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科普學會(100 102) 高 峰
華夏風采
蘊書香墨色 續(xù)文脈學知
——記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
中國科學院科普學會(100 102) 高 峰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陽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如果單從自然風景而言,這些地方也許并沒有明顯的長處,但由于諸多教育、文化的先賢曾在這些地方布道、求學,使得這里的一山一水都透露出書香墨色,一磚一瓦都深含著雋永的文化品位。
白鹿洞書院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所講學式學堂,在廬山五老峰東南,距離廬山的中心景區(qū)比較遠。自駕車可以從觀音橋一直往北開,如果住宿在牯嶺鎮(zhèn),可以順著去三疊泉的路線一直走下去,大概要半個小時的車程。
路兩邊的樹木,都青翠可愛,更有許多參天大樹,愈顯古樸幽靜。由于書院位于山溝中間,四周青山圍拱,俯視似洞,唐代時李渤隱居在這“洞”中讀書,養(yǎng)有一只白鹿,人稱白鹿先生,故名這里為白鹿洞。在這樣一個幽深的地方,又有一道小溪碧水流淌,叫貫道溪,溪水淙淙可聽,更顯得四周清雅淡泊,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江西做官時,為了弘揚他堅持的理學,宋孝宗時申請在此建書院,在上疏中寫道:“……至于學校,則一郡一邑僅置一區(qū),附廓之縣又不復有……”可見他對當時教育的苦心。得到批準后他遂親任洞主,籌款建屋,征圖書,聘名師,廣集生徒,親自講學,制定的《白鹿洞規(guī)》成為后世700年的教育宗旨,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guī)一直到現(xiàn)在,也是讀書的金科玉律。
白鹿洞書院現(xiàn)在的建筑包括紫陽書院、書院門樓、白鹿書院和春風樓,都是沿貫道溪而建。進入書院門樓,有小橋名枕流橋,由朱熹手書的橋名。在書院里可以看一下“朱陸講會”所立的那塊碑。出了書院就是延賓樓,其主樓是春風樓,是個很好的名字,相傳是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時的住所。在春風樓前,矗立著一尊朱熹的銅像,作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值得紀念。
岳麓書院位于湖南長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腳,故得名。岳麓書院的雛形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但興盛同樣是在宋代。北宋時,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到1926年,在此基礎上興建了湖南大學,世稱“千年學府”,因此廣義上的岳麓書院就是湖南大學,狹義上的岳麓書院則是大學校園內(nèi)的故書院,要參觀故書院,找到湖南大學就行。
沿著標示,穿過湖南大學校區(qū),從高樓大廈的旁邊隱約可以看到一角古老的建筑。順著池塘邊的一條小路,轉(zhuǎn)彎,豁然映入眼簾的是“岳麓書院”四個字。大門兩旁的對聯(lián)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是頌揚湘楚人才薈萃之盛,同時盛贊岳麓書院造就人才之多。
書院由三部分組成:園林,學堂和御書樓。園林不大,有幾處景點,如“曲澗鳴泉”、“碧沼觀魚”、“竹林冬翠”等,都是很雅致的名字,尤其在細微的安排處,如石墩、題字、碑、石刻等等,無一不透著書香?!皶v”是岳麓書院一種獨具特色的講學活動,它往往是由不同學派或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在岳麓書院內(nèi)展開討論,辨析異同,使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不僅使學生得到極大的啟迪,就是教師自己也深有收獲。經(jīng)講堂,過后屏,豁然開朗,御書樓就建在這里。這座曾以收藏御賜圖書為主的古代圖書館,飽嘗劫難,屢毀屢建,現(xiàn)在館內(nèi)珍藏著5萬余冊圖書,為海內(nèi)外學子教研使用。
嵩陽書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但直到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遂使書院名聲大振。
從登封市乘2路車可以一直到嵩陽書院。書院的建制古樸大方,沿中軸線為五進院落。先后是大門,先師祠、講堂、道統(tǒng)祠和藏經(jīng)樓。
在書院大門外豎立一座大唐碑,高9米,是河南省現(xiàn)存最大的碑刻,被稱為“嵩山碑王”。碑文由當時的大書法家徐浩所寫,如果愛好書法,倒是可以仔細觀摩,但由于碑文是奸臣李林甫所撰,遂被后世唾罵,真是苦了這塊好碑。進了書院,正對著大門,有兩株高大無比的古柏,分別名為 “大將軍”和“二將軍”,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樹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據(jù)考證樹齡在4000年以上,趙樸初先生曾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贊美詩句。
過講堂,有個洋池,形如“¥” 樣,凡考中秀才的都要舉行繞池一周的儀式,據(jù)說孔子的故居在伴水之濱,繞池是為紀念孔子,表示要效先師之法,安邦定國平天下,這正是儒教理學的一個道德要求基礎。
應天府書院亦稱睢陽書院,位于商丘縣城南。始建于后晉,北宋時得到光大。
使應天府書院揚名的一位人物就是那個吟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范仲淹在此求學時就屬于有遠大抱負的人,雖然貧窮得只能長期就咸菜喝粥(劃粥割齏這個故事就是講范仲淹的),但連歲苦讀,春夏秋冬都是凌晨即聞雞起舞,然后苦讀詩書,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由于應天府書院是免費的,這也是范仲淹選擇這個書院的最大原因,所以書院里應該有許多如范仲淹一樣的苦學之士。從這樣一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應天府書院的學風是非常刻苦和嚴謹?shù)摹?/p>
范仲淹還是一個身體力行的教師,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這種做法與今日許多教授講課時洋洋灑灑,真正到社會上應用時卻不靈光的現(xiàn)象相比,確實大相徑庭,真是值得后人借鑒。
應天府書院的原址在現(xiàn)在的商丘故城,完整的書院已不在,只能看看殘存的一些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