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凌純聲的赫哲族研究及其影響

        2012-03-20 00:55:08姬廣緒
        文化學刊 2012年1期
        關(guān)鍵詞:赫哲人民族學赫哲族

        姬廣緒

        (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1930年春夏之際,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專任研究員凌純聲先生 (以下簡稱凌氏)帶領(lǐng)商承祚先生前往今吉林省境內(nèi)的松花江下游,對赫哲族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田野調(diào)查。這是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界意義相當深遠的一次科學田野調(diào)查,被視為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對其意義和價值,學者們多從民族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論析,試圖從現(xiàn)代中國提倡注重實地調(diào)查研究的學術(shù)背景來審視凌氏的這次田野調(diào)查。筆者認為,20世紀30年代開展的少數(shù)民族調(diào)查也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在當時復雜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開展的。因此,本文首先將試圖剖析此次凌氏赫哲族調(diào)查的社會背景以及此次調(diào)查學術(shù)研究之外的政治用意,同時,通過分析凌氏的赫哲族研究所體現(xiàn)的“中心”與“周邊”的研究視角,來探討此種理論傾向?qū)τ诿褡逦幕芯康囊饬x。

        無論是出于政治的考量還是出于文化研究的需要,對邊疆民族考察在20世紀30年代是十分緊要且急迫的事。其緣由須從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全球加強資源爭奪說起。當時支持帝國主義全球擴張的理論基礎(chǔ)是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與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概念。 社會達爾文主義將生物學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法則運用到人類社會演化中。民族(或國族)被視為一個個的生物體,演化程度高的民族被認為有掌握運用全球資源的權(quán)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列強爭奪與瓜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qū)資源的情況下,清末民初的中國知識分子逐漸從只求船堅炮利的自強運動中有了覺醒,感慨外人有“民族”能團結(jié)對外而中國則無,于是,他們開始呼吁并以行動籌建自己的民族國家。由于歷史上漢與非漢在血緣、文化與歷史記憶上有許多交匯,清帝國版圖又及于蒙、藏、滿洲與西南邊疆,因此,在全球各國爭奪土地與自然資源的背景下,此國家內(nèi)的 “民族”包括清帝國統(tǒng)治下所有的漢與非漢人群逐漸成為當時許多中國政界與學界領(lǐng)袖們的共識。[1]東北研究的凸顯與19世紀末期的中日關(guān)系格局的轉(zhuǎn)變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中日甲午海戰(zhàn)改變了中日之間的政治格局,日本這個“東夷小國”竟然打敗了“天朝大國”,這對中國人來說,慘敗于日本比慘敗于西方,所受的恥辱刺激更大、更沉重。1904年的日俄戰(zhàn)爭,日本再度打敗另一個強大的帝國,其結(jié)果是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確立其在東北的優(yōu)越地位,開始了對東北的殖民。[2]“大陸政策”的成功實踐也讓日本的學術(shù)界大受鼓舞,相關(guān)的研究與論述逐漸增多。京都帝國大學東洋史教授矢野仁一自1920年代起,發(fā)表一系列“滿蒙論”著作,強調(diào)所謂的“滿蒙”地域之“特殊性”主張,即“滿蒙非支那本來之領(lǐng)土論”。中國史學界以傅斯年為首的一批學者在國難當前,民族危亡之際,則提出“書生何以報國?”的問題對抗日本的“滿蒙說”。[3]傅斯年在其撰寫的《東北史綱》的前言部分說:

        “中國之有東北問題數(shù)十年矣。歐戰(zhàn)以前,日俄角逐,而我為魚肉。俄國革命以后,在北京成立《中俄協(xié)定》,俄事交一面目,而日人之侵暴愈張。所謂‘大陸政策’,‘滿蒙生命線’者,皆向我施其露骨的進攻之口號,而國人之酣夢如故也。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遂有沈陽之變?!瓏瞬槐M無恥之人,中國即非必亡之國!然而前途之斗爭無限,知識之需要實殷,持東北事以問國人,每多不知其蘊,豈僅斯文之寡陋,亦大有系于國是者焉。吾等明知東北史事所關(guān)系于現(xiàn)局者遠不逮經(jīng)濟政治之什一,然吾等皆僅有興會于史學之人,亦但求盡其所能而已。己所不能,人其舍諸?此吾等寫此編之第一動機也?!盵4]

        中國著名的東北史學家金毓黻在其撰寫的《東北通史》的引言中表現(xiàn)出了同傅氏類似的學術(shù)目的,他說:“溯自遜清之際,國人怵于外患日亟,多喜談邊疆地理,……今日有一奇異之現(xiàn)象,即研究東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國,而在日本,是也。姑無論其用意若何,所述有無牽強附會,而其搜材之富,立說之繁,著書之多,亦足令人驚嘆。……以乙國人,敘甲國事,其觀察之不密,判斷之不公,本不待論。重以牽強附會,別有用意,入主出奴,積非成是,世界學者讀之,應(yīng)作如何感想。是其影響之鉅,隱患之深,豈待今日而后見。由此吾國向無此類精詳之專書,可供世界學者之考覽,而國人忽略史事,研究不早,亦其一端也。”他同當時的傅斯年等人一樣,懷揣著同樣的憂國愛國之心開始致力于東北地方史的研究。他的目的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很簡單,就是要“為主人者,自計其室中之藏,土田之籍,馬牛蕃息之數(shù)?!币苑馈班徣嘶蛩孛疗缴?,登其庭入其室,開其篋緘,一一而探索之,分類而晰載之,細大不捐,如數(shù)家珍,知其家之敗可立待,且將輦其所藏以入于他人也?!盵5]

        傅氏同金氏之東北研究,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斗士的風采,極大地激發(fā)了民眾的愛國救亡意識。特別是中華民族的國土意識、民族意識、邊疆意識和主權(quán)意識等,經(jīng)過總結(jié)、宣傳而不斷普及和升華,鼓舞和激勵了國人的斗爭熱情,顧頡剛將這些邊疆史地研究稱為“救國圖存之學”。[6]

        在邊疆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邊疆的穩(wěn)定與民族關(guān)系的和諧成為20世紀30年代政治問題中一個重要的變量。由于邊疆危機的加深,我國的學術(shù)界和政界對邊疆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整體的觀念,部分的學術(shù)界愛國知識分子意識到:“強鄰肆虐,侵略不已,同人謀以沿革地理之研究,裨補民族復光之工作,俾盡書生報國之志。”于是形成了當時邊疆史地研究的熱潮。

        東北史撰寫的熱潮為當時民族學的東北民族研究提供了關(guān)注的目標,而以蔡元培為領(lǐng)導的中央研究院熱心于提倡民族學的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所中成立民族學組。當時中央研究院的學術(shù)風氣是極力提倡實地搜集科學資料,在《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創(chuàng)刊號提到:“我們反對疏通,我們只是要把材料整理好,則事實自然明顯了”。凌氏就是在蔡元培先生和社科所陶孟和先生的鼓勵之下,到東北進行赫哲族的調(diào)查并撰寫出了《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凌氏的松花江赫哲族的研究,連同當時其他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調(diào)查,如廣西瑤族、臺灣少數(shù)民族、湘西苗族等民族學調(diào)查揭開了中國民族學田野調(diào)查的大幕。蔡元培積極組織民族學組展開的調(diào)查也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情況的調(diào)查報告。

        凌氏在法國留學師從莫斯,受到了良好的民族學訓練。而適逢凌氏歸國加盟中央研究院之時,全國知識界大行“科學”研究之風,傅斯年曾在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年度報告書說:“中央研究院設(shè)置之意義,本為發(fā)達近代科學,非為提倡固有學術(shù)。如以歷史語言之學,承固有之遺訓,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觀念,以成為與自然科學同列之事業(yè),即不應(yīng)于中央研究院中設(shè)置歷史語言研究所,使之與天文地質(zhì)物理化學等同倫。今者決意設(shè)置,正以自然科學看待歷史語言之學。此雖舊域,其命維新?!绷硗猓趯I(yè)內(nèi)部,中央研究院的民族學研究受到了當時中國人類學南派——“歷史學派”的深刻影響,這讓凌氏自開始民族研究以來一直秉持著“科學”研究“歷史”的學術(shù)理念。在凌氏對赫哲族展開民族調(diào)查時,他運用了從老師莫斯那里習得的一套文明理論的框架,注重將文化間技術(shù)和知識的相互借用視為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從其民族志中發(fā)現(xiàn)他對于赫哲族文化中物質(zhì)、精神、語言等方面的跨文化采借予以了充分的重視以及詳細的闡述。凌氏的此種對待歷史的科學態(tài)度使得其當時的赫哲族調(diào)查及其民族志《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被李亦園稱為“科學民族志”的開創(chuàng)者,“同時也是自 1922年 Malinowski出版Ar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之后至1935年間,全球文化人類學家致力于基本民族志資料搜集與著述期中,最重要的民族志書之一?!盵7]

        凌純聲的赫哲族調(diào)查是以專題民族志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形式于1934年出版的。凌氏認為,民族學由描述的和比較的組成,描述的民族學可定義為“民族志”,而比較的民族學可以就稱為“民族學”。就此而言他在“前言”中說自己的研究屬于民族志的范疇。全書由3卷組成(圖像卷、卷一和卷二),一共有333幅圖片和694頁。全書被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東北的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第二部分,赫哲人的文化;第三部分,赫哲人的語言;第四部分:赫哲人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開始反思之前的田野調(diào)查,反思民族志寫作中研究者與被調(diào)查對象間的互為主體性的問題,關(guān)注到了“人”在民族研究或族群研究中的存在感以及自我描述的重要性的話,如果將此種反思的視域投放到凌氏的赫哲族調(diào)查及其民族志中時,那么或許我們可以提問在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歷史語境中,凌氏是如何來“安排”他所研究的赫哲族人,他是如何處理赫哲族人同周邊的族群的關(guān)系的?

        凌氏在開篇第一部分 “東北的古代民族與赫哲族”中首先廓清了通古斯非東胡而東夷之一種的族源,而后又考察了東北各民族名稱的起源及其轉(zhuǎn)變,確定了赫哲族名稱由“窩集”轉(zhuǎn)變而來,但學術(shù)界對于這個特定的文化群體該如何稱呼,爭議頗多,凌氏認為Goldi一詞已成為科學上的名稱,然此詞“遠不如‘赫哲’的意義來得正確,可以代表黑龍江、松花江及烏蘇里江所有的赫哲族,并且他們都以此自稱?!盵8]緊接著,凌氏很巧妙地以中國文獻中記載的赫哲族為線索追溯了赫哲族從隋唐時期起在歷代文獻中的出現(xiàn),從一個側(cè)面標示出赫哲族自古就是生活在東北地區(qū)的一個民族,凸顯了凌氏著撰此書的政治初衷——東北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雖強調(diào)“文化是人類應(yīng)付生活環(huán)境而創(chuàng)造的文物和制度”[9],但全書描寫物質(zhì)、精神、家庭、社會四方面的描述,卻無法讓人明確知道赫哲族的文化是在適應(yīng)怎么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凌氏似乎只關(guān)注如何利用該族資料解決中國上古史的宗教起源問題,這是一種“禮失求諸野”的態(tài)度與作法,將人類學、民族學所研究的“原始民族”,視為上古社會文化的“遺存”,而為印證及了解上古不解之謎的證據(jù)。而這種“溯源研究”及其背后的傳播或演化論的學術(shù)典范,影響了近五十年來有關(guān)中國西南民族史的研究,使得描述異族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界定華夏民族自身的認同,而充滿了漢文化中心主義的觀點。

        綜觀全書,凌氏試圖將赫哲族的族源追溯過程置放于一個更大的中國歷史語境中,將赫哲族拉進了中國歷史的長河,其中不免讓讀者心生赫哲族這個邊疆民族在凌氏的論證下被納入到了中國歷史的“中心”上來,“從周邊看中國文化”①“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是已故的王崧興先生的構(gòu)想,但還未來得及實現(xiàn)先生就早逝了,之后人類學界的黃應(yīng)貴、何翠萍、麻國慶等人均對此理論范式做出過細致的討論,并有相關(guān)論文集出版。的理論企圖似乎更加明顯。

        筆者認為,凌氏赫哲族的研究中對于“中心”與“周邊”關(guān)系理論的建構(gòu), 主要是從文化的層面進行探討,即關(guān)注赫哲族與漢及其周邊民族的文化互動,以及作為漢族主流價值觀的儒家文化對赫哲族的影響和滲入,這種理論建構(gòu)的企圖在其整部民族志中有很多的體現(xiàn)。在論述到赫哲族人的物質(zhì)、家庭及社會生活的章節(jié)時,凌氏不止一次地提到赫哲族的文化與周邊滿蒙文化之間的借用現(xiàn)象,以及漢文化對于赫哲族文化的影響。例如,關(guān)于赫哲族的飲食中,凌氏說:“現(xiàn)代赫哲人煮物都用鐵鍋,在家里用的鍋是在一方灶上加上一鐵鍋,與漢人無異。”[10]在論述到赫哲人的服飾時,凌氏又說:“赫哲人自與漢滿俄諸民族接觸后,即有面部輸入代替魚皮衣料?!盵11]在論及到赫哲人的藝術(shù)時,凌氏說:“Laufer氏研究的結(jié)論是,在黑龍江流域諸民族間流行的圖案藝術(shù)起源于中國,這句話我們可以相信無疑?!盵12]在赫哲人的科學觀方面,赫哲人“因與漢人接觸,大都已習用中國歷,他們對于天象的觀察,知有七星(或稱吉星),九星的分別?!盵13]在精神生活的章節(jié),任何在中國境內(nèi)有類似資料的文獻,又是無論古今,無論東南西北地域上的差距,都會被列入討論或被引用、比較。[14]從凌氏的整部民族志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把握其用意,他不單純是要用三個月的調(diào)查所得材料撰寫一部關(guān)于赫哲人的民族志,而是要將其更加富有挑戰(zhàn)性的理論框架——從周邊看中國漢人社會的文化——在赫哲人的群體上進行試驗。同時從凌氏的此種“周邊”與“中心”的理論框架中,筆者感受到更多的是他希望通過赫哲族這個周邊文化與漢文化的互動及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來緊扣其研究當下的政治主題——東北歷史上即為中國之一部分,進而對于日本的“滿蒙論”予以文化駁斥。

        凌氏的此種“從周邊看中國社會的文化”的理論框架不僅體現(xiàn)在赫哲族的研究中,在其赴臺后的研究中仍然清晰可見。在關(guān)于崖葬及犬祭的研究中,凌氏更是將比較的視野擴展至離開中國文化中心區(qū)更遠的東南亞地區(qū)。用一種“禮失而求諸野”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化。

        凌氏以后的學者,例如,王崧興等人借鑒、吸收并發(fā)展了他的這套方法論,系統(tǒng)提出一套廣泛應(yīng)用于民族學、人類學中的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 “中心”和“周邊”的理論圖式。這些后凌氏時代的學者認為“中心”與“周邊”這兩個概念是互為建構(gòu)的,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由此二者的界限也是歷史動態(tài)的。

        在人類學界,如臺灣學者王明珂所著《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王崧興的《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黃應(yīng)貴和葉春榮主編的《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以及日本學者末成道男主編的《中心和周邊——人類學的田野視角》等等都運用“中心”與“周邊”的理論圖式對漢人社會進行文化研究。雖然這些學者都是在這一對概念上做文章,運用中心周邊的方法來對各自的研究進行闡釋,但是他們有各自對這對概念不同的理解。舉例來說,王明珂在他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將族群邊界的形成界定為是一個歷史動態(tài)的不斷演變的過程,他在書中所運用“中心”與“周邊”的概念,在論述中國人的“族群內(nèi)涵”時,采用了通過“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來解釋“什么是中國人”。他用了一個比喻:“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 ‘邊緣’讓他看起來像一個圓形”。[15]我們從王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注重通過群對外的異己感所達到的“排斥”來勾勒出族群間的邊緣,從而進一步完成對內(nèi)的基本情感認同。而黃應(yīng)貴在文集的前言中所論述的“中心”和“周邊”的概念旨在通過周邊族群的研究來完成對中心族群——漢族的觀照,形成一種周邊看中心的反思性效果,以達到一種類似儒家所謂“禮失而求諸于野”的文化審視。王崧興的 “周邊”概念并不局限于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事實上涵蓋了中國的臺灣、香港以及日本、韓國、越南、沖繩等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他特別強調(diào),必須從漢人周圍或漢人社會內(nèi)部與漢民族有所接觸和互動的異族之觀點,來看漢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這一理念,對于更清楚地認識多元一體社會中的漢族,有著積極的意義。[16]

        顯然這些學者在研究民族文化中使用“周邊”與“中心”這對概念時與凌氏相比已經(jīng)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已經(jīng)將此種“周邊”與“中心”的話語表述轉(zhuǎn)換為一套具有范式意義的方法論?!皬闹苓吙粗行摹钡囊暯怯欣跂|北文化研究者清楚地把握東北地區(qū)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整體的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這對于重新建立東北區(qū)域研究的學術(shù)范式都必將產(chǎn)生及其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

        此種研究的倫理觀成為了當時中國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的主流,然而也就是在這條定位漢文化中心地位的路上,凌氏變得越來越民族中心主義。他堅持文化傳播論,甚至認為環(huán)太平洋各民族的文化都起源于中國。凌氏此種做法和論斷在當時雖能極大地滿足國人的自尊心,但是卻陷入了傳播論的窠臼,反映出了其強烈的民族中心主義思想。

        同時如果我們跳脫出凌氏調(diào)查的歷史時代,用反思民族志的視角重新審視當時被提倡的 “科學”研究“歷史”之范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到凌氏當時所堅持的“純粹客觀史學”在運用到其赫哲族的調(diào)查中以及最終展現(xiàn)于其民族志中時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代言人”特點。在凌氏的赫哲族調(diào)查及寫作中,他以自己做認定的所謂科學的“客觀標準”來定義赫哲族,而赫哲人的主觀看法則完全被忽視,整本書中赫哲人始終處于失語的境地,無任何發(fā)聲的機會,這樣的民族志寫作方式與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類學所提倡的反思型民族志中強調(diào)的民族志寫作中調(diào)查者與調(diào)查對象之間的 “互為主體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樣一種民族研究的指導方法和民族志的寫作方式影響著中國乃至臺灣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早期發(fā)展,同時也成為后期此二學科方法論反思的重點。

        [1]王明珂.歷史變遷的微觀過程——一個近代邊疆民族考察的例子[N].南方都市報,2011-6-26.

        [2][3][5]葉碧苓.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以<東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之探討 [J].國使館學術(shù)集刊,2006,(11):108.105.2.

        [4]歐陽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374.

        [6]王海文.俾盡書生報國之志——追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邊疆史地研究熱[J].中國民族報,2009,(7).

        [7]李亦園.人類的視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13.

        [8][9][10][11][12][13]凌純聲.黑龍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51.63.65.72.197.199.

        [14]徐正光,黃應(yīng)貴.人類學在臺灣:回顧與展望[M].臺北:民族學研究所,1999.370.

        [15]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

        [16]麻國慶.作為方法的華南:中心和周邊的時空轉(zhuǎn)換[J].思想戰(zhàn)線,2006,(4):2.

        猜你喜歡
        赫哲人民族學赫哲族
        赫哲人:“魚皮部落”的別樣生活
        2023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邊疆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專題會議在復旦大學召開
        同江非遺傳承人
        ——憑借傳統(tǒng)手工藝奔小康
        當代旅游(2022年18期)2023-01-04 09:31:46
        赫哲族現(xiàn)代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音樂結(jié)構(gòu)及特征闡析
        黃河之聲(2022年13期)2022-11-24 23:15:57
        廣東技術(shù)師范大學民族學學科簡介
        傳承赫哲族音樂的幾點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調(diào)研與分析——基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民族學專業(yè)本科生教學管理項目
        赫哲漁歌
        民族大家庭(2020年1期)2020-05-06 06:23:00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賞冰樂雪活動中的應(yīng)用
        發(fā)展戰(zhàn)略語境下的中國山地民族學研究
        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翘臀诱惑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网站| 色哟哟av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级二级|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网址大全|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日韩av高清无码| 欧美视频第一页| 亚洲中文字幕诱惑第一页| 国产在线观看91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蜜柚| 日中文字幕在线|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极品嫩模大尺度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小说| 成年人免费黄色h网| 谷原希美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 | 精品 无码 国产观看| 日本黄色高清视频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 久久麻豆精品国产99国产精| 农村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女| 亚洲蜜臀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的a级毛片的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免费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熟女天堂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综合一本久道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首页| 亚洲二区精品婷婷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