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俗稱青果,取果皮色青;又雅號諫果,因其味苦,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詮釋這一異名:“始而澀口,繼如嚼蠟,后且回甘,名之曰諫果。言者無罪,聞?wù)咦阋越洹?。諫果之諫,說的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善待迥異于甜言蜜語的那個“苦”。諫,當然不是代撓癢癢式的批評,不是專揀“只會工作,不會休息”之類提意見。諫是規(guī)勸,是匡正。批評的話語,往往聽聲不甜,入耳味苦。然而,如肯像口含青果那樣慢慢地嚼,常能品出甜味來。
橄欖——諫果,以理名物而渾然天成,堪稱充滿智慧思維的大手筆。
因味苦而名“諫”的,還有筍:苦筍別名諫筍。諫果與諫筍,一并出現(xiàn)在宋代筆記《齊東野語》,是文人在酬唱應(yīng)和中創(chuàng)造的。陸游苦筍詩:“我見魏征殊嫵媚,約束兒童勿多取?!钡谝痪淇淇喙S長得惹人愛,用魏征代苦筍,因為他以能給皇帝提批評意見而著稱。這就把諫臣做了等號,畫在苦筍、諫筍之間。當然,“諫”原本就不是諫臣的專利。清代人講諫果回味甜,聞?wù)咦阋越洌且粋€非常大眾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