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贊科夫
和教師的談話
——要避免兩種極端
■〔蘇〕贊科夫
——遺憾的是,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在教師的講述里和閱讀課本里,向兒童傳授的不少知識,都是兒童已經(jīng)知道的。這里回憶一下列·托爾斯泰的英明的忠告是有益的,他說:“為了使兒童對人們教給他的東西能夠理解和感興趣,你們要避免兩種極端:不要對兒童講那些他不能知道和不能理解的東西,也不要講那些他知道得并不次于教師、有時甚至勝于教師的東西。”(《對教師的一般建議》,載《教育文集》,莫斯科,教育書籍出版社,1953年俄文版,第338頁)如果教師講的盡是兒童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那么兒童就會感到興味索然,枯燥乏味,最后對學習完全喪失興趣。
——完全正確!當我們給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跟同學和教師交流自己的知識時,這會使他們歡欣鼓舞,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從而造成一種集體工作的氣氛。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了本節(jié)課預定要教的教材范圍時,應當如何處理呢?
——在我上面所談的那種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地學習的氣氛下,兒童會聯(lián)系教材的學習提出許多問題。應當鼓勵學生提問題,這是他們對事物進行思考的標志。教師應當做得十分靈活和機智,但同時要堅定不移。如果教師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涉及到預定在以后的課里才會教到的材料,那也用不著擔心。但這里只能涉及一下,用不著對這些材料做深入的講解。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予回答是不對的,除非所提的問題遠遠超出了大綱范圍,而且是學生沒有力量討論它們的。
——學生提出大量的問題是否有益呢?這會不會使課堂上變得亂烘烘的呢?
——自然,我們不能把課堂變成問答晚會。在我所談的這個班的工作中,并沒有發(fā)生這種過分的情況。只要課堂上籠罩著這種認真工作的氣氛,學生所提問題的數(shù)量就自然而然地會有限度的。但是,只要學生能提問題,這就是重要的條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鞏固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單純地聽教師講課不能充分發(fā)動學生的精神力量。正像我們在第一次談話中所說的那樣,只有當學生自己發(fā)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求知的渴望才會產(chǎn)生和增長起來。當某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引起學生的警覺,當他們感到還缺少某些成分才能使知識相互“吻合”的時候,這就是好事。這是學生對認識真正發(fā)生興趣,對掌握知識持批判的態(tài)度,活躍的思想受到激發(fā)的征兆。這時候才會產(chǎn)生問題。女教師仔細地傾聽學生們的發(fā)言,傾聽他們相互反駁,觀察他們怎樣努力從所處的困境中掙脫出來。學生們通過共同的努力,也和教師一起,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教師正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引導兒童去達到預定的目的,找出答案來。
在課外活動中,在參觀時,也可以看到這種教師和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相互合作的情形。我曾經(jīng)在“綜合技術博物館”里觀察過一個班級。帶領參觀的女教師,跟她的學生一樣,也是那么整個身心都被展品吸引住了。他們共同體驗著一種精神上的振奮,對知識的渴望,以及由于認識了以前未知的東西而感到滿足。
由于這樣的教學安排,學生的知識更深入了,他們的探索性的思維發(fā)展了,他們渴望著越來越深刻地認識事物,不斷地前進。兒童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他們體驗到緊張的腦力活動后的滿足,樂意去完成復雜的作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有追求分數(shù)的現(xiàn)象了。對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占有著主要地位,而分數(shù)則退居次要地位了。
(節(jié)選自贊科夫《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9月,副標題為本刊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