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董耀紅名師工作室 余鳳娟
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三變”
■武漢市董耀紅名師工作室 余鳳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必須注重實效,不能一味地運用多媒體,一味地讓學生簡單地活躍起來,要努力實現(xiàn)三個觀念的轉(zhuǎn)變。
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必須變學生被動為主動。
1.利用補白,引導學生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
執(zhí)教鄂教版四年級下冊《伯牙斷琴》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樂曲聲時而表現(xiàn)大雨滂沱,時而表現(xiàn)狂風怒吼,時而表現(xiàn)山崩地裂。鐘子期聽了,一一說出了琴聲的含義?!弊悠谠鯓印耙灰徽f出”琴聲的含義呢?文中并沒有具體的描寫出來,但是我們有前兩句具體描述的基礎,于是,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
師:這樣難懂的曲子,子期到底是怎樣一一說出琴聲的含義呢?文中并沒有具體描寫,有了讀前兩句的基礎,咱們不妨將自己當成子期,也來想象一番這樣的情景吧!當伯牙彈奏表現(xiàn)大雨滂沱的樂曲時,鐘子期會說些什么呢?誰來試一試,大膽地想象一下。
生:好一場傾盆大雨啊,我仿佛看到由天而降的大瀑布……
師(積極肯定):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
師:那當樂曲表現(xiàn)狂風怒吼時,鐘子期會說——
生:好一陣呼嘯的大風啊,我仿佛聽到一頭獅子在怒吼!
師:當樂曲表現(xiàn)山崩地裂時,鐘子期又會說——
生:真是地動山搖,我仿佛看到山在崩塌,地也裂開了,我已經(jīng)掉進了萬丈深淵……
師:是啊,無論伯牙的琴聲多么變化多樣,鐘子期都能一一說出琴聲的含義。真不愧為伯牙的知音啊!
就這樣,師生與文本間相互啟發(fā),利用“補白”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情境,將語言內(nèi)化與運用,進一步感受到子期確實是伯牙的知音的感情。
2.巧設沖突,引導學生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過程中認知沖突的產(chǎn)生,能夠迅速激活學生思維,進行積極思考。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文本的旨意,將多元的觀點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沖突中學會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伯牙斷琴》一文教學之后,我問學生:“一方面伯牙勤學苦練多年終成為一代琴師是多么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因失去知音而斷琴的情義又是多么可貴!這琴到底該不該斷呢?同學們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能說一說嗎?”有的學生說:“這琴不該斷,知音已去,確實讓人傷心,但是我們要有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只要你一直努力彈琴,也許還可以再覓知音?!边€有的學生說:“這琴該斷,不斷琴不足以表達對知音的感恩之情,不斷琴不足以表達內(nèi)心的悲痛萬分?。 痹跔幷撝?,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理解與文本越靠越近,創(chuàng)造了情境,進一步感受到了知音的可貴。
由此看來,創(chuàng)設情境并非是老師的專利,通過展開想象的說話、寫話練習,或是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生由描述情境到進入情境,由扮演角色到進入角色,由教學的“被動角色”變?yōu)椤爸鲃咏巧?,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僅能把教材內(nèi)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要打破固有的觀念,變單向、固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為互動、開放的情境創(chuàng)設,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不約而同地做類似的事情:在講《桂林山水》《藏北草原》《索溪峪的野》等這類描寫景物的課文,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一定會放一段與課文內(nèi)容相配的實景風光片;在講《草船借箭》《軍神》《火燒圓明園》這類有故事情節(jié)的課文時,一定在重點段落學習之前節(jié)選一段影視片斷播放;在講《一夜的工作》《再見了,親人》《匆匆》這類情感比較豐沛的課文時,必會在結(jié)課之前做一次配樂朗讀。這樣的做法確實能夠起到創(chuàng)設情境的作用。可有時候,由于老師們太注重開頭和結(jié)尾的精彩和圓滿,而忽視了文本的領會與體驗教師在創(chuàng)設顯性情境同時,還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及要求,創(chuàng)設一些隱性的情境,使教學過程始終伴隨著學生的情感活動向前推進,并一步步得到深化。
1.與文本直接對話,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課文《她是我的朋友》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阮恒為朋友可以獻出一切的可貴精神,當讀到阮恒竭力制止一切痛苦,不讓醫(yī)生停止為他抽血的時候,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直接對話的情境:
師:(對著全班同學,將全班學生看成“阮恒”,帶著詢問的語氣)阮恒啊,你要是實在受不了了,就大聲地哭出來吧;要是實在太痛苦了,就抽回你的小胳膊吧,可是,你寧可漸漸死去,也要竭力制止自己的痛苦,這是為什么呀?(音樂停止)
生1:因為小女孩是我的朋友啊,他我要救朋友的命?。∪绻铱蕹鰜砹?,被醫(yī)生看到了,醫(yī)生就不會給我繼續(xù)抽血了,那小姑娘就沒有救了!
生2:是啊,醫(yī)生也說了,小姑娘的情況是迫在眉睫的,要是這時候停止抽血,就等于放棄了救朋友的命?。?/p>
生3:別忘記了,我是孤兒,我已經(jīng)沒有親人了,所以朋友在我心中比什么都重要,為了朋友,我是可以獻上自己的生命的!
師:這種種的情感都凝聚在阮恒一句簡短而深情的話語中。阮恒是怎么說的?
生讀:她是我的朋友!
師:看來,阮恒怕失去生命,但更怕失去朋友,在他的心目中,朋友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其實,要體會到一個孩子說這句話時的分量、情感是本文的難點,但是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很快就讓學生的心與阮恒的心緊緊相連,沒有過多的“聲、光、電”效應,但這樣隱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對于突破難點,研讀文本是非常有作用的。
2.變“話”為“畫”,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寫的一篇關于惜時的文章,散文式的文章中有一些這樣的語言:“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多難的語言體會??!教學中,老師用了這樣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
師:見過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么?想看看嗎?來,輕輕地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你豐富的想象:遼闊的大海一望無垠,海水一浪趕著一浪奔涌向前,這時,針尖上的一滴水滴進了這浩翰的大海里……你看得到,聽得到么?又聯(lián)想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那一滴水與浩瀚的大海相比是多么渺小??!
生:是啊,針尖上的一滴水,本來就小,這時混進洶涌的大海,那海浪聲、那風聲早就將她淹沒,我們哪里看得到,聽得到呢?
生:那么小,滴得那么快,我根本就沒看見!
師:是啊,作者的八千多個日子就這樣無聲無息,稍縱即逝??!把作者的嘆息通過你的讀表達出來吧。
學生在腦海里產(chǎn)生的這樣的畫面是任何課件都無法演示出來的啊!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這種變“話”為“畫”的能力,這樣不露痕跡的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給語文課增添“語文味”??!
3.讓課件適時出現(xiàn),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一篇很美的寫景文章。每一位老師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都會做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桂林美麗的山水風景,為文本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做絕對是無可厚非的??墒沁@課件用在不同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師在學文之前就搬出來演示了,除了起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的積極作用以外,就只有讓影像代替了學生研讀文本的激情,抑制學生理解想象能力的發(fā)展的負面作用了。而省特級教師董耀紅老師的方法就不一樣:她在開課伊始,給學生看了一點桂林山水的畫面,然后說:“要想領略桂林山水真正的美,讓我們暢游文章之中吧!”這時候課件的出現(xiàn),就能夠激發(fā)學生讀書的熱情;接著在學文之后,讓學生充分想象之后,再請大家欣賞桂林山水的風景影像,這時候又請學生當解說員,根據(jù)不同畫面的出現(xiàn),背誦相應的文中的句子,為當堂背誦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由此看來,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雖是多角度,多側(cè)面的,但依境生情、據(jù)境解文、借境會意、因境悟道,都與文本的理解與感悟緊密相連,如果我們能夠想深一點,將情境創(chuàng)設從浮于表面到物盡其用,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會更有語文味,語文學習會事半功倍。
語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如果教師不能將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哪怕你有再慷慨的語言,再飽滿的激情,可能學生都不會為之所動。這時,教師需要以文本情境為藍本,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1.靈活運用生活
做語文老師一定要是一個熱愛生活,善于生活的人,我們要學會挖掘生活素材,運用生活資源,為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而服務。董耀紅老師在教學《全神貫注》一課時,一開課,就給大家吹奏了一首自己最拿手的口琴曲,學生們被老師的這一絕活深深吸引,這時候,老師趁勢而言:“大家剛才的表情,讓我想起了一個詞,那就是——”老師還沒有開口,學生就恍然大悟地說出來了,那就是“全神貫注”!老師的表現(xiàn)一下子將學生的情感與文本連接起來。再例如教學《海底世界》的時候,老師利用身邊有紡織廠的優(yōu)勢找來紡紗的梭子讓學生感受“梭子魚”的具體形態(tài);教學《凡卡》一課時,有老師特意在鞋匠那里借來楦頭給大家看,感受楦頭的硬度,并敲擊桌子,感受楦頭敲打的力度,從而加強感受凡卡遭老板用楦頭毒打的悲慘命運。這些都是很好的做法。
2.巧妙鏈接生活
面對很多歷史悠久的名家名篇,要讓學生入情入境,有真切的體會,教師要尋找文本的連接點,將其與學生生活巧妙地鏈接。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有過這樣一個片段:
師:他為什么哭得這么厲害,感到這么痛苦呢?
生:因為他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回答顯得語氣平淡)
師:我們不妨聯(lián)系一下自己,阮恒也只是一個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啊,他和我們一樣,有多少快樂的時光值得回憶,有多少美好的夢想值得憧憬,而現(xiàn)在,他以為自己就要死了,此時此刻,阮恒會想到些什么?
生1:他會想他還有很知識沒有學習呢,不能就這樣死了呀!
生2:是啊,他還要上大學呢!
生3:我聯(lián)系上文,知道阮恒是個孤兒,也許現(xiàn)在他的爸爸媽媽正在四處找他,如果有一天他的爸爸媽媽真的找來了,可是他卻已經(jīng)死了,那是多么悲慘??!
師:是啊,這怎能不讓他感到害怕、感到痛苦呢?。▽W生表情凝重)
我們明顯地可以看到,學生一開始回答老師的問題時,雖然也談到了阮恒以為自己就要死了,但是語氣平淡,沒有體會出這個“死”字的分量,后來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體會,情感就完全不一樣了。
教學中,教師應轉(zhuǎn)變觀念,合理創(chuàng)設和運用教學情境,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和老師、文本甚至社會生活展開對話,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