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娜,袁小軍,夏志成,龔自明,華中民
(1解放軍理工大學 國防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7;2解放軍理工大學 營房處,江蘇 南京 210007)
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能力為目標,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其內容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審美素質、技能素質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素質教育的觀念逐漸成為目前教師的教學觀。
結構類課程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這類課程的學習可以建立建筑與結構的相關聯系,通過結構的基本理論體現建筑力和美的結合,并在課堂中享受搭建結構的樂趣。結構類課程的學習不僅學到專業(yè)的知識,建立了結構美學概念,也能夠更好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素質教育,達到貫徹文化素質、心理審美素質等素質的培養(yǎng)。
教育學與美學都是哲學范疇的概念,但自席勒1795年發(fā)表的《審美教育書簡》為標志,兩個概念開始相互滲透,逐漸演化為現在的教育美育。
檀傳寶[1]對教育美育做了這樣的界定:“所謂教育美育,就是利用‘教育美’進行的美育,即通過建立審美化的教育活動而實現的存在于全部教育過程之中的一種大美育”。從這樣的角度看,美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還應當包括社會美、自然美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在此基礎上,人們也能夠較為容易接受這樣的命題——全部教育活動也都應當是審美和立美的統一。教育活動的主體、對象、活動形式等等都應有一個美的欣賞,尤其應有一個美的創(chuàng)造的追求。袁鼎生[2]的《教育審美學》對教育審美學的理解為:“教育審美學是一門正在形成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它是教育學與美學的統一,而非教育學與美學的交叉。它是一般的教育過渡到美育的中介,是一般的美學與美育學的中介性學科”。
在教育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觀點、思想和活動方式不一而足,其中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第一種模式可以簡稱為“灌輸式”,教育的目的是要通過教育的灌輸,把既定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傳授。這種思路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絕對權威,以記憶的機械發(fā)展作為標志。第二種模式較為“自由”,其目的是要保證人的天賦本能能夠得到自然的生長和擴展。這種思路的教育模式強調教育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個體的具體,教師的作用為輔,重視個人學習的主觀性、偶然性,反對一切現有的框架,實行一種“自由化”的教育。
教育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不可能取其一端而不及其余。既不能片面強調教師權威的教育,損害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敏銳感知,壓抑學生的精神趣好;也不能片面強調學生的內在本能,影響學生對間接知識的系統學習,妨礙其對客觀世界規(guī)律性和全面性的把握。通過教育的過程,要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所以教育必須立自身之美,從而作用和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全部身心融于“美的教育”之中,使心靈受到熏陶和美化。這就是“立美育人”的根本涵 義 。[3]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將美育教育貫穿始終,可以帶動學生在享受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1.堅持多樣化教學,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多樣化教學是素質教育實現多層次多規(guī)格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是人才全面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實施目標教學模式與多樣化教學并不矛盾。首先,目標教學模式并不排斥其它教學模式。目標教學模式只是可供選擇中的有效教學模式之一,但絕不是唯一模式。其次,目標教學模式本身也要求多樣化教學。一個模式可以同其它模式相結合或交叉運用,同一個模式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檢測行為等也應該是多變的。同一個模式的多種變式也可以出現。再次,目標教學模式也需要豐富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評價觀同時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評價觀。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有心理學家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
一個信息的傳遞=言語7%+語言38%+表情55%
這個公式中言語、語言、表情在信息傳遞中的比例可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但它所強調的無聲語言在人際傳播中的作用,是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體姿動作作為一種非自然語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傳遞著一定的語義信息,并對自然語言的語義信息傳遞產生重要的影響。體姿動作語言與自然語言一樣,也是一個表義的符號體系。它包含了表情語言、動作語言、體態(tài)語言三個部分。據有關研究估計,全人類有不少于70萬種的體姿動作可用來表達不同思想意義。所以在課堂上一個親和的態(tài)度和一個朋友式的眼神都能夠對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拉近,使得學生更愿意接受上課的內容。
教學手段也是及其重要的。計算機就是我們選用的手段之一。它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集文字、圖象、圖形、聲音、動畫和視頻為一體。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通過計算機表現許多傳統教學技術不能表現的事和現象,如演示形象生動的動畫,聲情并茂的有聲畫面,色彩豐富的教學圖片等。對于建筑學這種體現實際的建筑物的藝術美的課程,是解決一些教師難以用語言表述而學生又難以理解的問題,增加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
2.創(chuàng)設質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yōu)椤爸鲃犹骄俊?/p>
被動的接受只能做的知道知識的表面,主動的探究才能更容易知道知識所隱含的規(guī)律、聯系及應用。“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開始有了疑問,才會使得學生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質疑的教學情境,可以較好地讓學生從過去機械的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索知識發(fā)展,可以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不輕易地認同別人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判斷,去大膽推論,并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才能使得其思維更具挑戰(zhàn)性。學生的思維能做到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能做到敢于批駁前人已有的觀點,才能使得其創(chuàng)造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示,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學生理解與思維的發(fā)展。
比如課堂討論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在討論的過程中質疑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的進行,既能夠獲得相應知識,也能夠使得學生在課堂中侃侃而談,建立其自信,得到自我認可。但要想使談話進行得順利、有效,應該注意這樣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創(chuàng)設對話的氣氛。談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相互交流。首先,要給學生講話的機會,但不能興之所致,滔滔不絕。其次,在聽取學生發(fā)言和回答問題的時侯要有耐心,不要半路插嘴,不然會使得學生感到沮喪,從而失去繼續(xù)談話的信心。最后,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要保持高昂、愉快的情緒,能夠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暢所欲言。
第二,要有引起學生談話的話題。談話的開始是一種真正的藝術。因為這時學生還缺乏心理準備,還沒有對談話感到興趣。教師在談話開始時,要有引起學生參與的話題。通??梢圆扇酒饘W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fā)起學生講話的興趣。其關鍵在于使問題具有啟發(fā)性,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在結構類課程中比較多的是公式推導和計算,比較難調動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問題引導中可以從現實中有名的建筑物或外觀靚麗的建筑物開始,引出相關的問題,比如對梁的尺寸確定時,比較現有的展覽館、高層建筑物的大廳,學校的禮堂或教室等建筑物,既能夠讓學生對身邊建筑物有切身的體會,也能在欣賞美觀建筑物的同時培養(yǎng)其工程意識,增強其講話的興趣。
第三,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談話技巧。教師在與學生進行談話時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要點。如,談話過程中要避免帶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提問題時不宜提那些只須回答“是”、“否”的問題,這樣的回答信息量太少,教師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學生回答了問題以后,不要立即接著又問,最好稍等片刻,以供學生有所補充,這樣的補充往往更能代表學生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同一個時間最好只問一個問題,以免相互干擾;這一個問題可以多變換幾種形式,這樣既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思考,又便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回答。例如,在講授梁的斜截面破壞時,要學生了解斜裂縫發(fā)生的原因才能對癥配筋,一般的問法是:“斜裂縫是如何出現的?”但還可以這樣提問:“有些裂縫不是垂直軸線出現的,而是斜向發(fā)展的,引起斜向裂縫出現的內力與垂直裂縫有什么不同嗎?”兩個問題實質是一樣的,但后者較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另外,在這種方法中還往往采用故設矛盾的做法,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維的興趣。如,在T形截面配筋時,故意引入一個矛盾,一根連續(xù)的T形截面梁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是按照T向梁來計算,不管他的彎矩在什么方向?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問題一提出,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們積極思考,主動回答。
3.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變“個體學習”為“集體合作”
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辯論等形式可以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可以有利于改變“喂養(yǎng)”式的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目標、多種形式的交流情境,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問多解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橫向發(fā)散思維,也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一種有效手段,還是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這樣的方式可以采用討論、爭論、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在合作的學習過程將一問多解盡情展示。比如,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往往會有不同的意見,他們的爭論會非常激烈。在這樣爭論中,通過分析、比較、優(yōu)選的過程,同學們將發(fā)現最佳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個人的思維就會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fā)展。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fā)散式的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有直接的關系,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變得靈活,思路變得開闊;集中式的思維則使得人們的思維具有普遍性、穩(wěn)定性、持久性等效果,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學生掌握規(guī)律性知識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交替運用過程中,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靈活性都會有所發(fā)展,能夠促進其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
4.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我國的傳統教育比較注重學生在求同思維方面的培養(yǎng),比較忽視學生在求異品質方面的塑造。有研究認為:對于人們,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對建筑物的理解越有創(chuàng)見。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可以通過圖片、影像、音樂等挖掘、發(fā)展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fā)展。想象,可以使學生進入到所描述的情境中,然而又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使其思維呈現出多元的態(tài)勢和縱橫思考的習慣。
在建筑物的體形設計時,學生可以借助語言材料首先在頭腦中建立初步的圖象,并對其圖象進行選擇加工,通過不斷擴展形象思維的范圍,將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得出結論。因此,我們要注重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建筑物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鼓勵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分析,擬出很多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方案,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思維組合。通過眾說紛紜,達到異彩紛呈。
在今天看來,凡是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提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會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健康發(fā)展的方式方法,都是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只有正確地把握啟發(fā)式的這一真實內涵,我們的素質教育實踐才能成為有效高效的實踐。
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將教育美育貫穿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新的教學觀的指導下,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自然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培養(yǎng)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和能力強、素質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美育、滲透素質教育,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檀傳寶.論教育美育[J].教育研究,2000(12).
[3]鄭鋼,楊新援.教育美學論稿[M].1996.
[2]袁鼎生主編.教育審美學[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1:1.
[4]王枬.教育學與美學的關系演變 ——教育學立場的審視[C].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屆年會交流論文,2005年9月.
[5][德]弗里德里?!は罩?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6]張保成,張翼,趙冬青.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美學思考[J].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