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湖北民族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恩施 445000)
《楚辭》英譯本之描述研究
——兼談平行語料庫在《楚辭》英譯研究中的運用
張 婷
(湖北民族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恩施 445000)
《楚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及語言自身的復(fù)雜性成為英譯的巨大障礙。本文首先描述了《楚辭》的英譯歷史,簡要評述了現(xiàn)有《楚辭》英譯研究的不足,認(rèn)為目前國內(nèi)外譯界對《楚辭》英譯文本的研究還十分有限,存有可以拓展的多維空間,而平行語料庫應(yīng)該是《楚辭》英譯研究中值得借鑒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借助自建《楚辭》平行語料庫,結(jié)合語料庫的定量研究法與翻譯研究的定性研究法,以《楚辭·離騷》植物詞匯為個案,對不同譯者的譯本進(jìn)行對比研究,探討原文與譯文及譯文間的差異性,為我國《楚辭》英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視角。
《楚辭》;英譯本;描述研究;平行語料庫;
《楚辭》富含古代楚國地域文化;文字艱深且意蘊深厚;加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詩風(fēng),領(lǐng)悟原文意旨難度大,對外譯介就更為不易。自1852年費茲曼發(fā)表《楚辭》評論文至今,英譯本迭出,但全譯僅有霍克思譯本。同時,譯本質(zhì)量瑕瑜互見,國內(nèi)外譯界對已有譯本的研習(xí)也較為貧乏。
本文在描述《楚辭》英譯歷史及分析其英譯研究中的不足之基礎(chǔ)上,指出運用語料庫研究《楚辭》英譯文本的可行性,同時借助自建《楚辭》漢英平行語料庫,以《離騷》中植物詞匯為個案研究,展開譯文評析,探討原文與譯文及譯文間的差異性,以期為《楚辭》英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
《楚辭》的創(chuàng)作素材多取材于南方楚地的奇花異草;表現(xiàn)手法雖繼承了《詩經(jīng)》的賦比興,卻做出重大突破,作者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語言以六言為主,篇幅較長,多狀貌語和虛字,運用楚地方言;思想感情熱烈卻不亂章法,呈現(xiàn)出鋪張渲染、恢弘奇麗、激奮沉郁的特點,這些特點卻成為對外譯介的難點,19世紀(jì)中葉,《楚辭》進(jìn)入英語世界。
(一)《楚辭》在英語世界的譯介
1852年,費茲曼發(fā)表《<離騷>和<九歌>:紀(jì)元前三世紀(jì)的兩篇中國詩歌》一文,標(biāo)志《楚辭》進(jìn)入英語世界。
1879年,莊延齡《離騷》英譯文面世標(biāo)志英譯《楚辭》的正式開始。1884年,翟理斯《中國文學(xué)擷英》一書出版,其中包含《卜居》、《漁父》和《山鬼》的英譯。1895年,理雅各在英國《皇家亞洲學(xué)會雜志》第27卷上發(fā)表題為《<離騷>及其作者》,內(nèi)含《離騷》譯文。1911年,倫敦版《玉琵琶:中國古詩選》選取克萊默·賓《離騷》譯文。1915年,翟理斯《儒家學(xué)派及其反對派》出版含有《東皇太一》、《云中君》、《國殤》譯文。1916年,韋利在《漢詩選譯》中發(fā)表《國殤》英譯。1918年,韋利《漢詩選譯一百七十首》一書出版,《九歌》英譯文包含其中。1919年,韋利再次在《中國文學(xué)譯作續(xù)編》上譯介了《大招》。1922-1923年出版的《郊廟歌辭及其他》介紹了韋利《離騷》譯文。1929年,林文慶完成了《離騷》的英譯,由翟理斯和泰戈爾作序后出版。1944年,《中國之智慧》選登了林語堂《大招》譯文。1947年,《白駒集(中國古今詩歌選)》在紐約出版,其中包含《九歌》、《九章》、《卜居》、《漁父》、《招魂》及《天問》的譯文。1955年,韋利《九歌》一書出版。1959年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霍克思《楚辭:南方的歌》。至此,《楚辭》第一個全譯本問世。1959年約翰遜選譯《離騷》譯文發(fā)表。在1984年出版的《哥倫比亞中國詩歌選集》中,伯頓·沃森全譯了《離騷》和《九歌》中的《云中君》、《河伯》、《山鬼》及《國殤》。1985年,G.R.沃特斯出版《楚的三首哀歌:楚辭傳統(tǒng)解釋介紹》一書,其中包含作者自譯《九歌》中的三首。1986年紐約新向出版公司出版F.斯蒂芬譯《天問:一部中國的提問的著作》,即為《天問》之英譯文。
(二)國內(nèi)譯者的譯介
較之英語世界譯者的譯介活動,國內(nèi)對《楚辭》的譯介起步較晚。1953年我國出版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楚辭選:漢英對照》,這是國內(nèi)英譯《楚辭》的開始。1994年,許淵沖《楚辭》(中英對照)出版,包含十二首詩歌的英譯。1996年,孫大雨《屈原詩選英譯》發(fā)行。2006年,卓振英所譯《楚辭》(漢英對照)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問世。
自第一首英語譯文發(fā)表以來,《楚辭》的英譯多為節(jié)譯本,一個多世紀(jì)以來,凡16卷卻只有一部全譯本。
據(jù)筆者已有資料分析,英語世界對《楚辭》英譯文的研究明顯早于國內(nèi),但其研究的目的多以英譯本為參考,討論的多為《楚辭》的語言或文化特點而非討論翻譯中的得失?;艨怂既g本面世后,國外漢學(xué)雜志上先后出現(xiàn)書評式文章,也正是在此類文章中,基于譯本的研究才真正出現(xiàn)。
1959年,W.A.C.H.Dobson基于自身對《楚辭》原文的分析而對霍克思的譯本作出高度評價,“我認(rèn)為,沒有人能像霍克思博士那樣將零散的部分整合得如此完整而有意義?!g文本身就很優(yōu)秀,譯者對原文的諧音和韻律傳達(dá)得非常精妙……?!?Dobson,1959:144-146.)同年十一月,Harold Shadick發(fā)表書評,認(rèn)為“霍克思的《楚辭》全譯本是對中國詩歌英譯的重大貢獻(xiàn),……譯文流暢可讀性強。”(Shadick,1959:77-79)1960年,K.P.K.Whitaker指出霍克思的《楚辭》譯文“讓不懂中文的讀者感受到這種不同尋常的詩歌類型所具有的豐富內(nèi)涵?!瓰樽x者提供了可讀性強而又充滿魅力的譯文”。(Whitaker,1960:169)同年,楊聯(lián)升用實例分析了霍克思譯文的策略和技巧,認(rèn)為霍克思的翻譯方法介于意譯與直譯之間,其譯本為“西方讀者提供了一本輕松而又具權(quán)威性的讀本”(Yang,1960 -1961:210)。
之后,有關(guān)《楚辭》英譯文的研究便十分稀少。筆者通過JSTOR和EBSCO搜索發(fā)現(xiàn):1984年,Back Matter在《中國文學(xué)》上發(fā)表過對G.R.沃特斯《楚的三首哀歌》的評論,認(rèn)為“沃特斯的系統(tǒng)翻譯法及傳統(tǒng)式評論至關(guān)重要,它使原作各個層面的傳統(tǒng)意義——包括其哲學(xué)的、詞匯的和歷史的意義——得以再現(xiàn)?!?Matter,1984)
筆者分別以《楚辭》不同篇名和不同搜索詞為依據(jù),在CNKI上搜索后(截止2011年12月5號)獲得以下數(shù)據(jù)從某一層面說明了我國《楚辭》英譯研究的現(xiàn)狀:
圖1 國內(nèi)《楚辭》英譯研究成果統(tǒng)計
從數(shù)量上看,《楚辭》英譯的研究遠(yuǎn)遠(yuǎn)少于《楚辭》研究,也少于并不豐富的《楚辭》英譯文。
據(jù)現(xiàn)有資料分析,國內(nèi)《楚辭》英譯研究始于對霍克思譯文的研討。1992年,李貽蔭發(fā)表《霍克思英譯<楚辭>淺析》,高度贊揚了霍克思譯本,認(rèn)為其譯文在形似之余求神似,同時譯文充滿變化,在信順之余還尋求爾雅。(參見李貽蔭,1992:33-36,52)隨后,楊成虎、郭暉、卓振英、洪濤、魏家海及蔣林等學(xué)者相繼發(fā)表了一批論著。比如楊成虎《典籍的翻譯與研究——<楚辭>幾種英譯本得失談》(2004)以《楚辭》英譯為例,指出在典籍英譯中,應(yīng)加強對原文的研究,以此對典籍翻譯提出了建設(shè)性意見;蔣林等《淺析阿瑟·韋利<九歌>譯本的三種譯法》一文(2011)利用文本細(xì)讀法探討了韋利的《九歌》譯本的三種不同的翻譯方法,認(rèn)為韋利利用自由詩體譯中國古典詩歌是巨大的成功,同時譯本處理中國文化成分時的歸化策略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上述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繼續(xù)拓展。不少研究文章或作歷時的描述,或作面面俱到的鋪陳,缺乏系統(tǒng)性和理論深度;(2)基于譯本的分析還有待深入和加強;不同譯者對待《楚辭》的文化及語言特點等問題態(tài)度各異,譯本間的差異較大,但此種差異為何存在,又如何體現(xiàn)值得不斷深入;(3)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于典籍英譯研究而言,單一文本分析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還有待商榷。
筆者認(rèn)為創(chuàng)建《楚辭》平行語料庫,并以此為基礎(chǔ),結(jié)合語料庫的定量研究與翻譯學(xué)的定性研究對于解決目前《楚辭》英譯研究中深度和廣度問題、系統(tǒng)性問題及客觀性問題等都具極大意義,有可能成為《楚辭》英譯研究新的發(fā)展方向。
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語料庫研究法逐漸成為翻譯研究的新范式,它“更有利于研究者對語言進(jìn)行系統(tǒng)、全面的對比分析,通過定量分析和功能闡釋相結(jié)合,從而獲得各種客觀實用的研究成果?!?Biber,2003:233)同時,Mona Baker認(rèn)為借助語料庫的研究大體可分為三類:翻譯語言特點研究;譯者風(fēng)格研究;社會、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研究,這正是翻譯研究的中心,亦應(yīng)成為《楚辭》英譯研究的重點所在。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我國古典文學(xué)中最早最長的抒情詩,大量借用植物、鳥獸等詞匯展開比興。本文的個案研究選取《離騷》中極具特色的植物詞匯及其在三個譯本中的翻譯。語料來自對《楚辭·離騷》中英文語料庫相關(guān)檢索結(jié)果的篩選處理,其中中文文本為王逸注《楚辭章句》(岳麓書社1989年版),三個譯本為霍克思譯本(1959年,簡稱霍譯本)、楊憲益、戴乃迭譯本(2001年,簡稱楊戴譯本)和卓振英譯本(2006年,簡稱卓譯本)。
載入ParaConc語料庫的三個文本按次序分別為霍克思譯文、楊憲益(夫婦)譯文和卓振英譯文。從語料庫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離騷》中以“植物”作為本體共出現(xiàn)44次,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蘭”類植物,共10次;其次為“蕙”和“椒”各6次。囿于篇幅之局限,本文僅舉與“蘭”相關(guān)的“秋蘭”“木蘭”和“幽蘭”及與“椒”相關(guān)的“申椒”為例,其余將作另文研習(xí)。
圖1 用ParaConc研究分析“蘭”
古人多以“蘭”為貴,源于“蘭蕙叢出……一干一華而香有余則蘭?!薄冻o》中大量借用“蘭”類植物也只為寓意高尚。
ST1: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秋蘭,因其多在秋天開花,故名?;糇g及楊譯的中心詞均為orchid,即蘭花,蘭科類,屬常用詞匯?;糇g用autumn修飾,限定其開花季節(jié),平實、簡潔。楊譯用后置定語late表示時間上的早晚,但未能表示出其季節(jié)性,語義較為模糊。卓譯選用植物學(xué)科名Cymbidium或許出于保留《離騷》古雅之風(fēng),但該詞語義外延增大,指所有“蘭屬”類植物,卻失去了“秋”之本意。
圖2 用ParaConc研究分析“秋蘭”
圖3 用ParaConc研究分析“木蘭”
ST2: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ST3: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木蘭是植物學(xué)中的一個科名、屬名和種名,概念外延較大。ST2句中,楊譯選用angelica一詞對譯,此詞指“當(dāng)歸屬植物(包括白芷、毛當(dāng)歸等),顯然為誤譯。霍譯及卓譯均采用magnolia,即指“木蘭、木蘭花”,準(zhǔn)確、達(dá)意而地道。對ST3句中“木蘭”一詞,三位譯者均采用magnolia,無異議。
圖4 用ParaConc研究分析“幽蘭”
ST4:時曖曖其將罷兮,結(jié)幽蘭而延儜。
ST5: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幽蘭,梅蘭竹菊中的一種,它又靜又溫文爾雅,此處用深山中的蘭花喻指君子孤高?;糇g及楊譯直接用orchid“蘭花”指“幽蘭”。對于不懂漢語的英語讀者來說,其意象和喻指意義都有所喪失。卓譯中,譯者用大寫“Orchid”提示讀者此處為一專有名詞,雖未能表達(dá)出“幽蘭”孤高之意,但較之霍、楊譯而言,能起到一定的提示意義。
“言楚國戶服白蒿,……反謂幽蘭臭惡,為不可佩也。以言君親愛讒侫,憎遠(yuǎn)忠直,而不肯近也?!?王逸,1989:36)因此,在ST5的譯文中,霍譯用valley修飾orchid,表示深谷中生長的蘭花,意義與原文相對貼切,在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出“幽蘭”在漢語中的意象。如果霍譯在ST4的譯文中能采用與ST5相同的處理方式,不但提高了譯文的準(zhǔn)確性,也能保持譯文的前后一致性。楊譯和卓譯在此句的翻譯中仍沿用ST4中的處理方式,雖表意和準(zhǔn)確度有待商榷,但保持了譯文前后的一致性而不致讀者誤解。
從以上例證中可以看出,在處理“蘭”屬各植物名稱時,譯者采用最多的為orchid,但也出現(xiàn)誤解誤譯?;糇g本習(xí)慣采用形容詞修飾orchid,從而使意義表達(dá)更為貼切,雖不能完全準(zhǔn)確地表達(dá)原文之意義,卻也能使讀者了解不同植物意象間的差別,再現(xiàn)原文豐富的比興手法??傮w上看,三位譯者的處理都未能完全再現(xiàn)原文的植物意象。
本文在梳理《楚辭》英譯及其研究史之基礎(chǔ)上,分析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可操作性新范式,即結(jié)合平行語料庫的定量法與翻譯學(xué)的描寫定性法研究《楚辭》英譯本。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以《離騷》中“蘭”屬植物詞匯的英譯為例證,選用三個譯本展開對比分析。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借用語料庫研究法可使《楚辭》研究更為系統(tǒng)、深入而細(xì)致。譯本研習(xí)的最終目的正是為翻譯實踐服務(wù),通過對比優(yōu)秀譯者的譯本,可以探究《楚辭》譯本某一語言或文化因素的最佳處理方式,平行語料庫的運用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提供了有效途徑。
盡管平行語料庫可以為《楚辭》英漢對比研究提供新的平臺,但更為精確的框架描述,還有賴于規(guī)模更大、加工更深的語料庫來檢驗。
[1] 蔣林,余葉盛.淺析阿瑟·韋利《九歌》譯本的三種譯法[J].中國翻譯,2011(1):65-67.
[2] 李貽蔭.霍克思英譯《楚辭》淺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2 (4):33-36、52.
[3] (漢)王逸.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楚辭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1989.
[4] 楊成虎.典籍的翻譯與研究——《楚辭》幾種英譯本得失談[J].寧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科學(xué)版,2004(4):55-61.
[5] 楊憲益,戴乃迭.楚辭選:漢英對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6] 卓振英.大中華文庫:楚辭(漢英對照)[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 Biber,D.et al.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8] Dobson,W.A.C.H.Book Review: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by David Hawkes[J].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59,79(2):144-146.
[9] Hawkes,D,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0] Matter,Bake.An Introdu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u Tz’u by Geoffrey R[J].Water,i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Reviews,1984(6).
[11] Shadick,Harold,Book Review: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J].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by David Hawkes,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59(19):77-79.
[12] Whitaker,K.P.K.Book Review:Untitled,in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J].University of London, 1960(23):169.
[13] Yang,Lien-sheng,Book Review:Ch’u Tz’u:The South,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by David Hawkes[J].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60-1961(23):210.
責(zé)任編輯:王飛霞
H059
A
1004-941(2012)05-0146-04
2012-08-02
湖北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十一五”規(guī)劃資助課題的階段性成果(【2010】395)。
張婷(1978-),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與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