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陽 常 輝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200240)
空論元(null arguments)一直是基于生成語法理論的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內容,它指的是一些動詞的論元,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語音表現(xiàn)形式,但具有語法作用和語義內容,包括空主語和空賓語,如(1)所示:
(1) a. 下雨了。
b. 看起來不錯。
c. 有很多人站著。
d. 張三說昨天沒來這里。
e. 張三喜歡小狗,但不喜歡小貓。
f. 如果能去,張三一定會去的。
g. 昨天張三應該完成作業(yè),但他沒能完成。
與(1a)和(1b)相對應的英語句子都必須有主語it,與(1c)相對應的英語句子必須有主語there。英語中的it和there只有語音形式,沒有實際意義,因而被稱為虛主語(expletives)。(1d)“說”的賓語從句中的主語就是“張三”,在漢語中可以省略,但在英語中不能省略。同樣,在(1e)的第二個并列句中和(1f)的條件從句中,主語都省略了,而省略的主語就是指并列句第一個分句或主句的主語。但在相對應的英語句子中,這些主語都是不能省略的。在(1g)中,從句中及物動詞“完成”的賓語“作業(yè)”省略了,在英語中也不能省略。
由(1)可知,英語不允許空主語和空賓語,而漢語則不同,它既允許空主語,又允許空賓語。這種跨語言差異是否會給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帶來習得上的困難?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能否習失(unlearning)英語的空主語和空賓語,重新設置空主語和空賓語參常輝,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二語言習得。電子郵箱:jameschanghui@163.com。
數(shù)?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且,有關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以往研究(如Zobl 1994;Yuan 1997;Kong 2001;王月華、于善志2012)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他們對英語空主語的習失較為容易,但對空賓語的習失較為困難,出現(xiàn)了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性現(xiàn)象。本文旨在對英漢語的空主語和空賓語跨語言差異以及以往有關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進行梳理和評論,以期使國內學者對此方面的研究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空主語的英漢語差異可以由Chomsky(1981)提出的“空主語參數(shù)”(null-subject parameter)來解釋,漢語取正值[+null subject],允許空主語,英語取負值[-null subject],不允許空主語。不允許空主語的英語存在虛主語there和it,它們沒有實際意義,只起主語的語法功能。允許空主語的漢語沒有虛主語,與英語虛主語相對應的句法成分是空主語。
后來,Jaeggli和Safir(1989)又提出了“形態(tài)統(tǒng)一性原則”(Morphological Uniformity Principle)來解釋世界語言中空主語的參數(shù)差異。該原則指出,允許空主語的語言中所有動詞形式要么都要有屈折形態(tài)變化,如西班牙語,要么都沒有屈折形態(tài)變化,如漢語,只有部分動詞形式具有屈折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則不允許空主語,如英語。西班牙語中的動詞都具有屈折變化,漢語中的動詞都沒有屈折變化,它們的動詞在屈折形態(tài)變化上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都允許空主語;而英語中有的動詞具有屈折變化,有的沒有,表現(xiàn)不統(tǒng)一,不允許空主語。
最近,Park(2004)在最簡方案(Minimalist Program)框架內提出,某種語言是否允許空主語是由一致特征的可解釋性(interpretability)決定的,具有可解釋一致特征的語言,如西班牙語,允許空主語;具有不可解釋一致特征的語言,如英語,不允許空主語。漢語具有不可解釋一致特征,但在語篇層面上允許空主語。然而,此理論忽視了漢語不僅在語篇層面允許空主語這一現(xiàn)象,而且在句子層面也允許空主語,如(1a-d)。
空賓語的英漢語差異可以由Yuan(1997)提出的話題脫落參數(shù)(topic drop parameter)解釋,漢語取正值[+topic drop],允許話題脫落和空賓語,英語取負值[-topic drop],不允許話題脫落和空賓語。他根據(jù)Huang(1984,1989)和Shi(1989)認為,漢語是以語篇為中心(discourse-oriented)的語言,含有“話題名詞性短語刪除規(guī)則”(Topic NP Deletion Rule),能夠將從前面句子中得到恢復的話題刪除,從而產生“話題鏈”(Topic Chain)(Huang 1984:549)。也就是說,空賓語是將賓語移位到話題位置,然后通過“話題名詞短語刪除規(guī)則”將賓語刪除的結果。Shi(1989,1992)認為,話題鏈是漢語的最大句法單位,就像標句詞短語(Complementizer Phrase,CP)是英語的最大句法單位一樣,也具有和英語CP同樣的句法功能。這樣,漢語的話題鏈可以包含若干個CP,空賓語和它的所指在同一個話題鏈內,其指代內容可以在同一個話題鏈中得到恢復。而英語的最大句法單位是CP,如果賓語脫落,其指代內容就不能在同一個CP內得到恢復,因而英語不允許空賓語。實際上,話題脫落參數(shù)不僅能夠解釋英漢語在空賓語上的差異,同時也能夠解釋英漢語并列句、主從復合句和語篇中空主語的差異。
最早注意到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的是Zobl(1994)。他在通過判斷任務考察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英語中的語言遷移問題時發(fā)現(xiàn),母語為漢語的英語二語習得者對含有空主語句子的拒絕率為75%,但對含有空賓語句子的拒絕率只有43.8%;母語為非漢語的英語二語習得者對含有空主語句子的拒絕率為90%,對含有空賓語句子的拒絕率為80%。但可惜的是,Zobl并沒有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分析,我們不知道英語二語習得者對空主語和空賓語的判斷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他也沒有對數(shù)據(jù)做出解釋。而且,母語為非漢語的英語習得者的母語,既有允許空主語和空賓語的日語,也有既不允許空主語也不允許空賓語的法語;因此,他對母語類型的分類也存在問題。
Yuan(1997)最早專門探討了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他通過句子可接受度判斷任務,考察了不同水平的159名中國英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被試很容易認出含有空主語的不正確英語句子,不管空主語指的是人稱代詞還是虛主語,也不管空主語在主句中還是在從句中;除了較低水平被試的判斷與英語母語使用者控制組有顯著差異外,其他水平被試的判斷與控制組都沒有顯著差異。相反,他發(fā)現(xiàn)被試卻很難識別出含有空賓語的不正確英語句子,不管空賓語是在主句中還是在從句中,也不管空賓語是指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事物;不同水平被試的判斷與英語母語使用者控制組均存在顯著差異。他還對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這種不對稱表現(xiàn)做出了解釋,認為雖然漢語空主語和空賓語都遷移到了他們的目標語英語中,但英語動詞上的時態(tài)和一致屈折形態(tài)、助動詞do和系動詞be等觸發(fā)證據(jù)使得他們較快地設定了英語功能語類T和Agr上的特征,從而使他們意識到英語不允許空主語。而在他們的語言輸入中缺乏習失漢語話題脫落的正面證據(jù),使得他們的英語繼續(xù)錯誤地允許空賓語。也就是說,Yuan把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上的不對稱表現(xiàn)歸于目標語輸入中是否含有正面證據(jù)。
此研究對英漢語的空主語和空賓語理論都有所發(fā)展,尤其為有關漢語空賓語的研究提供了較有價值的理論分析。另外,該研究也較為全面地考察了中國學生對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習失情況,不僅選擇了多組不同水平的被試,首次考察了空主語的位置對英語空主語習失的影響和空賓語的位置與性質對英語空賓語習失的影響,并對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做出了解釋。然而,該研究的測試材料只對賓語進行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區(qū)分,而沒有對主語進行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區(qū)分;也沒有注意到虛主語在習失英語空主語中的重要作用。楊小璐(2001)就發(fā)現(xiàn)虛主語there和it是中國學生設置英語空主語參數(shù)的觸發(fā)性材料,并提出,對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的解釋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認為除了目標語輸入的作用,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以及它們的性質差異也可能會造成這種不對稱性。
Kong(2001)通過語篇判斷改錯任務,從句法和語篇視角考察了11名高級英語水平的成人中國學習者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為進行有效比較還用3名英語母語使用者為控制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改正含有空主語的不合語法的主句時正確率分別為75%和85%,二者差別不大;而在改正含有空主語的不合語法的從句時正確率分別為44%和63%,二者差異較大。另外,實驗組和控制組在改正含有空賓語的不合語法的主句時正確率分別為48%和58%,在改正含有空賓語的不合語法的從句時正確率分別為51%和67%。作者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成人英語學習者習失英語從句中的空主語比習失主句中的空主語、主句和從句中的空賓語都難。從研究結果看,中國學生在習失空主語時存在主句和從句不對稱現(xiàn)象,然而在習失空賓語時卻沒有出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空賓語的習失與空主語的習失難度無法比較。另外,不僅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含有空賓語的句子和含有空主語的從句的判斷改錯較差,就連英語母語使用者也比較差,從數(shù)據(jù)上很難看出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否能夠習失空主語和空賓語。然而,Kong還發(fā)現(xiàn),實驗組在改正應該使用虛主語但沒有使用的不合語法的主句和從句時正確率分別只有64%和36%,而控制組的正確率均為100%。這一方面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還沒有很好地習得英語的虛主語,母語遷移依然在發(fā)揮作用,另一方面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虛主語的習得上也存在主句和從句的不對稱現(xiàn)象。
Kong的研究結果與Yuan(1997)不同的是,被試對主句中空主語的判斷比從句更加準確,不管空主語指的是人稱代詞還是虛主語。Kong認為,主語的句法突顯位置使得中國英語學習者較快地習得了英語句子的主語。另外,Kong也不支持Yuan所提出的“英語中主謂一致促使中國學生習失空主語”的假設。他認為,如果該假設成立,學習者在主句主語和從句主語上表現(xiàn)就不應該有差異。Kong的解釋是:中國學生在二語習得中遷移了漢語的話題參數(shù),把英語中的主句主語當成漢語中的話題,認為必須顯性標注,所以更易習失主句空主語。
然而,Kong的研究仍存在的問題較多。一是被試和控制組人數(shù)都太少,并且沒有對數(shù)據(jù)做統(tǒng)計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只靠正確率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二是判斷改錯這種測試工具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如二語習得者的語感是不太可靠的,測試題目容易出現(xiàn)非測試內容方面存在問題而導致考察不出被試對所測內容的掌握情況。而且,在該研究中,某些判斷任務中控制組的表現(xiàn)比被試還要差,測試工具的信度令人懷疑。三是作者沒有對被試空賓語的表現(xiàn)進行討論分析,與前人研究“空賓語的習失比空主語更難”的結論不一致。
王月華和于善志(2012)通過句子判斷和糾錯任務,考察了108名不同水平的中國學習者對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習失情況。被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組,分別是初一、高二和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要求被試判斷含有空所指主語、空虛主語、空賓語的英語主句和從句是否合乎語法,并對不合語法的句子進行改正。他們發(fā)現(xiàn),相對于空賓語而言,中國學生對空主語的判斷更加準確,在空主語和空賓語的習失上表現(xiàn)出不對稱性;但隨著學習者英語水平的提高,他們對含有空主語和空賓語英語句子的判斷越來越準確,高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既能習失空主語,也能習失空賓語。他們從句法和語用的視角對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認為無論從句法還是語篇角度來看,除了與前面語篇有共指關系的空話題之外,句子的主語都會顯性地出現(xiàn)句首或動詞之前,有助于中國學生對英語空主語的習失。而空賓語的習失涉及到語篇中話題的脫落,是句法與語篇兩個層面接口的知識,根據(jù)Tsimpli和Sorace(2006)提出的“接口假說”(Interface Hypothesis),第二語言中的純句法知識較容易習得,而句法與其他語言層面接口知識的習得較為困難,空賓語的習失比空主語的習失也就更加困難。
另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相對于從句空主語和空賓語而言,中國學生對英語主句空主語和空賓語的判斷更加準確。也就是說,中國學習者對主從結構中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習失也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從句的句法層級結構相對主句而言較低,在句法、語義和語篇上均處于從屬地位,相對于主句來說,學習者未能給予從句足夠的關注。最后,該研究還顯示,相對于英語空所指主語,中國學生更容易習失空虛主語。他們也用“接口假說”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由于英語虛主語沒有語義指稱,只有句法功能,只涉及句法層面,而空所指主語涉及句法和語用接口知識,對它們的習得更加困難。
該研究比較全面地考察了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并對各種不對稱現(xiàn)象作了理論解釋,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中國學生對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習失情況。
雖然二語習得領域已經注意到了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探討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的研究,但是目前研究數(shù)量還不多,使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判斷類型的測試工具,而這類測試工具往往會因為二語習得者的語感不準確而影響研究結果,因此,目前的幾項研究結果各不相同,如空主語和空賓語的不對稱現(xiàn)象是否存在于主句和從句中,空所指主語和空虛主語是否存在不對稱。另外,目前對于中國學習者為何會出現(xiàn)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習失不對稱現(xiàn)象的解釋也各不相同,也需要進一步挖掘。而且,目前的研究都沒有注意到漢語中空主語的比例要比空賓語大,這是否會是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值得考慮。最后,影響中國學生習失英語空主語和空賓語的因素有哪些,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Chomsky, N. 1981.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Huang, C.-T. J. 1984.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J].LinguisticInquiry15: 531-74.
Huang, C.-T. J. 1989. Pro-drop in Chinese: A 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 [A]. In O. Jaeggli & K. Safir (eds.).TheNullSubjectParameter[C]. Dordrecht: Kluwer. 185-214.
Jaeggli, O. & K. Safir. 1989. The null subject parameter and parametric theory [A]. In O. Jaeggli & K. Safir (eds.).TheNullSubjectParameter[C]. Dordrecht: Kluwer. 1-44.
Kong, S. 2001. L1 Chinese speakers and asymmetry of null matrix and embedded subjects in their L2 English [J].EssexGraduateStudentPapersinLanguageandLinguistics3:33-58.
Park, H. 2004. A minimalist approach to null subjects and objec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econdLanguageResearch20: 1-32.
Shi, D. -X. 1989. Topic chain as a syntactic category in Chinese [J].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17: 223-59.
Shi, D. -X. 1992. The nature of topic comment constructions and topic chains [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Tsimpli, I. M. & A. Sorace. 2006. Differentiating interfaces: L2 performance in syntax-semantics and syntax-discourse phenomena [A]. In D. Bamman, T. Magnitskaia & C. Zaller (eds.).Proceedingsofthe30thannualBostonUniversityConferenceonLanguageDevelopment[C]. 653-64.
Yuan, B. -P. 1997. Asymmetry of null subjects and null objects in Chinese speakers’ L2 English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9: 467- 97.
Zobl, H. 1994. Prior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dur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s of un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learners [A]. In S. Gass & L. Selinker (eds.).LanguageTransferinLanguageLearning[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76-96.
王月華、于善志.2012.中國學生英語句法中的零主語和零賓語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46-53.
楊小璐.2001.中國學生英語習得中的觸發(fā)性素材[J].外語教學與研究(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