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李海軍
一、背景
遼寧省千山山脈地處遼寧省的東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經(jīng)遼陽、鞍山、海城、蓋州、岫巖,止于金州。明代進士張鰲曾贊美千山:“南海八千路,遼東第一山”。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的發(fā)展觀,堅持統(tǒng)籌兼顧,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發(fā)展是主題,以人為本是本質,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基本內涵。所以,在當下社會科技迅速發(fā)展的時期,研究千山文化,對弘揚遼寧省地區(qū)文化,帶動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千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當屬一代帝師王爾烈?!坝幸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善良者以歡樂……”這首《一個美麗的傳說》是1985年風靡大江南北的電視連續(xù)劇《木魚石的傳說》主題曲。電視劇主人公就是遼陽名人、被譽為“關東第一才子”的王爾烈。
二、一代帝師王爾烈
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別名仲方。1727年出生于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他少小聰穎,勤奮好學。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見稱于世,是乾隆、嘉慶年間有名的“關東才子”?!哆|陽縣志》稱譽其為“詞翰書法著名當世者,清代第一人”。王爾烈16歲時,詩文、書法就已經(jīng)蜚聲遐邇了。26歲時,他參加了全州的童試,考中了秀才。39歲時,他隨同好友常紀到北京參加京師會試,沒能及第。44歲時再攀蟾宮,參加京師禮部主持的恩科會試,結果考中貢士,經(jīng)過殿試,中二甲一名進士。清代朝廷任命他為翰林院編修、侍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王爾烈中二甲頭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參議,為官幾十年,曾參與篡修《四庫全書》,并出任“三通館”篡修和江南鄉(xiāng)試主考?,F(xiàn)今,王爾烈紀念館就坐落在遼寧省遼陽市古城西門里王爾烈故居“翰林府”?!昂擦指痹?991年復建中被遼陽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經(jīng)有段俏皮佳話這樣描述:有一江南學士刁難王爾烈,寫一幅上聯(lián)曰:“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言外之意就是說跟南方相比,北方荒涼寒冷,沒有好山好水更沒有好才子。王爾烈看后,馬上對出下聯(lián):“北國一天一地一圣人?!蓖鯛柫衣?lián)中的“一圣人”指的便是乾隆皇帝,那一天一地指的是清朝天地,他的機智聰慧使得眾人無不嘆服。
除此之外,關于王爾烈不愛財?shù)墓适乱苍趶V為流傳,這些傳說為王爾烈增添了親和力。
當年年屆七旬的王爾烈蒙嘉慶皇帝恩準衣錦還鄉(xiāng)。王爾烈返鄉(xiāng)的隊伍啟程時,十多輛大馬車上都加了銅條銅鎖。當時不少高官猜測車上無非是金銀財寶,甚至有人要開箱驗貨。王爾烈沒有顧忌,當眾打開馬車示人,里面全是清一色的磚頭。原來王爾烈只是想買些磚瓦回老家蓋幾間小屋,用來安度晚年。此事傳到了皇上的耳朵里。嘉慶爺心有所感,便命從國庫中撥出紋銀,在遼陽城內修建了這座翰林府。
三、王爾烈書房
王爾烈天資聰慧,加上后期勤奮努力,在少年時期便能詩善文,自古以來,學而優(yōu)則仕??婆e考試成為多年苦讀詩書的文人證明自己能力或是實力的手段。王爾烈成年之后,就開始參加科舉考試。17歲就在千山的龍泉寺西閣讀書,至今王爾烈書房仍然靜靜地坐落在千山里。龍泉寺的繞梁鐘聲,西閣昏黃的燭光陪伴了他整整八年。耳濡目染了千山的靈氣,因此王爾烈對于千山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其詩作也多為游覽千山時所作。譬如“詠千山”,皆為游覽千山時隨興而發(fā),為千山的詩詞歌賦奠定了基調。
西閣依云筑,孤峰近砌斜。
石無凡土壤,松帶古煙霞。
偃蹇天相壓,參差日欲遮。
生枯雙幻影,謹并畫圖夸。
千山龍泉寺所有殿堂的匾額、楹聯(lián)幾乎都是王爾烈題的。王爾烈書房的匾額——“瓊島虛舟”就是王爾烈的筆跡。乾隆四十二年,51歲的王爾烈偕同好友共游千山。重游兒時讀書生活的故地,王爾烈百感交集,他為自己的書房題楹:“室狹如舟篷窗四起峰圍岸,山深似島松聲一派海生潮?!弊鳛橐粋€讀書人,在清貧生活中通過讀書考學實現(xiàn)自我,這個小書房滿載著王爾烈的夢想,但夢想之外是無限的孤獨,置身所在千山環(huán)抱,好似一片汪洋臨海,暗潮洶涌,這葉孤舟寄托著學者的遠大抱負。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書法藝術自古以來就是與人格相齊,書法的本質即在于用一種形象化的符號表現(xiàn)客觀事物的美與人格的美,其中表現(xiàn)人格的美是更為重要的。于文于意,這座千山里的瓊島虛舟,就是王爾烈的精神財富,在遠離了政權與財富之時,他仍在追求學??嘌?,王爾烈的書法宗法于“二王”,超凡飄逸,字形端莊,筆畫厚重飽滿,兼具顏體的渾厚和柳體的挺拔,造詣突出。
王爾烈的文章流傳下來的更少,多是寺廟碑記。但盡管如此,他的文章筆法簡練,文辭質樸而義理明曉,如《校刻常理齋看吟草序》《遼陽關帝廟重建東殿碑記》等篇,敘事真切感人,說理明晰透徹,顯現(xiàn)出他的真才實學。令人遺憾的是,其作品多已散佚大多已經(jīng)散失。
四、結束語
一代帝師王爾烈,年少在千山苦讀詩書,金榜提名,為人誠厚,為學嚴謹,為官清廉,傳奇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太多寶藏。
千山峰巒疊翠,猶如多多蓮花,從仙人臺鳥瞰環(huán)繞四周,風景盡收眼底,王爾烈在《仙人臺》一詩中描寫道:“俯觀屏嶂開,層疊青翠醒。萬象羅吾前,所歷皆炯炯……忽看峭壁來,高力破溟涬。”人們從千山的自然風景中,能夠發(fā)現(xiàn)太多的歷史與經(jīng)典,提煉創(chuàng)作素材和研究題材,其實,大自然中的美和生活中的美都是無窮盡的,關鍵在于能夠善于發(fā)現(xiàn)、領悟,并將這種美融于現(xiàn)代生活和研究之中。黃庭堅曾說:“余寓居開元寺之怡思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以王爾烈這位歷史名人為研究的突破口,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千山及其地區(qū)的文化文脈,諸如書法藝術、詩詞研究等,對于挖掘地方文化財富,推動地區(qū)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注:該文系2009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明省.千山龍泉寺[Z].鞍山市鐵東區(qū)印刷廠1991.
[2]鞍山市城建志編委會.遼寧省舊方志·鞍山卷:千華山志[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高原,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李海軍,遼寧科技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