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寶雞文理學院政法系,陜西 寶雞 721016)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理論和學術界的熱點議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無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就當前理論宣傳和學術研究的總體狀況來看,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這一議題來講,可謂見仁見智,其中雖有一些論者注意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過程中的受眾問題,做了一定有意義的探討,但仍有諸多不足,對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基本問題未能予以足夠關注。因此,本文擬從受眾視角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有關問題再做探討。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是要讓廣大群眾了解、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而使群眾能夠從馬克思主義立場來認識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不能不首先考慮,廣大群眾是否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程度如何?也就是說,當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大眾化放到某種高度來推進的時候,它究竟反映的是誰的需要?應該說,從當前提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問題的背景來講,對此不難做出回答。無論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歸根結底都在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是以馬克思主義引領多元社會思潮的需要為主的。質(zhì)言之,是鞏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需要,是新形勢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需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官方需要。這一需要的實現(xiàn),無論從國家治理角度而言,還是從人們的思想信仰角度來講,都不能不考察廣大群眾的意愿和需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大眾化,也是一個從官方需要轉化為民眾需要的過程。在考察官方需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察民眾的需要和反應。
就需要來講,人的需要是多樣的、多層次的,有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生存需要和發(fā)展需要等等。人的需要是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需要的滿足或改變,也是與其生存、生活以及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狀況相聯(lián)系的。哲學作為人的精神層次的需要,也應當是有一定條件的。盡管人們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生活哲學或人生哲學,但系統(tǒng)化的哲學理論或思想總是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一定距離,讓它直接走入不以哲學思考為業(yè)的廣大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一定的困難。因此,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普羅大眾所接受,就不能不認真對待群眾的需要問題。其核心問題在于,在當前廣大群眾的需要構成中,有無哲學乃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如何激發(fā)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以及廣大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條件如何?群眾的漠視、拒斥,主客觀條件的缺乏等,都將使大眾化的目標成為幻影。廣大群眾的需要構成如何?對于哲學的需要占何程度?群眾當前主流需要的層次和類型如何,是否具備接受一種系統(tǒng)的哲學理論的條件?凡此種種,都有待考察和明辨。即使存在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也要分析這一需要的真實性、有效性。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實際需要的程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一再強調(diào)的。而一個國家的實際需要,既包括官方的需要,也包括廣大群眾的需要——這是最為根本的需要。群眾對于理論和哲學的需要,受其自身主觀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與其生活中的物質(zhì)利益需要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被廣大群眾接受的程度,最終取決于它滿足群眾需要的程度。對群眾來說,只有當它能夠解決群眾的某些問題時,才能真正被接受。以中國為例,群眾需要什么樣的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態(tài)度如何,需要布道者做出實事求是的考察。不管這一考察的具體結論如何,不能不注意的是:中國人的實用理性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實踐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及其神圣光環(huán)、社會生活中的諸多不合理現(xiàn)象等等,都會對群眾的理論需要和接受心理產(chǎn)生一定影響。普羅大眾理論感的缺乏、哲學歷來具有的精英化的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逐步神圣化的事實,都可能使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敬而遠之。更何況,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曲折、黨政工作中的失誤和錯誤、當下的社會不公等社會問題,都有可能使馬克思為此“背上黑鍋”,使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疏離、回避乃至厭煩,即使不反對,也未必親近和認同。更不用說,市場經(jīng)濟大潮對人們價值觀念的沖擊,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浸淫和多種俗文化的興起,都從不同方面擠壓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傳播空間,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偏見和誤解在群眾中也不是沒有,改革之初就出現(xiàn)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如今也并未消失。一些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正滑向“邊緣化”和“弱勢化”[1],不是沒有道理。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普羅大眾如何對神圣、玄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興趣?有無可能或在多大程度上會引以為切己之事?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教育者和傳播者即使放下架子,端正態(tài)度去“化”大眾,大眾是否會做出積極響應?
正視群眾的需要問題,并不是說群眾對哲學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不足,就不能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而是要對實現(xiàn)大眾化將會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解決。一是當群眾的需要不足時,如何激發(fā)群眾的需要,并為這一需要的實現(xiàn)創(chuàng)設條件?二是如何根據(jù)群眾的實際需要程度,采取能夠為群眾接受的教育、傳播方式?不僅要看到人的需要有不同層次,應有相應的不同方式去實現(xiàn);而且也要看到人的需要是變化的,有些方面的需要不是持久的,或是需要的程度并非持續(xù)增強,對“度”的把握至為重要。三是合理設定大眾化的目標。在一個社會思潮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可能使人人都接受一種思想和信仰,更無法做到人人都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同時,社會也是由不同的人群構成的,各個群體的需要也是有差異的,即使各個群體都有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其需要程度也會不同,不可能使人們都做到知、信、行。更不用說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作為一定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不會為所有的階級所接受,當代中國也并不是一個不存在階級分化和沒有階級差別的社會,因此,從大眾的需要來講,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態(tài)度,在知、信、行的不同層面上,實際恐怕是一個范圍次第縮小的狀況。因而,大眾化的目標,恐怕主要是在知的層面,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百姓來講,能夠做到知道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知識,不敵視不反對,就足夠了。信與行,只能是小眾的事了,也不能奢望普羅大眾的頭腦中,除了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不存在接受其他思潮的空間。在整個社會范圍內(nèi)爭奪和占領思想陣地是可能的,但用一種思想完全填充一個人的頭腦則未必可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說到底,就是要廣大群眾認可和理解、相信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進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并運用它。簡而言之,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和用。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大眾化,并不是從無開始,從零做起,而是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就廣大受眾來講,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已不是初來乍到時的狀況,公眾極為陌生,而是經(jīng)歷了幾十年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洗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多少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以往幾十年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宣傳中的某些片面理解或誤解,以及實踐中的悖謬,使得公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某些疑惑,乃至拒斥。此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斷涌動和其他思潮的興起、沖擊,思想領域的多元化正在成為現(xiàn)實,使得人們在對信仰、思想、哲學等的接受方面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在這種多樣化思想、思潮、哲學流派相互競爭和影響的背景下,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公眾的主流選擇,不能不設法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產(chǎn)生的疑惑得以釋懷。也就是說,只有首先使普羅大眾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較強的可信性和有用性之時,他們才會邁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步。
幾十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從總體上指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但在這一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上的問題乃至錯誤也多有發(fā)生,不能不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產(chǎn)生某些疑惑。就大的方面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觀點在實踐中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悖謬或者相反的狀態(tài)。諸如,辯證唯物主義或唯物辯證法是以往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括之一,但無論從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來看,還是就當今現(xiàn)實來講,在黨和政府所主導的國家和社會生活中,違背唯物辯證法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這如何能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廣大群眾中的可信度?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nèi)容,但長期以來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違背唯物史觀的現(xiàn)象卻一再發(fā)生,諸如個人崇拜、官僚主義的盛行等,究竟是反映了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不難從理論上作出回答,然而要從實踐上讓普羅大眾信服,談何容易?我們曾出現(xiàn)大批“唯生產(chǎn)力論”,又將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概括為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我們曾宣傳過“革命加拼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奮斗精神,也宣揚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唯意志論。諸如此類,在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極為矛盾的哲學思維,都曾存在于我們的生活,而當時又都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現(xiàn)。當今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方針,但在不少地方和官員那里還停留于口號,片面追求經(jīng)濟增長、以犧牲群眾利益為代價的政績觀并未得以根本改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zhí)政為民這個以人為本的根本含義尚未真正入腦入心和得以踐履,甚至有官員對媒體發(fā)出“替黨說話還是替群眾說話”的疑問等等,這如何讓老百姓相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群眾觀點?實踐的觀點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可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相當一個時期,本本主義盛行,實踐的地位并未得到應有的體現(xiàn),以至于對實踐是不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問題曾進行了一場廣泛而激烈的爭論。雖然早在改革之初就從理論上恢復了實踐的應有地位,但唯書、唯上的現(xiàn)象至今依然不絕。在當今執(zhí)政黨倡導全社會“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榮辱觀的背景下,不少官員卻迷戀于求簽算卦、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動,我們?nèi)绾巫審V大群眾信服唯物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真理?普羅大眾自然不必關心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理論根源,可在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國家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如何讓老百姓仍然親近和相信這一指導思想呢?它還能幫助解決老百姓關注的生活問題嗎?總之,如果不能解開廣大群眾心中對于許多悖謬現(xiàn)象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種種疑團,即使用再好的方式去進行大眾化,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大眾仍將處于分離狀態(tài)。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疑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多年實踐中被誤解誤用日積月累而成,要使群眾釋懷也并非易事。不論我們把上述悖謬現(xiàn)象歸結為什么人的 “僵化”、“片面性”、“教條主義”或是“歪嘴和尚念錯了經(jīng)”,都不是群眾的過錯。然而它在實踐中造成的惡果和負面影響等,卻是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和感情,成為群眾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時的隱痛。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能否實現(xiàn),首先必須面對群眾釋疑解惑的需要,這也是能否重新獲得群眾的認可、信任的關鍵和難點所在。只有排除了這個障礙,才能談得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滿足和如何滿足群眾的需要問題。為此,在某種意義上,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幾十年實踐中的錯誤予以清算,做出系統(tǒng)檢討。不矯枉不足以回歸正位和取信于民。而對這一錯誤,恐不能單純記在某個人頭上了。
理論只有滿足群眾的需要,才可能說服群眾,得到群眾的認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它能否滿足群眾的需要,不僅僅在于它的科學性如何,是否徹底等等,還在于如何把握它所面對的當今的世情、國情和民情,以及改革實踐中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新問題仍然缺乏可信的馬克思主義的系統(tǒng)闡釋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否滿足群眾的需要也不是沒有疑問。馬克思主義過時論依然能有市場,實際上還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是否管用的問題,能否滿足群眾需要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在于理論家和傳播者們?nèi)绾握撟C,而在于群眾的感受、感知。尤其是在不少共產(chǎn)黨員自己對閱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都缺乏興趣和熱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nèi)容缺乏領會和鉆研,把閱讀經(jīng)典文本視為少數(shù)研究者的專利,乃至遇事相信鬼神甚于馬列的情勢下,如何讓普羅大眾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信心和產(chǎn)生濃厚興趣?更遑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推進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無論是釋疑解惑,還是讓群眾相信馬克思主義哲學,都要拉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普羅大眾的距離,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親和力。這就必然要求布道者和傳播者能夠換位思考,從群眾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群眾的角度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課題,把它能否解決群眾關注的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同時,也需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去圣化”,①有學者在談到關于孔子的還原研究時,認為孔子身上被人們附加上了層層疊疊的涂飾,孔子成為圣人,經(jīng)歷了前圣人、圣人、失圣人、后圣人幾個時期。在我看來,馬克思及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也有類似問題,馬克思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被"神圣化"和需要"去圣化"的問題。參見楊義.回到本來的孔子[N].光明日報,2011-09-26:(5).回歸群眾的實踐和日常生活,接受人們從不同方面對它的質(zhì)疑、爭辯和批評,而不是高高在上;需要認真反思作為工人階級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以及所闡明的“很樸實的”“并不玄奧”的道理,為什么并不為今天中國的勞工們所熱捧,不為普羅大眾喜聞樂見?不積極面對和正視這些切實的問題,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大眾化,必然是上熱下冷、應者寥寥的尷尬處境。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并不是一個單向灌輸和受眾簡單的接受的過程,不是宣傳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單向運動,不是主客體間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的關系,需要尊重和確立受眾的主體地位。只有以此為立足點,才可能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親近群眾。
尊重和確立受眾的主體地位,是理論掌握群眾的需要。任何一種理論要掌握群眾,都有一個從個體認識轉變?yōu)槿后w認識乃至上升為社會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有思想家、理論家和傳播者們作為主體的需要,及其能動作用的發(fā)揮,也離不開廣大受眾作為主體予以呼應,發(fā)揮其能動作用,因而不能不關注受眾的意愿和需要。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與工農(nóng)大眾發(fā)生關系及其在世界的傳播,實際也是一個傳播者與受眾相互作用的過程。過去人們常說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實際就表明了工人群眾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當然也要看到,馬克思主義離開其發(fā)源地而向更廣范圍傳播的時候,一些理論家和傳播者們強調(diào)理論灌輸?shù)闹匾裕箓鞑フ叩闹黧w作用得以彰顯,受眾的主體作用未能得到重視。但若就此以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世界各地乃至成為一些國家的主導性意識形態(tài),僅僅是靠精英們的灌輸實現(xiàn)的,而沒有受眾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就難免陷于荒謬。因為與馬克思主義同時存在的理論和思潮還有許多,可謂百家爭鳴,被精英們引入中國的思想舶來品也是色彩紛呈,沒有受眾的選擇、響應、檢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安能一枝獨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被接受,歸根結底是受眾選擇的結果,也是受眾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不幸的是,一些理論家囿于經(jīng)典作家們的個別論斷,或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的片面理解,在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和教育中,總是單一地突出和強調(diào)灌輸?shù)淖饔?,把群眾的接受視為一個被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與受眾之間成了灌輸——接受——順從的單向運動。這從根本上顯然有悖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能動的認識論,也與馬克思主義重視群眾的社會實踐、尊重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的群眾觀和實踐觀相去較遠。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和宣傳當中,基于教育者和宣傳者正確的假設,漠視受眾的需要和意愿,把受眾只當做教育和需要改造的對象來對待,以教育者的標準為標準,以宣傳者的價值為價值,實際都是不承認受眾的主體作用,把能動的人視為不會思考的機器。這種缺乏主體間積極互動的教育和宣傳,難免使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教育陷于玄奧和成為空頭說教,使受眾失去興趣。我們不難看到,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卻能夠引起受眾的認同,不少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不感興趣,這不能說與忽視和不尊重受眾主體地位的宣教方式無關,也是今天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需要反思的問題之一。
尊重和確立受眾的主體地位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取得實效的需要。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群眾的頭腦,不僅要考慮群眾對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需要,還要考慮受眾如何接受才能有好的效果。當今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與幾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不再單一,尤其是傳媒形式的豐富和立體化,大大拓展了人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空間。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和闡釋也不只是官方宣傳者一家,而是有著眾多不同的解釋流派,受眾會以自身的知識背景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因而,對服務于主流宣傳的傳播者來講,應當尊重受眾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要將自己所理解和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給受眾,不可忽視受眾作為主體的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實際是一種主體間的互動關系,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以尊重彼此的主體地位為基礎。
尊重和確立受眾的主體地位是基于受眾自身現(xiàn)實特點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要實現(xiàn)大眾化,所面對的受眾已與幾十年前乃至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時期有了很大不同。相對于革命時期而言,今天的受眾范圍更大,籠統(tǒng)地講,就是全國人民,是廣大的普通百姓。而過去革命時期的受眾,則以勞動階級中的先進分子、進步知識分子等為主體,以革命者為主體。盡管也曾有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哲學傳播活動,但其主要還是面對的革命者。更為重要的是,今天的受眾,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接受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其思考能力較幾十年前的人們有了很大提高,從總體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有所了解;今天的受眾,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正在覺醒和增強,不會甘于別人主導自己的思想;今天的受眾,處在信息網(wǎng)絡化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所提供的多源信息和信息互動,使受眾不再輕信某一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他們可以通過參與信息互動,在信息傳播中更具主動性和自主選擇性。從一定程度上講,對于今天的大眾,他們不再是被動地面對教育者和傳播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信、行等,并不是能一次完成的簡單合一的過程,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如何使知、信、行三者統(tǒng)一起來,則是大眾化的艱巨任務。面對這種狀況,不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不善于將受眾的能動作用引導到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們頭腦中扎根的方向上去,就難免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停留于一知半解、知而不信、信而不行、乃至拒斥。
尊重和確立受眾的主體地位就是要注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和傳播活動中,與受眾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建立在傳播者與受眾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特別是傳播者,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不以權威身份壟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權,不能限制受眾思考、質(zhì)疑乃至批評的自由;不以正確自居,而拒斥和壓制受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學習、交流過程中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把受眾的異議一概視為"錯誤";不以改造者和塑造者自居,企圖單方面使受眾成為任由驅使的順從者,以滿足其宣教需要。概而言之,傳播者和受眾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要學會尊重彼此的發(fā)言權。它要求傳播者在關注和了解受眾需要的同時,改進傳播方式,在與受眾交流和對話、傾聽和溝通中,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親和力、吸引力。如此,才有可能進而發(fā)揮引導和說服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向世界各地的傳播,已歷經(jīng)多年。這一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初文本轉換為多種民族語言文本的過程,也是各種人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做出眾多不同解讀和闡釋的過程,更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研究并深化的過程。這些不同的解讀和闡釋既有差異,也相互影響,并影響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就當今推進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來講,不能不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把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給受眾?這并非沒有意義,而且也不容易解決。
事實上,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是馬克思主義構成中最具爭議的一部分,歷來紛爭不斷。從歷史和現(xiàn)實來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和闡釋,有著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形成了諸多流派。大致來講,有致力于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各國共產(chǎn)黨的解讀和闡釋,有致力于社會改良的其他人士的理解;有獲得執(zhí)政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chǎn)黨的解讀和闡釋,也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共產(chǎn)黨的理解;有以社會實踐為旨歸的解讀,也有以研究學問為旨趣的學院派的理解??傮w來看,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原蘇聯(lián)東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等幾大派系。就當前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也發(fā)生了不少變化,由幾個人乃至領袖個人獨占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權的局面已經(jīng)被打破,使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呈現(xiàn)出多樣化。如有官方一貫堅持的說法,大量民間和學者的不同觀點,以及一些西方研究者的解讀也得以大量引入,可謂多元并存的局面。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定性上,除了傳統(tǒng)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概括之外,還出現(xiàn)了 “實踐唯物主義”、“新唯物主義”甚至“實踐唯心主義”等不同說法,每一種概括都受到其他方面的指責,不同說法之間有過不小的論辯,更不用說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構成、主要范疇和觀點等所存在的眾多分歧。從學術界來講,也有人提出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 “馬克思哲學”、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不同,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哲學思想的差異等等。學術研究中存在分歧乃至激烈爭論是正常的、應該的,問題是畢竟研究中的爭議只存在于“小眾”而非“大眾”之中,普羅大眾不會去關心這些深奧的問題,他們所需要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知識。對于這些深奧問題的不同認識和分歧,勢必也影響到在基本問題上所達成的共識。當我們的宣傳者和教育者需要面對大眾,使大眾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時,受眾們究竟該聽誰的?官方的某些解讀為學界所詬病,而學界中又處在各派紛爭不斷之際,即使受眾們樂于接受更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不提出相應的問題,即:讓受眾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么樣的?換句話說,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眾多不同解讀的背景下,應該普及的是哪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固然,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個命題產(chǎn)生的背景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承擔著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使命,自然應該把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是官方認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灌輸給普羅大眾,然而官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合理性、合法性并不是無可置疑,至少“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說法就被學界認為是斯大林的解釋,有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嫌。即使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在大眾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學界的各種解讀和闡釋是否就無所作為或只能配合官方的宣傳?在現(xiàn)代社會,各種思想都有其存在和傳播的自由,官方和非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都有其傳播的權利,普羅大眾也同樣有其思考和選擇的權利、思考和判斷能力。這樣,在相互影響的各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宣傳中,廣大受眾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化的結果,恐怕并非官方所希望的那樣。對于官方來講,恐怕并不樂見給公眾展示紛爭不斷甚至向其挑戰(zhàn)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學界的主要流派來講,恐怕也并不安于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限定于狹小的學術圈子。因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給受眾,必然有一個如何處理不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或流派)的相互關系的現(xiàn)實問題??傮w而言,既要多元并存,也要增進共識。否則,恐怕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這并不是一個傳播或宣傳口徑的形式問題,而是事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面貌和實質(zhì)。從理論的邏輯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就是要受眾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經(jīng)”。而就現(xiàn)實來講,在各種解讀都以正統(tǒng)或正確自居的情勢下,要使受眾獲得真經(jīng),又何其難矣!沒有傳播者們之間的共識,受眾恐怕接受的是千百個馬克思,而不是一個。而要傳播者在當今達成更多共識,可能也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究竟如何增進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識,固然尚需探討,但對于主張和認同大眾化這一目標的有關各方來講,無疑需要積極的互動,也需要彼此的尊重和寬容。作為主導大眾化的官方,其闡釋需要與時俱進,不能停留于“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階段或深受蘇式解讀影響的教科書階段,而應有新的提升。這就需要吸收學界的新成果,吸取各主要流派的長處,更需要結合當今的社會實踐和現(xiàn)實需要。就學界來講,既不必刻意迎合官方的需要而成為傳聲筒,也不能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封閉于書齋,而有必要盤點幾十年的研究究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識。無論官方還是學界,明辨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經(jīng)”,才是根本所在。一些學者提出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精神”,[2]對于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某種啟發(fā)。只有傳播者首先取得“真經(jīng)”,把握了“真精神”,才可能給受眾展示真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實質(zhì)。
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已有百年,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大眾化這個命題也已多次提出,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理論和現(xiàn)實需要。當今重提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大眾化,所體現(xiàn)的各種需要實際都事關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和當代價值這一根本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取決于世界潮流的發(fā)展與群眾的需要和實踐。因而,從受眾的視角觀察和提出問題,也是大眾化的應有邏輯。正視和關注受眾方面的問題,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上述概括雖尚屬粗淺,但所指出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當務之急。
[1]李春會,趙繼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受眾訴求與話語建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1,(3):44-48.
[2]趙劍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精神”[N].北京日報,2006-0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