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敏
(大連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從汪榕培譯《上邪》看“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
趙明敏
(大連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在詩歌翻譯上,汪榕培提出了“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并身體力行。將楊憲益、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譯文與汪榕培的《上邪》譯文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傳神達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傳神達意;汪榕培;上邪
自從有了翻譯活動,國內外學者便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翻譯標準,如嚴復的 “信、達、雅”,奈達(Eugene Nida)的“對等”和“等效”原則,而翻譯家汪榕培則根據(jù)自己的翻譯實踐提出了 “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他說,“討論詩歌標準的著述汗牛充棟,論述者從各自的理解和體會出發(fā),制定了各自的準則。依筆者之見,如能做到 ‘傳神達意’就可以算是上好的譯作了?!睂顟椧?、戴乃迭,Arthur Waley的《上邪》譯文與汪榕培譯的《上邪》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傳神達意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Oh Heaven Above
Oh heaven above/I will shower you with my love/it will endure despite the fates above/when the mountains do not rise high/or the rivers run dry/or winter thunders come by/or summer snows fly/or the earth meets the sky/only then shall I abandon my love(汪榕培譯)
A Pledge
By heaven/I shall love you/To the end of time/Till mountains crumble/Streams run dry/Thunder rumbles in winter/Snow falls in summer/And the earth mingles with the sky/Not till then will I cease to love you(楊憲益、戴乃迭譯)
Shang Ya
Shang Ya/I want to be your friend/For ever and ever without break or decay/When the hills are all flat/And the rivers are all dry/When it lightens and thunders in winter/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When Heavens and Earth mingle/Not till then will I part from you(Arthur Waley譯)
傳神包括形似和神似兩個方面。
(一)形似
形似主要是指詩行的數(shù)目、長短、節(jié)奏和韻律等相似。原詩是漢樂府 《饒歌》中的一首情歌,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雖然只有35個字,但卻分成了長短錯落有致的9行,因此在翻譯時應盡量保留原作形式上的特點。在再現(xiàn)詩行的長短方面,汪譯做得比較好,有長有短,在整體上能體現(xiàn)出人物情緒的變化,即由發(fā)誓時的激動高昂到最后的平緩;楊譯整首詩相對短小,每行只有三四個字,除了第8、9行;而Arthur Waley的譯文(以下簡稱“韋譯”)相對較長,平均每行有六七個字,也沒有突出和強調關鍵部分。在節(jié)奏和韻律方面,雖然原詩沒有明顯押韻的地方,但長短不一的詩行使其依然有明顯的節(jié)奏。由于英語詩歌多講究押韻,汪榕培在翻譯時力求使節(jié)奏和韻律相結合,以增強感官效果。汪譯的韻律是aaa bbbbb a;韻腳是/v/和/ai/,/v/體現(xiàn)出動感,而/ai/給人高而洪亮的感覺,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廣闊的天地,而這與海誓山盟給人的聯(lián)想是相得益彰的。楊譯和韋譯均沒有在韻律上下功夫。楊譯全詩的前半部分以輔音結尾,后半部分以元音結尾;原詩第4~8行是一個整體,但楊譯只有第5~8行押韻,割裂了第4行,不如整體押韻效果好。
(二)神似
神似指譯作與原作對讀者激起的意象是一致的,而意象的一致是以意義的正確傳達為前提的。原詩第4~8行是表示“與君絕”的條件。汪譯用表示時間的連詞“when”引出第一個條件,其后每個條件均用“or”來連接,以表示一種選擇關系,讀者自然就會想到,這5個條件中除非有一個真的發(fā)生了,女子才會與君斷絕關系。原文的真正釋義是“除非山變成了平原,除非江河干得不見一滴水,除非冬天陣陣打雷,除非夏天下起了雪,除非天地重合到一起。”可以看出,這5個句子之間不是并列關系,而是選擇關系。所以汪譯在傳達原文意義上是正確的,因而能給予讀者正確的意象。楊譯各句之間沒有任何表示選擇或并列關系的詞語。在英語中,如果表達條件的幾個句子之間沒有表示選擇關系的詞語,那么讀者自然會理解為并列關系,于是讀者便會困惑:怎么山變成了平原,水也干涸了;怎么一會兒是冬天里的雷聲,一會兒又是夏天里的雪。這與原作所表達的意象相去甚遠。韋譯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雖然他用連詞“when”將各個條件連接起來,但它表達的是“當……時候”,并不是選擇關系,因此也會在意象傳達上給讀者帶來困惑。
綜合以上各個方面,可以看出,不論在形似還是在神似上,汪譯都是更可取的譯作。
達意,即表達意思。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達意便是通過語言符號表達作者的思想。汪榕培在《比較與翻譯》一書中將“達意”分為字詞達意和比喻達意。
(一)字詞達意
字詞達意關注的是字詞的字面意思。在詩歌翻譯中,理解字詞的字面意思是把握原作思想和內涵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漢字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有些字詞的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需要結合各個時代的文字特點,考證各方面的資料以確認其準確涵義。中國人理解其典籍尚且困難,外國人翻譯中國典籍肯定會遇到更多的問題,所以外國人在翻譯中因理解不當而導致譯文與原作不符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從 《上邪》這個標題就可以明顯看出中外兩種不同的理解。 “上”意指上天、上蒼,在此詩中是對天立誓的意思;“邪”讀音是“ye”,音義同 “耶”,在古漢語中是語氣感嘆詞,沒有實質意義,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語氣詞“啊”,所以詩題用現(xiàn)代漢語表達就是 “上天啊”或“蒼天啊”。汪譯和楊譯對題目的理解都是正確的,汪榕培采用了直譯法,而楊憲益則是意譯。Waley直接音譯了詩題,將 “邪”字音譯為 “ya”,這充分說明他沒有理解 “上邪”的意思。對 “我欲與君相知”這句,Waley的理解也有誤。他譯為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從“friend”一詞可以看出Waley把這首詩理解為一首友情詩了。楊譯“I shall love you”,雖然意思表達正確,但語言過于平淡,無法表明和描繪出女子的愛意到底有多濃。汪譯“I shall shower you with my love”,“shower”一詞用得微妙傳神。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shower sb.with sth.給出的解釋是“cause(a great number of things)to fall on sb.使(大量東西)落在某人身上”。在此詩中,女子是想用愛來籠罩自己愛慕之人,保護他,使他不受任何傷害,因此“shower”能給予讀者豐富的想象,以體味女子的濃厚情意?!吧綗o陵”中的 “山”字,Waley將其譯作“hills”有失妥當,也不符合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 “hill”的解釋是“natural elevation on the earth’s surface,not as high or rugged as a mountain山丘;小山”;而“mountain”則是“mass of very high rock going up to a peak高山;山岳”。結合第4~8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可以看出,“mountain”一詞在此更合適,因為 “hill”是有可能歷經(jīng)風吹雨打之后變?yōu)槠降氐?,而“mountain”則不一樣,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種更廣闊高大的意境,而且它是不可能變?yōu)槠降氐?,而原文正是想表達一種不可能性以突出女子對男子的永恒的愛。對 “江水”的解釋,汪譯和韋譯是一致的,即“river”,表示“l(fā)arge natural stream of waterflowering in a channel河;江;水道”;而楊譯將“江水”譯為“stream”,即“small river or large brook小河;河溝”,在表達意象上,楊譯的時空范圍更小,詞所表達的含義不夠大氣,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心理。綜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汪譯在字詞達意上是做得比較深入和透徹的;楊譯雖然對整體思想把握正確,但個別字詞仍值得商榷;而Waley可能因為不太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字,因此在翻譯中出現(xiàn)了很多字詞理解有誤的情況,以致整首詩的核心詞“愛情”沒有體現(xiàn)出來。
(二)比喻達意
關于比喻達意,汪榕培說,“字詞的字面意義的理解對于譯詩的達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修辭格的合理使用,對達意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背S玫男揶o手法有比喻、夸張、對偶、頂針、迭字、排比、雙關、反復等。在句子結構上,汪譯的特色之一便是用“or”表達的幾個排比句,既做到了結構工整,也正確傳達了原作的思想,可謂是最佳選擇;而韋譯第4~8行雖然也是平行結構,但卻沒能準確表達原意;楊譯沒有運用排比和對仗。
汪譯在“傳神達意”理論的指導下,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詩,是較楊譯和韋譯更好的譯文。汪榕培豐碩的翻譯成果充分證明了“傳神達意”的可行性和指導意義。在詩歌翻譯中如此,在其他文學作品的翻譯中,也可以嘗試以“傳神達意”理論為指導。
[1]劉性峰.論詩歌的翻譯標準“傳神達意”——以汪榕培譯《楓橋夜泊》為例[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李貽蔭,唐梅秀.汪榕培英譯《上邪》賞析[J].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7).
[4]汪榕培.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汪榕培.傳神達意譯《詩經(jīng)》[J].大連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4).
H315.9
A
1673-1395(2012)03-0073-02
2012-01-12
趙明敏(1988-),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強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