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鵬
(1.上海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政法學院 國際法學院,上海 201701)
延安時期陳云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探索與貢獻
邵長鵬1,2
(1.上海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政法學院 國際法學院,上海 201701)
陳云曾長期擔任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層領(lǐng)導,他在延安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做出重大理論貢獻和實踐表率,他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組織形式,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表達方式,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民智支持、民生支點和民主支撐,到目前為止這些方法與思想仍具有當代指導意義。
陳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延安時期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的“七一”講話中強調(diào):“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卑凑展P者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就是要加快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速度,增強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廣度,讓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并能實現(xiàn)他們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利益,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化為實踐的武器,內(nèi)化為精神的力量,從而去改造完善社會、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其實早在延安時期,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二代領(lǐng)導集體成員之一的陳云同志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就對陳云同志在延安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早期探索及貢獻作一闡釋。
組織團體建設(shè)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馬克思說:“人應(yīng)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1]55要把思維潛能轉(zhuǎn)換為現(xiàn)實力量,沒有落實到具體組織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不可想象的。而這些組織形式會將思想的武器轉(zhuǎn)變?yōu)閷嵺`的結(jié)果,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包含著“生活哲學”的馬克思主義不是虛無縹緲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相反,恰恰是實在有用的?;楹蟛痪?,陳云曾用三個晚上給夫人于若木講黨史,這事一度被中央組織部的干部傳為佳話。此后他又讓于若木到中央黨校學習5個月,結(jié)業(yè)后又來到馬列學院學習。[2]53他身體力行地在家庭內(nèi)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也為后人理解革命領(lǐng)袖的愛情婚姻、家庭事業(yè)提供了一把鑰匙。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先后三次找陳云談話,要他學馬克思哲學。陳云從這三次談話中收獲很大,回去后他組織中組部的廣大干部成立了一個領(lǐng)導干部學習小組,自任組長,副部長李富春任副組長。小組正式成員有部的秘書長和各科正副科長共十余人(其他30多位干部在后排參加旁聽,被戲稱為“后排議員”)。他們從馬列原著開始一直學到毛澤東的最新著作,這個讀書學習活動深受毛澤東的關(guān)注,毛澤東特地派他的哲學秘書和培元來做輔導。學習小組還邀請到艾思奇等當時延安一流的教員來講課。從1938年底一直到1943年初,學習活動先后堅持了5年,并在1940年延安舉行的第一屆“五五”學習節(jié)上被評為“模范學習小組”[3]48。這被后人稱為中組部的“窯洞大學”[2]67。陳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及傳播與工作生活結(jié)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自己身邊形成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場域。
利用學校教育開展長期或短期的培訓,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能丟失的一個重要平臺和陣地。陳云抓緊吸收知識分子,并對他們進行短期培訓,讓他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了解黨的路線,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政治、軍事和黨建知識,然后派往前方去,緩解了干部的供需矛盾,也讓干部在實際工作中適應(yīng)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提高了領(lǐng)導本領(lǐng)。陳云起草的《關(guān)于延安幾種干部培養(yǎng)使用的決定》,就提出了訓練干部的方法。那時,在延安除了馬列學院等個別的學校學習期限長一些外,其他學校如抗大、陜北公學、中央黨校、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學習期限都很短。中央組織部也從1938年開始,辦了黨訓班,每期200多人,先后辦了8期。通過這種辦法,中央向各地先后培養(yǎng)輸送了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速成干部20萬。
陳云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從學習形式到學習內(nèi)容上都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做出了艱辛的探索。1941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在全黨進行整風學習。中央成立了以毛澤東為組長、陳云為組員之一的學習研究組。在許多學習組織中,如延安的高級干部學習組、審查過去被打擊干部委員會、分區(qū)學習委員會、總學習委員會,陳云都是重要領(lǐng)導和負責人之一。1941年6月8日,整風運動開始,陳云在1939年所寫的《怎樣做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一文就被列為22個學習文件之一。后來這篇文章在《解放日報》發(fā)表,并被印成單行本。事實證明,整風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文化增殖。
通俗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過程。對此,馬克思曾一語道破:“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保?]58真正的理論要便于人民群眾掌握使用,對人們要有吸引力、影響力、號召力,它要有一個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的過程:首先要重視學術(shù)語言向大眾語言的轉(zhuǎn)向;其次是重視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整合,要增強文化共享性,減少文化沖突,加快文化適應(yīng)。
列寧曾經(jīng)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保?]467陳云的語言風格深入淺出,幽默風趣。如用“戴大帽子”[5]50、、“抬轎子”[5]52、“打樁子”[5]46-52、上海話的“翹辮子”等語言來形象風趣地分析“對任何問題的批評不能無限拔高到原則的高度”、“不能只談干部優(yōu)點”、“使用干部不要隨便提上來,隨便放下去”、“要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生”等道理。用“三個臭皮匠,湊成個諸葛亮?!保?]103來說明離開群眾、不向群眾學習是不行的。文選中有些話現(xiàn)在讀來還很有現(xiàn)代氣息,如陳云在《關(guān)于黨的文藝工作者的兩個傾向問題》一文中說:“我們有些同志,一高興就是靈感,一不高興就是傷感,這是感情用事?!保?]200。陳云講課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當時有一個叫王玉清的,邊聽課邊剔牙,聽到出神處,一笑就把剔牙的牙簽咽下去了。
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自覺融合方面,陳云就曾引用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5]78來表達對自己要嚴以律己,對別人要有耐心;用“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5]112來說明“刻苦認真學習與工作,一定能有收獲”的道理。他喜歡吟詠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兩句詩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來表達對黨的事業(yè)后來居上、后繼有人的信念。他還喜歡吟詠的一句是“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边@出自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一首七絕,表達事物新老交替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新生力量的堅定信心。又如在對待劉力功的黨籍問題上,他就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結(jié)合,以典型示范引導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大眾化。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
陳云努力實現(xiàn)言簡意賅、精煉準確地表達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內(nèi)涵與博大精深。如在《論干部政策》一文中,他僅僅用了12個字,就精辟地全面概括了干部政策:“了解人、氣量大、用得好、愛護人”,非常有層次感,有過程感,理論性強,又不乏可操作性。同時,全面、發(fā)展的、聯(lián)系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滲透在上文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如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只看到壞,不看到好”,用發(fā)展的眼光分析“只看到今天(過去),不看明天(現(xiàn)在)”,用聯(lián)系的視角來剖析“自高自大、懦弱無能、背景復雜”等三類人的特點。
在對唯物主義哲學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解方面,陳云概括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9個字;在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解及領(lǐng)導決策方法方面,他概括出“交換、比較、反復”6個字。這些都是陳云同志在延安時期與毛澤東交談?wù)軐W后,翻閱思考毛澤東同志的文章、電報、書信所領(lǐng)悟出來的15字決。“前九個字是唯物論,后六個字是辯證法,總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話不要聽。不唯書,也不是說文件、書不要讀。只唯實,就是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地研究處理問題,這是最靠得住的?!蓖瑫r,他提出了正確決策的具體方法。交換,就是互相交換意見?!斑^去我們犯過不少錯誤,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片面的實際當成了全面的實際”。作為一個領(lǐng)導干部,經(jīng)常注意同別人交換意見,尤其是多傾聽反面的意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比較,就是上下左右進行比較,所有正確的結(jié)論,都是經(jīng)過比較的,在利弊得失的衡量中做出選擇。反復,就是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一個反復考慮的時間。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zhì)力量只能用物質(zhì)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9哲學把無產(chǎn)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zhì)武器,同樣地,無產(chǎn)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陳云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知識精英的民智支持、勞苦大眾的民生支點和政治社會的民主支撐。
陳云指出:“要有大的氣量,善用各種人才。單槍匹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的?!薄爸灰@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只有這樣,才能成大事業(yè)。”在陳云同志廣招天下士的思想指導下,各級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為我們革命隊伍吸收了大批人才,使大批有志之士看到了我們黨重視人才,能夠人盡其才。延安成為人們向往的圣地,當時出現(xiàn)了大批才俊青年成群結(jié)隊紛紛涌向延安猶如朝圣一般的景象。這有效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有理想、有抱負、有才智青年中的普及與傳播。
陳云同志曾參與制定了中央《關(guān)于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3]44,其內(nèi)容指出:(1)知識分子是革命力量,而且是重要的力量。我們要把這個力量吸收進來,在抗戰(zhàn)工作和共產(chǎn)黨的革命事業(yè)中都是需要的。(2)我們的革命是在農(nóng)村里面,可是農(nóng)民不識字,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必須依靠、吸收知識分子。(3)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要求全黨,特別是黨的組織部門,要肅清“左”的影響,正確看待知識分子。他非常重視提拔使用青年知識分子,在他的倡導下,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加入了我們黨,大批青年知識分子被提拔為干部。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上,陳云同志確實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在搶奪知識分子、使用知識分子的過程中宣傳了、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當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后,中共就能迅速調(diào)出一大批有知識的、有信仰的干部去開創(chuàng)新解放區(qū)工作,如2萬干部10萬雄兵出關(guān)建立東北根據(jù)地。
馬克思在《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批評過去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7早在1926年陳云在《中國民族運動之過去與將來》一文中就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來組織和指導農(nóng)民、工人、學生、小商人及一切革命分子,把中國民族運動發(fā)展到民間去?!暗矫耖g去”[5]3這個重要口號形成了黨內(nèi)重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早期理論成果。
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發(fā)動群眾,解決群眾的切身問題已列入地方黨的經(jīng)常議事日程。把利益引導作為激勵措施,調(diào)動廣大群眾的工作積極性與政治參與度。他還指出,解決群眾切身問題的辦法,必須在群眾中去討論,到群眾中去尋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為了群眾。向群眾學習,把群眾領(lǐng)導好。這正如毛澤東所說:“共產(chǎn)黨每天都是民眾的教師,但又每天都是民眾的學生?!保?]488陳云提出,完全脫離群眾的政治斗爭和經(jīng)濟斗爭的黨組織,一定會失去群眾的支持,是非常危險的。要把基層黨組織的注意力引向討論和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領(lǐng)導當?shù)厝罕姽ぷ鳎⒁飧纳泼裆?]100,實現(xiàn)好群眾的利益,實行好改善民生的法令,改善群眾生活才能發(fā)動群眾?!暗胤近h組織如果不關(guān)心群眾的生活,不為群眾的切身利益而斗爭,置群眾的痛癢于不顧,而要開展群眾革命運動,要群眾熱烈起來與黨與政府與軍隊一道艱苦奮斗,這是萬不可能的?!保?]101要建立軍隊,建立黨組織,就必須宣傳發(fā)動組織群眾,把黨政軍群各方面的利益整合起來。要以改善民生為視角,以發(fā)動群眾為手段,用實踐成效增進黨員干部和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任務(wù)確定在此岸世界的真理上,讓高屋建瓴的理論關(guān)照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
陳云說要把“發(fā)揚民主當成一種制度,形成一種風氣?!彼匾晥猿贮h的領(lǐng)導、發(fā)展民主和黨內(nèi)自律。例如他在《怎樣做好財政工作》一文中,就強調(diào)要用民主協(xié)商的辦法求得一致。他認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先從領(lǐng)導做起。如他在《關(guān)于干部隊伍建設(shè)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領(lǐng)導著政權(quán)的黨,領(lǐng)導著軍隊的黨,自我批評更加重要。”他重視個人作用,但不搞個人崇拜。如他在《講真理,不講面子》一文中講到:“現(xiàn)在除了極少數(shù)反動分子以外,都講我們毛主席領(lǐng)導的好。但無論怎樣,根本的東西是老百姓,是共產(chǎn)黨?!保?]216從這個角度理解他的民主觀與憂患意識顯然更具有指向意義。
建黨9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許多理論問題需要梳理盤點和深思。有學者在《火車上的記憶》一文中說:“文革如果是一口井,也應(yīng)該允許把井鉆打的深一點,鉆出一層層巖芯,能養(yǎng)活一大群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甚至人類學家?!保?]這種思維范式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shù)域同樣適用。井深口闊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塊飛地,需要我們靜下來從理論到實踐挖掘下去。特別是當改革開放走到了深水區(qū)時,顯然“摸著石頭過河”的粗放型理論指導已不具備精深意義前瞻性的理論指導 。在國人“以馬解馬”的研究范式統(tǒng)攝下,筆者覺得西方“非馬”理論和中共建國執(zhí)政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同樣具有解釋的潛力、分析的張力及反思的價值。中共成功歷史資源如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經(jīng)驗尤顯理論價值,其中延安時期的陳云就是一個思想標本和理論突破口。
首先,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共,在當下中國無疑具有絕對話語權(quán)。語言的命運取決于群體內(nèi)部權(quán)力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它與群體的命運是一種內(nèi)在互動。埃利亞斯在《符號論》(1991年版)一書中強調(diào),在納入進化背景中時,想象性知識和擬實性知識之間不再存在二元對立,二者是同一進化階段的產(chǎn)物。[8]權(quán)力是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依賴與支配關(guān)系,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它必然會產(chǎn)生資源的支配與控制,而知識也是資源的一種,而作為符號的一種——語言“話語權(quán)”這種知識的分配在一定社會中對應(yīng)于該社會的權(quán)力分布狀況。在當下中國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話語權(quán)的爭斗必將延續(xù),陳云、鄧小平及其追隨者創(chuàng)造性地啟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它既成功地吸納了傳統(tǒng)“毛時代社會主義理論”所遺留的政治資源與文化資源,又順利地打破了原有的思想禁錮,帶領(lǐng)國家沖進了“亦資亦社”新的發(fā)展軌道,從另一個層面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新局面,而這個時候的朝鮮與古巴卻在另一條道路上步履蹣跚地艱難行走。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與向度是很清晰的。正如滬上馬擁軍教授所講“現(xiàn)在到了重新抬起頭凝望燈塔以校準航向的時候了?!保?],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由此提上了更加重要的日程。
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信仰大眾向度的無限傳播,它首先要求中共及其成員相信自己所傳播的思想并信仰之。真理只有被擁有者身體力行實踐生成說服力,才能向周邊蔓延擴散俘獲眾生心靈歸順,最終形成燎原之勢。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與信仰問題,陳云注意區(qū)分政治信仰的崇高性、生活信仰的豐富性和道德信仰的支撐性,而沒有把這三個層次的信仰體系扁平化。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和沒有理論指導的政黨同樣都是危險的。
再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堅持和改善中共的領(lǐng)導,注重現(xiàn)代性的培育,增強化解矛盾的能力和社會管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水平。馬克思東方論思想的現(xiàn)實化離不開中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動和領(lǐng)導,并從組織形式到內(nèi)容風格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變革。對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的尊重和闡釋,對現(xiàn)代性諸多元素的導入和培育,二者的張力在合適的可控范圍內(nèi)使之并存,形成多元發(fā)展活力內(nèi)生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精英與大眾的社會分層間、民主與民生的社會利益間的政治斗爭、軍事戰(zhàn)爭、文化沖突、經(jīng)濟糾紛和社會矛盾的對話溝通、協(xié)調(diào)統(tǒng)籌和解決反復的過程,中共執(zhí)政要加強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能力,注重地方立法及政策制定的大眾參與度,從民間吸取智慧和政治合法性,降低執(zhí)法成本,增強司法權(quán)威。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云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走近陳云——口述歷史館藏資料輯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3]朱佳木,遲愛萍,趙士剛.陳云[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4]列寧.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陳云.陳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朱學勤.書齋里的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31.
[8]謝立中.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659.
[9]馬擁軍.從列寧主義的中國化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2):10.
An Exploit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by Chen Yun during the Yan’an Times
SHAO Chang-peng1,2
(1.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2.International Law Faculty,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Chen Yun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leade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1980s and 90s,and one of the top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almost its entire history.During the Yan’an times,Chen Yun made an great exploit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He innovated the forms and organization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He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He paid attention to the folk wisdom,people’s livelihood and democracy construction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Many people think as so far these methods and thought also ha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Chen Yun;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 Yan’an Times
D239
A
1672-0539(2012)01-012-05
2011-09-21
邵長鵬(1978-),男,山東莒縣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政法學院國際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法哲學。
劉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