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忠梅 雷菊紅 張湘云 王艷艷
(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影像導航系統(tǒng)是把現代影像診斷技術、立體定向外科技術及顯微外科通過高性能計算機結合起來的一門新技術 我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對5例孤立性肺結節(jié)患者在導航系統(tǒng)下行微創(chuàng)切除手術,取得了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42±2.82)歲。肺內孤立性肺結節(jié)部位位于肺周圍,距離臟層胸膜5~20mm,直徑5~18mm,平均(12±2.5)mm。其中,右肺上葉1個,右肺下葉2個;左肺上葉1個,左肺下葉1個。
1.2 手術方法 術前1~2d行CT掃描,掃描時吸入氣體的容量由肺功能儀測定,將掃描數據記錄于導航工作站?;颊咂脚P位,所有病例均常規(guī)采用全麻,雙腔氣管內插管。導航工作站進行圖像三維重建,確定切除的大小和位置,用體表的標記物進行登記,標定腫瘤位置。麻醉醫(yī)師鼓肺,鼓肺時采用的通氣量與患者CT掃描時肺功能儀測定的潮氣量一致,在導航儀的指引下,用16號穿刺針穿刺腫瘤表面,注射1ml美藍液?;颊卟捎媒扰P位,在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常規(guī)切開第1個15mm切口,置入腔鏡套管,由此置入胸腔鏡進行探查。在監(jiān)視器下選擇2個操作切口,置入手術器械操作,楔形切除美藍染色區(qū),送冰凍快速病理檢查。惡性結果,則行肺葉切除及淋巴結清掃;良性結果,則置引流管后完成手術。
1.3 結果 本組所有患者肺內小結節(jié)均被準確定位切除,術后均恢復良好,未發(fā)生嚴重的并發(fā)癥?;颊呤中g后病理學診斷為腺癌1例,鱗癌3例,炎性假瘤1例。
2.1 物品和器械準備 準備好導航儀、電視胸腔鏡器械1套、16號穿刺針。常規(guī)備開胸器械。將術中可能用到的一次性物品準備齊全。術前檢測儀器設備,保證消毒滅菌,保證處于良好狀態(tài)。準備1 000~2 000ml無菌生理鹽水、2支美籃等。
2.2 術中配合
2.2.1 體位配合 患者采取平臥位,常規(guī)采用全麻,雙腔氣管內插管,進行導航注冊和登記。手術時改為健側臥位,改變體位時器械護士、巡回護士和麻醉師相互協作,避免患者胸部所貼6個標記物移位,用軟枕、固定器固定好軀干體位,下腿伸直,上腿屈曲,保持患者體位相對舒適,避免肢體壓迫,避免氣管插管脫落。
2.2.2 注冊和定位 術前30min備導航儀主機于手術床頭端2~3m處行剎車固定,避免儀器移動。協助麻醉師鼓肺,鼓肺時采用的通氣量與患者CT掃描時肺功能儀測定的潮氣量一致,導航定位裝置在患者胸部的標志點上有序注明,依照體表的標記物進行注冊,配準患者胸部的定位坐標體系與圖像的三維坐標體系,其準確性將影響導航定位的精確度,也將影響手術操作的精確度。巡回護士熟練掌握導航儀性能和使用方法,避免操作誤差。手術中按照標準要求進行導航注冊、圖像處理、測量距離等工作。在導航儀的指引下,用16號穿刺針穿刺小結節(jié),注入1ml美藍液。
2.2.3 胸腔鏡手術配合 巡回護士熟練掌握胸腔鏡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攝像頭用鏡頭紙擦拭,連接監(jiān)視器、光源線、吸引器、高頻電刀等系統(tǒng),確保設備器械處于良好狀態(tài)。手術中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熟悉手術進展,嫻熟配合醫(yī)生進行手術。器械護士依據手術步驟的要求,主動、及時、準確無誤地傳遞器械和物品。胸腔鏡器械柄桿較長,傳遞時,要保持胸腔鏡器械尖端閉合,防止觸及其他物品造成胸腔鏡器械污染。手術中導航及切除病灶時,要聚精會神,及時有效地傳遞器械。手術結束,仔細清點核對物品器械。
導航系統(tǒng)越來越多用于腫瘤定位切除手術。導航系統(tǒng)在術前需要額外的準備和計劃,可以幫助醫(yī)生完成患者病灶的三維圖像重建,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制訂完善的手術計劃,從而能夠減少實際手術時間,提高腫瘤切除的準確性,并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安全。護士要充分了解導航儀的使用原理、基礎知識和操作步驟方法,并不斷完善與提高。器械護士在手術中知曉手術進程,熟練手術步驟應該使用的器械物品、密切配合手術醫(yī)生手術。
[1]韋愛玲,單紀琳.影像導航系統(tǒng)下行鼻內窺鏡手術的護理[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8,1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