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3)
我國教學體制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在于嚴格、嚴謹和重視基礎教育,學生有比較扎實的數(shù)理化基礎;但是,多數(shù)學校教學以灌入法為主、教學以老師為核心、教材十年一貫制,從小接受循規(guī)蹈矩家庭傳統(tǒng)教育;以考分成績決定學生優(yōu)劣,使得學生圍著教師和課本轉,死背硬記、不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處于被動受教、應付考試狀態(tài),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欠佳。為更好、更優(yōu)地培養(yǎng)出適合我國土木工程大發(fā)展,所需要的本專業(yè)各方人才,使之走出校門、或繼續(xù)深造時,能迅速適應面臨的工作、學習和研究方向,是值得思考和關注的。
從事過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以及相關教學任務。曾考察過我國各地大型結構實驗室(廳)、各類土木工程科研、施工、竣工及運行現(xiàn)場;對于預應力技術應 用 尤 為 關 注 。[1-2]
教學中,注意到學生很少接觸到工程實際,而有的內(nèi)容甚至老師也無法在課堂上講解明白,如:預應力材料、錨機具及其實施過程。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即將面臨的專業(yè)課以及未來從事的土木工程知之甚微;習慣性地跟著教學安排走,沿襲以往思維邏輯,缺乏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與今后實際工程需要形成較大落差。
土木工程專業(yè)課與其他專業(yè)基礎課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大三學生從基于力學實驗、嚴格按照邏輯推理創(chuàng)建計算簡圖、推導公式的方法,轉到以國家規(guī)范和土木工程實施密切相關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不適應其間差別。已具有較為嚴密的思維模式。
相關規(guī)范計算公式和前提是基于大量科學實驗、以往工程實踐經(jīng)驗和理論研究,并非直接推導而出;最終運算方法因實際需要而簡化,有時難度遠小于三大力學,但構造要求細節(jié)多、前提不一,公式又有很大區(qū)別。不少學生按照原有邏輯推理思維方法學習,忽略試驗驗證這一重要階段,認為混凝土結構構件計算公式的前提和提出方式無章可循,不易理解和消化。加之,有的教材字數(shù)和學時極度不符,也加大了前后兩種思維方式的轉換和銜接,直接影響到深入了解和掌握該課程基礎知識、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手段;更談不上靈活應用,陷入極其被動和應付過關狀況。一方面輕視該課程,認為缺乏理論性;另一方面又吃不透。
(一)抽象思維和實際工程,理論和實踐之間距離對掌握教材內(nèi)容的影響
傳統(tǒng)前期教學中,往往會系統(tǒng)地將三維空間抽象簡化為平面、單維計算簡圖和運算方法,形成一種單維和兩維的理想狀態(tài)思維方法。這一方法對于簡化運算、理清傳力途徑和解決問題是必須的;但如何從平面思維模式轉換為實際的三維空間思維模式,還有一條鴻溝需要逾越。
學生參觀時,往往會指鹿為馬,指柱為梁;在一次參觀武漢第一棟2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國貿(mào)大廈施工現(xiàn)場,干脆對現(xiàn)場負責預應力施工工程師說:“結構設計原理(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學了有沒有用?我覺得好像沒什么用,我還是對力學感興趣……?!?/p>
(二)學生對于教材和參考資料盲目依賴,缺乏主動思考和起碼的判斷能力
當參考資料,一處鋼筋合力作用點有誤,另一處繪圖疏忽,全班同學都盲目照套;某校工民建專業(yè)畢業(yè),設計多層框架時,柱和梁相交結點處,梁上部承受負彎矩鋼筋錨固長度,按照簡支梁支座端隨意取用……等等。
(三)主觀臆斷,缺乏腳踏實地、科學嚴謹態(tài)度和治學理念
一次主講老師安排兩位結構專業(yè)研究生布置習題(已給出全解和截面配筋標準圖),一位揮手一筆,將混凝土等級提高一倍;另一位,卻隨意換上土木工程不同體系、另一版本規(guī)范的計算題。
由上可見,土木工程教學改革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待于從事教學管理和任教的老師重視;否則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人才,只是一紙空談!
盡最大可能使學生在校學習階段與工程實際之間的距離縮短,或者在學習階段,初步認識此課程與實際工程的相關性,是可以做到的。
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聯(lián)系工程和生活實例講解,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如教學掛圖、推薦正規(guī)出版的土木工程圖冊(中國橋梁、美國新建筑、水利工程圖冊、國外橋梁建筑等)、實拍試驗和工程圖片(PPT.);制作三維立體教學模型,組織現(xiàn)場參觀等都是一些有效措施。
【模型制作】設計制作鋼筋混凝土受扭構件,破壞時扭曲面受力狀態(tài)有機玻璃模型,也為山東大學等20余所院校教學使用;制作工作橋梁等結構模型幫助學生增加空間立體感,引導學生將平面思維模式,轉化為立體、實際思維模式;
【參觀】參觀已完工和正建的宏偉工程,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其效果遠比在課堂上大肆宣講課程重要性更為切實。
曾租用大型過江輪渡,組織三個專業(yè),七個班學生乘船沿長江逐流而上,觀看已建、正建的武漢長江二橋、一橋和三橋,認識各種橋梁結構形式;參觀正在施工的月湖橋、晴川橋、武漢國貿(mào)大廈現(xiàn)場;啟發(fā)學生觀察實際建筑物(橋梁)中,結構縫設置;觀看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施工中,豎向、橫向和縱向三向預應力鋼筋(鋼絲、鋼絞線束)和斜拉索張拉機具安裝布置……。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書本、課堂學習的抽象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土木工程實際相聯(lián)系,進而對于來源于實踐、并高于實踐的理論學習產(chǎn)生極大興趣,想必也能自覺地將理論用于實際工程中,變被動性為主動學習。
【教學聯(lián)系實際,科研為教學服務】開發(fā)多媒體課件將科學研究和社會成果系統(tǒng)化、形象化、理論化,用于教學是一個好的途徑。早年,清華大學高強混凝土梁、重慶建工學院偏心受壓柱破壞實驗研究等成果制作的錄像帶,是典型范例,有助于各院校的教學。
結合自選科研課題[1-2]得到學校和相關企業(yè)、工程單位和專家教授支持,從大量典型工程文本、圖示和圖像素材提煉、系統(tǒng)分類編撰,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制作多媒體 課件(PPT.、DVD)[3],得以參 加 全 國 大型預應力結構工程實踐交流會議,并可為土木工程相關行業(yè)和院校參用。
如:所攝制《現(xiàn)代預應力建筑結構》[4]課件,以抽象圖形、圖示結合具體圖片和結構物實地錄像,配以文字說明(或解說),涵蓋預應力工程實施基本原理(鋼材和混凝土兩種材料受力學性能、被動和主動結合的工作原理)、結構實驗廳(室)、相關實驗方法和手段;預應力實施所需鋼絞線、高強鋼絲和錨機具生產(chǎn)、加工制作和檢驗;多種施加預應力方法和錨固形式、操作過程以及大型建筑、橋梁預應力施工現(xiàn)場;我國預應力技術在土木工程應用實例和取得重大成就。編有相應的《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在土木工程中應用及前景》補充閱讀材料。觸類旁通可認識土木工程實施全過程,作為課堂教學、教材學習的輔佐,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拓寬思路,達到《開發(fā)學生潛在能力 培養(yǎng)土木工程創(chuàng)新性人才》目的。
針對學生難于消化過多字數(shù)的教材,編寫《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 學習指導》;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機提問,以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鋼結構采用講解與課堂討論相結合,改變學生被動受教為主動學習和思考。
由上可見,解決教學與實際工程的落差,必須走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從大處著眼,從細節(jié)做起,方法不勝枚舉。其中,觀看圖冊、圖片、現(xiàn)場參觀等對學生起到比較大的震撼作用。組織參觀因學時安排、參觀內(nèi)容和次數(shù)限制及外出安全性,存在一定困難;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開發(fā)多媒體課件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
【學生(隨機)反饋意見】
一位即將正前往美國做訪問學者說:陳老師,你帶我們參觀長江大橋,在長江邊拍的照片,現(xiàn)在就放在我案桌上~~;
另一封塵封信函,提到:“短短幾節(jié)課的接觸,讓我從中受益匪淺,其中,遠不僅限于書本知識,您的一言一行中,帶給我更多的是課堂知識以外的思考,……
您收藏的照片[3-3]給我?guī)砹巳松嗟牡谝淮胃惺?,非常感謝?!?/p>
【多媒體課件專家教授評語】
杜拱辰教授(中國建筑科學院)、葉知滿教授(清華大學)、張靜月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和趙國藩院士(中國工程院 大連理工大學)等對相關成果,先后給以“很好!”的評語鼓勵,促使多媒體課件以光盤形式正式出版[3]。成果之一[3-1],清華大學 李著璟教授認為可拓寬學生視野用于該校教學;有幸邀約到外教參與校閱,并擔當英語解說[3-1][3-2],趙國藩院士審閱意見很好,并為多媒體課件提【序】[3]。
]
[1]陳寧.我國水電工程預應力技術應用概況 [M].中國土木工程學報 1992,23(3):77-78.
[2]陳寧.預應力混凝土應用于海洋工程的機理和前景 [M]預應力技術,2012,02,91(2)1-7.
[3]陳寧.《見證二十世紀現(xiàn)代預應力工程》多媒體課件(含三個文件:[3-1]《預應力錨索》[3-2]《現(xiàn)代預應力建筑結構》中英文解說視頻資料 [3-3])《1995~1996預應力工程集錦》(PPT.155張現(xiàn)場素材圖片和圖示),[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4]陳寧.現(xiàn)代預應力建筑結構(中英文解說)錄像帶 [M].武漢:武漢大學音像出版社,1996~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