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梅
(桂林市農(nóng)業(yè)機械化技術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0)
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培養(yǎng)初探
唐 梅
(桂林市農(nóng)業(yè)機械化技術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0)
隨著寶寶慢慢的長大,他的自主意識越來越明顯,慢慢的顯現(xiàn)出一種維護自己利益的表現(xiàn),那就是拒絕分享,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庭教育以及在園的教育的嘗試中顯試,父母及幼兒園的老師對這種拒絕分享行為的教育干預是有效果的。
分享;教育干預;家庭;幼兒園
在百度中一搜“幼兒教育”,會出現(xiàn)如下解釋: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幼兒教育會給未來更高級的教育打下基礎,所以良好的幼兒教育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這從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對于幼兒階段的寶寶,并不是聽之任之隨其自然發(fā)展為好,相反,對于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家庭和入園后的教育,會讓寶寶的發(fā)展更加合符將來社會的需求,使寶寶成長為一個更加適應能力強的人。
2~3歲以后的寶寶,開始有一個很明顯的轉變。那就是不管是在吃東西也好,玩玩具也好,很抗拒別人來分享??陬^語“這是我的”掛在嘴邊,甚至出現(xiàn)因為別人動他的東西出現(xiàn)動手推小朋友或是自己大哭的行為。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們或是老師們常常會以“小朋友要大方,不能這么小氣”或是“你再這樣我就怎樣怎樣”加以威脅教育。你想,2-3歲的寶寶哪里會僅憑一句“大方才受歡迎”或是一威脅就改變他在這個年齡階段特征,所以,在日常生活及園內(nèi)教育中,家長或是幼兒教師需要把這一項納為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幼兒的生活中慢慢滲透,讓他明白,獨占是不對的,分享才是生活的原態(tài)。
我們經(jīng)常可以遇到下面這種情形,“寶寶你吃的什么呀,可不可以分一點給我吃呀?”大人遇到小寶寶的時候常常彎腰下來跟他開玩笑,然而當寶寶把手上的食物往你嘴邊送的時候,大人又常常會說“寶寶吃吧,媽媽不吃?!庇只蛘呤窃诠珗@里寶寶因為別的小朋友動了自己的推車或是心愛的玩具而把小朋友推倒,家長馬上大聲加以制止,并且批評的情況。這兩種情況在筆者進行留意觀察后發(fā)現(xiàn),10個小朋友中,至少有9個小朋友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在寶寶剛剛對分享有自己的意愿表達的時候,愿意分享的時候家長謝絕或是寶寶在“小氣”表現(xiàn)的時候,家長加以批評。其實這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意識到,這也是寶寶的分享教育的好契機。
當寶寶應你的要求,把自己正在吃的食物往你這邊送的時候,這是因為寶寶認為這是好吃的東西,他會認為你是真心的想吃這個東西,你的拒絕會讓寶寶認為,你這是在“玩”他,他也會因為你的拒絕而導致自尊心愛損。當寶寶在吃東西的時候,你再向他要,他就不會再給了。再加上家長開玩笑的補一句“小氣鬼”,越是這樣講,寶寶就越會認為自己就是小氣鬼,再也不會分享東西給你吃了。就跟“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當下一次你或者別人再向他要東西的時候,他也許就會為了保護自己、防止被耍而拒絕與人分享。本來是一個“大方”的孩子,也由此變成了“小氣鬼”。
另一方面,簡單的批評指責,則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使他產(chǎn)生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小氣”。還有,家長往往不會顧及在公園里玩的很多人的面,加以批評制止,小寶寶也會覺得是媽媽不愛他了,更愛其它小朋友。因此此時的批評時機上也不對。所以,面對“小氣”的孩子,不能簡單地批評,而要通過各種方法,向他逐步表現(xiàn)和傳達分享的行為與觀念,讓他從分享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這樣,他就會慢慢“大方”起來。
因此,我們要糾正上述的做法。當寶寶真的送自己的吃的送給你的時候,不妨蹲下來,小小的享受一口他的食物,并且很真誠的跟寶寶說謝謝,向他傳達出一種因為你的分享讓我覺得很快樂,讓寶寶有一點成就感。他也會感覺到快樂,這就是分享帶出來的正面力量。從而,當寶寶再次遇到這種情形,他就會想到曾經(jīng)的分享快樂,至少也不會拒絕得那么干脆了。
而不分場合的加以批評指責,則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使他產(chǎn)生抵觸心理,變得越來越“小氣”。所以,面對“小氣”的孩子,不能簡單地批評,而要通過各種方法,向他逐步表現(xiàn)和傳達分享的行為與觀念,讓他從分享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這樣,他就會慢慢“大方”起來。因此,如果一個孩子“小氣”,那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教育出了問題。
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教育,首先要在家庭成員中達成一致,寶寶的分享這一塊需要人人配合,可以設置如下的情形:
(1)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媽媽以身作則,有意識的在寶寶面前與家長一起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寶寶偶爾做出分享行為時,一定不要謝絕,要誠懇地接受寶寶的好意,而且要謝謝寶寶,讓寶寶體驗到和大家分享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激勵他繼續(xù)這種行為。
(2)書籍的力量。很多的家長現(xiàn)在都興進行早教。不妨為寶寶訂閱一兩種幼兒教育的期刊雜志。如筆者給寶寶訂閱了《嬰兒畫報》。里面的卡通人物形象早以深入寶寶心中。榜樣的力理很大。在閱讀以一些分享方面的故事的時候,家長可以進行一些深入的引導。“樂樂的蘋果給了悠悠玩,悠悠的玩具給了樂樂玩,他們一起玩得真開心呀!”簡單的故事,然后再提出,寶寶曾今不對的地方,慢慢的讓寶寶意識到自己在公園里的拒絕行為跟畫報里的樂樂悠悠不一樣,從而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想想樂樂悠悠是怎么做的,從而有所改善,久而久之,會慢慢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3)利用一些節(jié)假日或是家庭的聚會讓寶寶在分享中得到快樂。如寶寶的生日,和家人或是邀請一些小朋友,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讓寶寶給其它的小朋友送上生日蛋糕,讓寶寶從別人的祝福,謝謝中得到分享的快樂?;蚴窃诩依镆黄鹜嫱婢?,當然,有一個小小的要點要注意,寶寶特別喜歡的玩具要提前收好,以免出現(xiàn)寶寶因為最愛的東西而拒絕分享。
(4)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爸爸媽媽要從平日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定的時間,跟寶寶交流。讓寶寶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的愛能使寶寶有安全感。性格的發(fā)展上會更健全。
總之,3歲左右是寶寶分享行為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加以引導。比如在寶寶與家人共處時,、在與小朋友共處時,要引導他分享食物、玩具等,充分利用這個關鍵期,促進分享行為能力的發(fā)展,更好地獲得社會交往的技能。
在入園以后的寶寶,因為剛剛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里,會使他處于自我保護意識,對自己的物品更加依賴,或是自己拿到的東西有更強的占有欲望從而出現(xiàn)拒絕分享的情況。針對幼兒教育,筆者專程向幼兒教師請教過,在一個小的班級里做的一次數(shù)據(jù)收集。以一個三十人左右的小小班為例,拿到玩具就玩,不愿意給別人玩的占 57%;見到玩具就要,不給他玩的就哭或是告狀的占 32%;有爭搶玩具行為寶寶的達到40%;為了保護自己玩具或是搶玩具而動手推或是打小朋友的寶寶有 12%。這些結果表明,在園的寶寶因為周圍出現(xiàn)了更多的分享者而使得更具有自我的保護意識,分享的意識十分缺乏。
在分享教育的教案中,可以設置如下目標:
(1)物質的分享:寶寶們可以一起玩玩具,從而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2)精神的分享:樂意幫助小朋友,或是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戲感受到快樂。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設置的流程和方法如下:
(1)與家長良好的溝通,做好入園與家庭的銜接。了解入園前的寶寶在家中的表現(xiàn)情況以及家長有無意識的分享教育。
(2)正面的激勵教育。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情的服務每一位小朋友。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用實際的行動來感染小寶寶。
(3)設置一些以分享為主題情景劇,在故事里表達分享與不分享的區(qū)別。簡單的故事,如果分享了則很快樂,如果拒絕分享,那個寶寶別人也會拒絕他。越是簡單的,越是可以讓寶寶能夠意識到一些想主推給他的想法。
(4)設置一些實際分享的活動。如可以每周定一天,讓寶寶們自己帶上自己的玩具,放在一個角落里。每個寶寶都可以去拿一個別人的玩具玩,從而感受到快樂;或是發(fā)起向別人獻愛心的活動,損助山區(qū)小寶寶衣物等,讓寶寶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是分享的過程。
(5)定期的故事會。閱讀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從思想上讓寶寶慢慢接受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觀點。
通過以上的一些強化思想行為的設置,小小班的小寶寶們雖然還不能分清分享是什么,但是會漸漸明白,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玩,被別人感謝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寶寶加入到這一行為中來。
綜上所述,在寶寶的階段,他們有著極強的可朔性。對待寶寶出現(xiàn)的自私行為,家長和教師一定不能用簡單粗爆的行為及語言去制止。相反,需要用更多“軟性”的東西在生活或是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去感染他,讓他明白這才是生活中的正面行為。以筆者的本人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對于行為及語言的直接制止,“曲線的教育”更加行之有效。而且,這樣的教育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過程。家長或是教師也要把這個教育納入日常的生活和教學活動中,從而使寶寶們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On children shar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training
Along with the baby slowly grew up, hi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was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 expression safeguard their interests were slowly shown, that is to refuse to share,and see their own as the center.Try of the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education shown that the intervention of parents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 for refusing to share behavior education was effective.
Share; Education intervention; Family; kindergarten
G61
A
1008-1151(2012)09-0131-02
2012-08-23
唐梅,廣西桂林市農(nóng)業(yè)機械化技術學校助理工程師,從事教育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