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風如
作者系大同廣播電視報社社長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積極推進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成為廣大媒體單位的共同責任,已有多年發(fā)展歷史的廣播電視報也不例外。但是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廣播電視報的發(fā)展并不樂觀,因此如何在改革中面對現實、迎接挑戰(zhàn)成為廣電報人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筆者投身這一事業(yè)時間雖短,但也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現將個人體會結合報社的實踐與讀者分享。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突出表現是彩色電視機大量進入家庭,在家看彩電成為高級享受。伴隨電視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廣播電視報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受到廣大市民的追捧。為什么會如此?一是由于廣播電視報的導視功能,二是當時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匱乏,廣播電視報能夠填補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頻道空前增加,網絡媒體不斷成熟,人們看電視要依賴廣播電視報做導引的時代很快過去。全國300多家地方廣播電視報開始步入低谷,發(fā)行量銳減,各家報紙使出渾身解數以求生存,但結果卻不盡相同:部分報紙及時調整辦報方向,走市場化之路,將原先的廣播電視報轉型為以廣電為特色、都市生活為主打的文化休閑類報紙,成效顯著,如《唐山廣播電視報》、《嘉興廣播電視報》等;部分報紙則是直接轉型,將廣播電視報更名為都市報或生活報,舊報的廣電內容蕩然無存;還有部分報紙則是繼續(xù)因循守舊,苦苦掙扎甚至負債,現在正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
可見,目前我國地方廣播電視報的發(fā)展良莠不齊,廣電報人若不能轉變思想觀念、突破發(fā)展瓶頸,未來將一片黯淡。
塞北古城的《大同廣播電視報》已有多年發(fā)展歷史,也曾輝煌一時。但在筆者到該報工作時,已是風光不再、日益困窘,2011年1月1日筆者接手時財務賬面僅有1萬元,外欠債務200多萬元;在編人員23人,上班工作的僅有三分之一。面對這樣的困難局面,如何求得生存繼續(xù)發(fā)展,報社在這一年中做了許多積極的探索。
第一,從理論思想上找依據。2011年,報社在省城太原召開了“《大同廣播電視報》省城研討會”,就報社面臨的發(fā)展困難及如何轉型突破向專家征詢。經過探討,雖然沒有一個現成的良方,卻打開了思路,即掙脫廣播電視報原有模式的桎梏,將版面內容逐步向都市生活文化休閑類靠近,向本土化深度報道方向努力。
第二,招聘采編人員保證思路的實施。過去一年為保證新思路的順利落實,報紙新招聘了采編一線的多位員工,普遍學歷較高或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報社的采編隊伍正逐漸走向成熟,來自基層的稿件躍然紙上,一改以往全部由摘稿加“節(jié)目預告”組成版面的老模式,使報紙更具親和力。
第三,圍繞主旋律做好有社會影響的報道,增加社會效益,帶動經濟效益。2011年,報社在慶祝建黨九十周年時,開辟了《我身邊的共產黨員》欄目;為落實“走轉改”精神,開辟了基層報道等欄目。同時,報社2011年被大同市委宣傳部批準參加市“兩會”報道,為此專門開辟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心聲》欄目,受到了各界的好評。通過這些有影響力的社會報道,《大同廣播電視報》的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第四,開展各種類型的社會活動。報社2011年開展了多項如相親會、二十周年報慶等主題活動,提升了報社的知名度和報紙的關注度。同時,還成立讀者俱樂部,相繼開展了“品咖啡評廣電報”、“游烏龍峽”、“看紅色電影”、“攝影講座”、“古玩鑒賞”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了一批忠實的讀者和撰稿人,又一次贏得了社會的認可。
第五,抓高端發(fā)行,抓精準發(fā)行。2011年1月,《大同廣播電視報》的發(fā)行量僅有4000份,為了擴大發(fā)行量,報紙首先與通訊公司和銀行合作,通過廣告優(yōu)惠的方式獲得對方在市內高端客戶的相關數據,實現了雙贏。通過一系列的措施,2011年底《大同廣播電視報》的發(fā)行量拉升到了2萬份。
目前,由于采取了穩(wěn)扎穩(wěn)打的辦法,《大同廣播電視報》的社會效益逐步拉升,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11年報紙收入180萬,發(fā)行增長兩倍多,創(chuàng)收增長一倍多。筆者深信,只要用心做事,廣播電視報將會在中國大地重新煥發(fā)生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于如何推進地市級廣播電視報的發(fā)展,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來看,首先必須清楚發(fā)展過程中的瓶頸何在,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成功。
筆者認為,目前阻礙我國廣播電視報發(fā)展的瓶頸主要有三:一是觀念的瓶頸。要突破舊有的廣播電視報是廣電傳媒衍生品的觀念,不能把廣播電視報僅僅視為廣播電視的行業(yè)報,而要開拓思路,形成以廣電報道為特色的綜合性都市生活文化休閑報;二是體制機制的瓶頸?,F有的許多廣播電視報還是事業(yè)單位,在某種程度上市場化程度較低,難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事業(yè)發(fā)展缺乏活力;三是資金的瓶頸。大部分廣播電視報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應當想法設法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融資。
在找到發(fā)展瓶頸之后,就要確定思路積極創(chuàng)新,結合近幾年我國部分優(yōu)秀廣播電視報的實踐,可從以下方面予以突破。首先,要用市場化手段辦報,逐步取代以前的行政管理。其次,突破廣播電視報原先固有的報道模式,將因循守舊的“文摘加節(jié)目預告”,取而代之為“本土化的深度報道”。第三,通過打造品牌活動,贏得相應的經濟效益。第四,以多種手段獲得忠實讀者、VIP讀者。第五,開門辦報,廣納人才,搭建信息平臺,增強與讀者的互動,讓報紙更加親民。第六,拓寬經營思路,在發(fā)行上重點突破,做到精準發(fā)行,爭取更多的高端客戶;爭取讓市場上運作良好的廣告公司成為報社的合作伙伴,拓展廣告創(chuàng)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