鼻出血時,用拇指、示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本組第2例患者出現(xiàn)牙齦出血、皮下淤血,經(jīng)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盡量避免皮下、皮內(nèi)、肌內(nèi)注射及靜脈穿刺,必須穿刺時,采血后加壓按壓20~30 min,必要時加壓包扎4~6 h。3例患者中2、3例患者均置頸內(nèi)CVC導管輸液。(3)遵醫(yī)囑及時抽血送檢凝血功能檢查,并及時報告醫(yī)師。
血栓形成與血液高凝、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等因素有關。惡性腫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機理:惡性腫瘤細胞可表達和釋放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癌促凝物質(cancer procoagulant,CP)和絲氨酸蛋白酶(hepsin)三種主要促凝物質。TF與Ⅶa結合觸發(fā)外源性凝血途徑;CP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獨立激活凝血因子Ⅹ而不依賴于凝血因子Ⅶ的作用;Hepsin能夠激活凝血因子Ⅶ,催化凝血因子Ⅹa,導致血栓形成[5]。腫瘤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游走性栓塞性淺靜脈炎、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靜脈栓塞、四肢和中樞微血管動脈栓塞等,其病變遷延,四肢是最常見的侵犯部位。此3例患者首發(fā)癥狀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無明顯的肺癌呼吸道癥狀,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比較隱秘,直到住院后才得以明確診斷,提示我們,下肢深靜脈血栓可以是肺癌的首發(fā)癥狀,遇到下肢血栓類疾病時應考慮到惡性腫瘤的可能,須及早行相關檢查及規(guī)范治療,從而提高療效。
[1]劉曉強,崔建勇,朱德隆.肺癌術后并發(fā)急性肺栓塞猝死誤診原因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8,15(21):1669 -1670.
[2]周美華,張 辰.肺栓塞護理新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4):157 -159.
[3]劉 霞,楊冬梅.肺栓塞31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4):3398.
[4]瞿振中,秦志強,王 辰.肺血栓栓塞癥的溶栓治療[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3,83(10)∶894 -896.
[5]許立超,李文濤.惡性腫瘤與肺栓塞關系及介入治療[J].中國癌癥雜志,2009,19(10):797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