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菊,劉圖其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文化反哺”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提升對策探討
楊松菊,劉圖其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文化反哺”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而產生的,是年長一代向年經一代進行文化吸收、學習的一種反向文化傳遞方式,是一種“后喻文化”。它的出現(xiàn),既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老師的“絕對權威”、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與學生的行為方式提出了挑戰(zhàn),又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師生“代溝”的彌補、大學生求知欲和主體意識的激起提供了機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抓住機遇,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展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提高“駕馭”互聯(lián)網的能力、建立新型的教育主客體關系等來提升自身素質,應對挑戰(zhàn)。
文化反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學生;挑戰(zhàn);機遇;對策
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發(fā)展,世界日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在這個信息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年輕的大學生對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切新事物體現(xiàn)出了遠遠勝過上一輩的接受和適應能力,在當代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反哺”這一獨特的反向傳播方式。當代的高校應該重視這種“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存在,必須探討研究在這種“文化反哺”視閾下如何擔當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素質的重任。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應該要進行深思,怎樣才能擔當起把我們的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四有”人才的重任。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網民數(shù)量直線上升。據(jù)最新統(tǒng)計,截至2012年,中國的網民數(shù)量已經突破5億,手機網民數(shù)量已經達到3.4億。我國網民使用互聯(lián)網的頻率已經超過了美國或主要新興市場的消費者。大學生是接受新生物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交友的主要工具,網絡成了他們進行學術討論、情感交流、表現(xiàn)自我的主要平臺。這種新的交流平臺不僅能夠豐富他們的知識,同時也造就了他們寬廣的視野和自由的思想,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日趨強烈。對比之下,很多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由于思想觀念落后、“事務繁忙”、工作范圍的相對局限性以及對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弱化等原因,很難掌握或者忽略了網絡帶來的新事物、新觀念。他們在電腦知識、網絡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上大大落后于年輕大學生。這就使得大學生與老師的交往出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從而出現(xiàn)了青年學生向老師進行教育、或者說是學生成為老師的老師的逆向行為。
由此可知,“文化反哺”是互聯(lián)網的催生物,它不是指我國傳統(tǒng)的那種由長輩向晚輩傳授文化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的方式,而是指年長一代向年經一代進行文化吸收、學習的一種反向文化傳遞方式?!拔幕床浮弊鳛橐环N新型的文化傳承方式,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將這種“在急速的文化變遷時代發(fā)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1],后輩反過來教育長輩的現(xiàn)象,稱為“文化反哺”。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文中將人類社會由古及今的文化分為三種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文中她用“后喻文化”概括了長輩向晚輩學習的文化傳承方式,以區(qū)別于以往的晚輩向長輩學習的“前喻文化”和同輩人互相學習的“并喻文化”,并論證了“后喻文化”出現(xiàn)的歷史必然性及社會作用。在21世紀,“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產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其內涵也會越來越豐富。
任何事物的產生、生存、發(fā)展,都有其內在的原理和規(guī)律。如今,“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存在,已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那么,“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存在,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戰(zhàn)呢?
“文化反哺”的現(xiàn)象是隨著科學的進步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而影響最大的就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當前,少數(shù)大學生罹患網絡成癮癥,人生價值觀變得虛無。2008年4月6日,首屆中美精神衛(wèi)生管理高峰論壇的數(shù)據(jù)顯示:“4%至13%的大學生患有網絡成癮癥。”[2]這就導致他們的人際交往出現(xiàn)障礙,沉浸于虛擬的“人機交往”,迷戀于網絡交友和虛擬游戲,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生活,使其價值觀變得虛無。更嚴重的是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日漸淡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2010年2月2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校大學生的被告人陳某因構成傳播淫穢牟利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兩萬元。”[3]由此可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不正確對待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文化反哺 ”的現(xiàn)象,正確引導學生,那么,這種現(xiàn)象勢必無形地影響著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傳統(tǒng)理念認為,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是不能受到學生半點挑戰(zhàn)的,學生的一切活動均需圍繞教師這個“圓心”作等距離運動,不能越雷池半步。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用特定的過濾程序對宣傳的思想進行篩選,刪去和隱瞞不利的消息,只施之以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掌控課堂的教學,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挑戰(zhàn)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絕對權威”,而且還促使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弄清楚“其所以然”,以應對挑戰(zhàn)教師“絕對權威”的學生。如果我們還要固守這一“絕對權威”,那么就無法應對敵對勢力通過互聯(lián)網發(fā)布對我不利的信息或者黃、賭、毒等不健康的信息腐蝕大學生的局面。
當前,如果仍只采取單調的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思想觀點、理論知識。而忽視信息科學的規(guī)律和互連網的運用,就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就很難收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僅使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戰(zhàn),其實還影響著大學生的良好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以及相互交往的人際關系。眾所周知,在互聯(lián)網當中存在著許多難以控制的虛擬政治動員、虛假信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以完全處在一個虛擬的環(huán)境當中,如果一個人經常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就會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或者日漸缺乏與人的交往能力。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肯定會影響正常的人際關系,甚至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無疑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存在,確實為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但它的存在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升自身的素質創(chuàng)造了條件。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課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長期使用說教式、灌輸式等教學方法,師生之間缺少雙向互動和雙向交流,學生也不能進行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課堂教學通常按照教師的授課計劃進行組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固定的。老師要求學生怎么做,學生就必須怎么做,學生完全沒有主動性。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文化反哺”打破了老師們的思維定勢。由于學生能夠在最快的時間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如果老師的知識長期落后于現(xiàn)實,那教師就面臨著被學生趕下臺的危險。為此,老師們不僅要高度關注新事物、新觀念,涉足新的生活、知識領域等,讓自己的知識隨時得到更新,更要高度關注“文化反哺”視閾下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的變化,以更好地處理在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同時,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必須學會利用互聯(lián)網這一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使我們的教師懂得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處,事事是學習之事,從而樹立終身學習、向學生學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新的學習和教育理念。可見,文化的反哺,在促使老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的同時,更重要的還促進了其教育理念的更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充分發(fā)揮這一作用關系到高校學生的素質,更關系學校的發(fā)展。長期以來,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師長,這一現(xiàn)象依然還會存在。雖然學生們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已經超越了老師,但師長一代并未失去原有的地位和尊嚴。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還是教育目的實現(xiàn)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和教學方法的探索者,但是,“文化反哺”時代,師生交流的話題越來越多,交流的渠道日益通暢,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師生代際之間的相對地位,提高了學生的發(fā)言權和決策權。這樣,也就不可避免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他們之間產生了許多共同的“興奮點”、“溝通點”和“共同語言”。所以說“文化反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師生“代溝”的裂隙,融合了師生“視域”。這對于融洽師生關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非常有利的。
拿破侖曾說過:“一個人想要成功,必須具備明確的目標、必需的學識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毙訕湓谒拈L篇教育敘事小說《老師和你們一起飛翔》一書中專門就求知欲對一個學生的重要性寫了一篇文章??梢?,求知欲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當代的大學生就更不用說了。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模式主要強調學生對老師、權威的絕對服從,學生沒有任何思考的空間,答案是固定的、答題方法必須是一致的,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不僅缺乏足夠的獨立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他們會逐漸地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自進入“文化反哺”時代后,大學生慢慢認識到,他們不僅僅能從老師那里學習、接受既存的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有自己眾多的認識見解以及思考和創(chuàng)造。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的認識、思考和創(chuàng)造還能影響老師,能讓自己成為老師的老師。這種現(xiàn)象大大激起了大學生的自信,充分激發(fā)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了他們?yōu)樯鐣陌l(fā)展和進步積極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能主動承擔起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這些,無不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以及受教育的大學生所期待的。
“文化反哺”現(xiàn)象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流向不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雙向的。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實現(xiàn)這種角色的轉換并不容易。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面對如此的事實,我們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如何應對?
在“文化反哺”的環(huán)境下,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只要學生愿意學生,他們就能學到足夠的、豐富的各科知識,教師不再是傳播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當代大學日益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闹R處理者。因此,這將從根本上結束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唯一陣地,以書本為源泉的傳統(tǒng)教育形式,代之以學生為核心,以實踐為參照,以社會為范疇的現(xiàn)代教育形式[4]。教師要教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如何在不斷變化著的環(huán)境中生存。教師要充分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深刻內涵。教師角色由主講人、教導者轉變?yōu)橐龑д?,把學生真正推上“主角”的位置。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起的是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首要的是更新教育觀念,拋開顧忌,淡化身份與年齡的懸殊,這樣,才能逐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才能適應學生“教”的局面。
“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發(fā)展方向是終身教育制度,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闭\如該書作者所言,傳統(tǒng)教育只限于學校教育階段,它把人的一生人為地分割成兩大部分,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而這種劃分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相適應,只有終身教育制度體現(xiàn)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實現(xiàn)了廣義教育上三者的融合,體現(xiàn)了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真正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5]。現(xiàn)代網絡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很快,倘若教師仍沿襲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年年都“炒現(xiàn)飯”,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兩耳不聞窗外事,勢必會被學生轟出課堂。為此,教師最應該做的就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進行知識的更新,時時處處留心學習新知識,掌握本學科研究的理論前沿,并且把最新的理論與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為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使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教師不僅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留意,關注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豐富自己的知識,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展教學內容,憑現(xiàn)代技術手段來占據(jù)教育的制高點。同時,還可以通過如新農村建設示范、紅色革命等等基地的設立,以及深入開展到農村、廠礦、街道實地考察的社會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充分體驗教學內容的社會實踐形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彌補自己在“文化反哺”視閾下的知識不足,才能具備與大學生交流的共同語言,才能找到恰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封閉的模式來操作,“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養(yǎng)成”,“重教化輕內化”,停留在過去的“填鴨式”、純理論灌輸?shù)?,將學生置于理想的環(huán)境之中,脫離現(xiàn)實世界。但“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過去那種單向的、灌輸式的、“一言堂”的、“圍和堵”的教育方法已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因此,必須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的主體意識。應該不斷使用影視、課件制作、多媒體傳播等教學手段,通過播放相關教學視頻和教學電影,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提出的歷史背景和作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開展演講、辯論、討論等活動,激發(fā)師生雙方的積極性,更好地形成交互式教學,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網絡手段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所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6]為此,我國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的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保?]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網絡素質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學習網絡技術,不斷用網絡和其它高科技知識武裝自己。同時,各高校還要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習、掌握網絡技術和網上教育方法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他們全面運用互聯(lián)網的能力。
“文化反哺”是教育行業(yè)的反向社會化。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在今天,社會化仍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表現(xiàn)在教育行業(yè)就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鬃友?“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虒W應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就是在教中學,在學中教?;ヂ?lián)網的通暢使學生與教師的角色不再一成不變,經常需要進行角色的轉換。為此,教師們應該放下架子,擺正心態(tài),樹立“能者為師”的意識,建立一種“相互信賴”的新型教育主客體關系。無論課堂還是課后雙方都可以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反映出來,達到一種雙向的交流、互動。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謙虛地向學生學習,與學生一起學習,進行民主平等的交流,無形中也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增加了親近感,促進教學的良性發(fā)展。正如M·米德所說的:“只有通過年輕一代的直接參與,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富于生命力的未來”[8]。
綜上所述,“文化反哺”現(xiàn)象的存在,已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它的存在對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說,無論是機遇也好,還是挑戰(zhàn)也好,提升自身素質,采取多視角的說理、全方位的“灌輸”、多渠道的滲透等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周曉虹.文化反哺:文化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2(2).
[2]近兩成大學生存在心理疾患 網癮患病率接近13%[N].北京晚報,2008-04-8.
[3]一大學生辦手機淫穢網站獲刑11年[N].中國青年報,2010-02-21.
[4]陳 斌.透過“文化反哺”現(xiàn)象看“教學相長”[EB/OL].載育星教育網 www.ht88.com.
[5]陳坤華,彭擁軍主編.現(xiàn)代教育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
[6]成長春.網絡思想教育新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7]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J].教育部政報,2000(11).
[8](美)馬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紅,周 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G641
A
1674-5884(2012)05-0063-03
2012-03-17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課題“‘反哺文化’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10B10)
楊松菊(1971-),女,湖南邵陽人,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黨的學說與執(zhí)政黨建設、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等研究。
(責任編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