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林
(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 100871)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這是大家常常說的口頭語,也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我們?yōu)槭裁词驱埖膫魅四兀?/p>
大眾一般都認同的觀點是:因為龍是我們中華民族遠古的圖騰。2000年我曾經(jīng)專門寫過一篇《“龍的傳人”之說不可否定》,載于《龍文化與龍舞藝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重慶出版社2000年出版,后又在天津《今晚報》發(fā)表,這篇文章對圖騰說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證,但是,影響不大。至今,我還常常看到一些文章或著作否定龍為圖騰的觀點,這就說明,龍的來源和本質(zhì)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對龍的起源與圖騰本質(zhì),還需要作更多的分析和論證。本文即以此問題為中心,做一個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和分析。我的文章是淺白易懂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正。
要理清龍的圖騰說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圖騰。有些對龍圖騰的不同看法,就是因為對圖騰的看法和認識不同而引起的。我們先來看看最流行的權(quán)威詞典的圖騰定義和解釋,這是代表當代學術(shù)界的普遍觀點和學術(shù)見解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圖騰的解釋是:“原始社會的人認為跟本氏族有血緣關(guān)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標志。”[1]這是簡明扼要的定義,抓住了圖騰的主要內(nèi)容?!蹲诮淘~典》“圖騰崇拜”條目的解釋是:“‘圖騰’為印第安語totem的音譯;有‘親屬’和‘標記’的含意……許多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各氏族分別源出于各種特定的物類;大多數(shù)為動物(如某種鳥、獸、魚等),其次為植物,少數(shù)也有其他物種。對于本氏族的圖騰物種,常加以特殊愛護。晚近的考察表明,圖騰本身大都并非崇拜的直接對象;按想象而刻制的 ‘圖騰柱’(一般樹立于村頭或家宅前)亦僅作為氏族的標記而并不對之膜拜。所謂‘圖騰崇拜’只是氏族社會在對自然力或自然神進行崇拜中常與圖騰觀念相連;處理圖騰物種,有時也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下面解釋還有很多,如有的氏族對圖騰動物是禁食的,有的氏族卻相反,認為食用圖騰動物可以獲得它的優(yōu)良品性,等等。
這些定義和解釋反映了人類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等學科對圖騰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學術(shù)界公認的。
據(jù)我看,這些圖騰的定義和解釋說明的要點有五:
一是,圖騰是一種原始文化自然崇拜的產(chǎn)物,產(chǎn)生于遠古的氏族社會。
二是,圖騰是某種動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水等等)。
三是,圖騰被認為是氏族的親屬、祖先等等有血緣關(guān)系的物種。這反映了原始人當時崇拜自然,還是大自然的奴隸,認識能力很低,還分不清人與自然物的區(qū)別,把自然物當成自己的祖先和保護者,這是人類最早的神。
四是,圖騰是氏族的標志,往往刻畫在房屋上、衣服上、身體上或?qū)iT的圖騰柱上。目的是表示如此可以得到圖騰的保護,例如古越族人在身上畫上龍的花紋 “以像龍子”,為的是得到龍祖先的保佑。同時圖騰標志也是氏族外婚制的需要。同一個圖騰氏族的人是不能結(jié)婚的。
五是,作為圖騰,是受到很大的敬畏甚至崇拜的。有的氏族禁止吃圖騰動物,有的氏族卻相反,經(jīng)過一定的崇拜儀式,可以吃圖騰動物,據(jù)說這樣可以把圖騰的優(yōu)良品性傳給自己。例如,鄂倫春族以熊為圖騰,都傳說母熊是鄂倫春人的祖先。他們后來也吃熊肉。不過在吃之前,大家要學烏鴉“哇哇、哇哇!”叫,并且要說:“并不是我們吃你,是烏鴉吃你呀……”
按照以上關(guān)于圖騰的定義,我們的中華龍在遠古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當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中的許許多多氏族、部落的圖騰,這是有許許多多證據(jù)作證的,絕不是空口說說而已的。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的證據(jù)非常充分,包含3個資料庫的全部,不只有大量的書面文獻資料,而且有許多考古文物資料,還有民間文化中活態(tài)的大量資料——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學、社會學等等新型人文科學的田野作業(yè)調(diào)查研究的許許多多成果資料。
書面文字資料,是最早被人們利用的研究資料,屬于第一資料庫。清代末年王國維開始運用第二資料庫來研究,這就是甲骨文等等出土文物。這個第二資料庫以實物來證實古史,使研究進了一步,但是文物是死的,要研究這些活的文化,還要開發(fā)第三資料庫才能弄清楚。這第三資料庫就是人民大眾在生活在所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也就是活的、動態(tài)的民間風俗文化、生活文化、經(jīng)驗文化。這個極其豐富的第三資料庫是1918年蔡元培、顧頡剛等等北大師生組成的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最早開發(fā)的。
圖騰文化就是遠古的民俗文化,它在第一資料庫中也有記錄。
中國古代雖然并沒有圖騰的說法,但是卻有著許許多多關(guān)于動物作為自己的祖先和氏族、部落標志的記載,請看:
人祖伏羲、女媧是龍圖騰。
《左傳·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p>
太昊就是伏羲氏,這是一個最古老的氏族始祖,他的形象標志是龍,這就證明龍是伏羲氏族的圖騰,而伏羲則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蹲髠鳌肥窍惹毓爬系氖窌?,它的記錄是可靠的。
《帝王世紀》也說:“庖犧氏,蛇身人首。”說明伏羲(即庖犧)本身就是龍體。中國古代龍蛇往往不分。
還有一個中國最古老的祖先——女媧,也是龍體。漢代王逸《楚辭·天問》注:“女媧人頭蛇身?!蓖跻莸膬鹤油跹訅邸遏旍`光殿賦》:“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蔽倪x注引《玄中記》:“伏羲龍身,女媧蛇軀。”
魯靈光殿是漢武帝之前的建筑,其中的壁畫有伏羲女媧的圖騰形象,是很可靠的證據(jù),證明伏羲、女媧的圖騰確實是龍,至少這也是在漢代保存了遠古龍圖騰的遺存,這是確定無疑的。
否定龍為圖騰的一個理由是:“自古以來,從沒有人把龍當做自己的祖先來對待?!保?]在這里,伏羲、女媧難道不是我們最古老的祖先嗎?他們不都是以龍為圖騰的嗎?顯然,這種否定是沒有任何事實根據(jù)的,因而也是站不住腳的。
何止是伏羲、女媧,就是黃帝、堯、舜、大禹等等古代帝王也都是屬于龍圖騰的?!妒酚洝ぬ旃贂罚骸败庌@,黃龍體。 ”其注曰:“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黃龍體?!笨梢娫诠湃说男哪恐校耸咨呱?,就是“龍體”,就是龍圖騰的形象表現(xiàn)。
堯是他的母親慶都和赤龍合婚而生的?!对娋暫耢F》:“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帝伊祁,堯也。”唐堯又稱伊耆氏、伊祁氏,是以紅色的龍為圖騰的。古稱赤帝。
虞舜也是龍的傳人,《宋書·符瑞志》記載:舜是他的母親與天上的虹彩交合“意感而生”的,生下來就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薄缎⒔?jīng)援神契》也說舜的形象是“龍顏、重瞳、大口”。這天上的虹彩,長長地像一條龍,所以虹也是龍的原型來源之一。這些當然都是民間想象的產(chǎn)物。應該是屬于第三資料庫的。民間傳說中還有不少關(guān)于舜的故事,有的也與龍相關(guān),如說舜受到繼母的虐待,有一次被埋在井下,舜因為穿著龍衣,于是化為一條游龍,鉆入地下水道,從另一個井里出來了。這里龍衣,是圖騰標志,說明圖騰是保護自己安全的,也說明舜自己也是一條龍。
夏禹是治水的,也是一條龍?!稓w藏·啟噬》記曰:“鯀死……化為黃龍”。他的父親鯀是龍,禹當然也是龍了?!坝怼弊謴摹跋x”,大蟲、長蟲就是蛇,當然也是屬于龍族的。在“夏墟”山西陶寺出土了4000千年前的陶盤,上面刻的是一條粗壯的龍蛇,這陶盤在當時是很珍貴的神圣的,應該與圖騰和祭祀有關(guān)。古代還有一種舞蹈叫“禹步”,是獨腳跳舞的步子。顯然,這是模仿龍蛇的形象表現(xiàn),是一種圖騰的舞蹈,也是禹屬于龍圖騰氏族的一個旁證。
當時龍已經(jīng)成為人們崇拜信仰的神。劉向《說苑·奉使篇》:越族居住在南方“海垂之際”,因有蛟龍“是以剪發(fā)文身,燦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龍作為水神,在西漢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了。這顯然是遠古圖騰的遺存。
在古代文獻中,龍圖騰的記錄是很多很多的,許許多多最古老的祖先,幾乎都被看成是龍圖騰。在《廣博物志》中還記載說:“盤古之君,龍首蛇身”。[3]開天辟地的盤古,也是龍圖騰。
《史記》、《漢書》的《匈奴傳》都記載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匈奴和西胡等等民族,也都崇拜龍,匈奴每年祭龍3次,大會龍城。遼國的軍事重鎮(zhèn)就叫“黃龍府”,所以岳飛要“直搗黃龍”。
這些古代文獻中的確鑿記錄,完全可以證明,龍作為中國遠古許多氏族、部落的圖騰,許多民族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第二資料庫。龍作為中國遠古的圖騰,在考古文物中不斷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這是幾十年來大家非常熟悉的事實。請看:
還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1年,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了一件5000年前的玉雕龍,總長近60厘米,高26厘米,寬29厘米。頭稍長鼻平似馬頭,雙眼突起,有鬣鬃毛長達21厘米,在背上彎曲上翹,而身體彎曲似蛇。有人認為像馬,叫它“馬龍”;也有人說它像豬,是“豬龍”;但不管是什么龍,它總是蛇和馬或豬等等動物形象的集合,是一件玉龍。我們知道,玉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神圣的石頭,往往用在祭祀之中,所以這件玉龍當是作為圖騰標志的神物。1975年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羊場公社又出土一件曲體玉龍,與三星塔拉玉龍相似,時代也相近,但無鬣鬃毛,頭也不像馬而像豬,頭大身小,眼大,身體較粗短,首尾相連,被稱為“豬龍”。于此可見,這種玉龍在當?shù)厥潜容^普遍的,是一種珍貴的圖騰標志神物。
1987年至1988年,在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出三組用蚌殼擺塑成的龍的形象,這是6400年前的陪葬物,當時被譽為“華夏第一龍”,影響很大。一條大龍在墓主人的旁邊,另一邊則是一只老虎的形象。有人考證說這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墓,也有人說是蚩尤,但不管是誰,終歸是中國古代的祖先,顯然是屬于龍族的,是以龍為圖騰的。
1993年6月湖北省黃梅縣白湖鄉(xiāng)張城村焦墩遺址發(fā)現(xiàn)了6000多年前的卵石擺塑龍。它身長4.46米,高2.28米,昂著頭,曲頸,直身,卷尾,背部有3個鰭,腹下有3條腿,獨角向上揚,似騰飛之狀。這是一條巨龍的側(cè)面形象。龍鱗用五顏六色的卵石擺成。很有神性。附近還有龜、蛇、羊或鹿以及蝴蝶等等動物造像。
1994至1995年,在東北遼寧省阜新市茶海遺址,發(fā)現(xiàn)了8000年前后的更大的龍的形象。這是用紅褐色的石塊擺塑成的一條很大的龍的形象,全身長接近20米,寬約2米,張口弓背,這是一條蛇形的大龍。值得注意的是,這條大龍是擺放在居民遺址幾十座房屋中心的一間約有120平方米大堂的南邊的。大龍的南邊還有排列緊湊的墓葬和祭祀坑。顯然,這是祭祀祖先的所在,大龍為圖騰無疑。
在日用器物上的龍形象,古代也有很多,如在山西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紅褐色的陶盤上,用紅顏色畫了一條盤龍,頭在圓心,方頭,小眼,長嘴微張,口中有整齊的牙齒,吐樹葉形的長信。身體較粗,上面有方點形對稱的花紋,尾在外邊,似一條長長的谷穗或是松枝。這是蛇形龍,無足,尾巴是植物。距今4500年,被一些專家認為是國家形成期的標志和象征,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
又如,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7000年前的蒜頭瓶,上面用黑色畫了一條方頭的魚龍,腮部有三角形雙角,有兩個鰭,身稍長而彎曲,有鱗,后面有一只大鳥,它的長喙靠著龍的尾巴。這是一條魚龍?!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龍魚陵居其北,一角?!濒~龍也就是龍魚。古代魚龍變化是很流行的民間傳說。特別是在黃河中游的龍門,傳說鯉魚只要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
甘肅省甘谷西坪遺址出土了一個彩陶雙耳瓶,時代在5500年前后,在紅陶上面用黑彩畫了一條娃娃魚(即水陸兩棲動物“鯢”)。其頭似人臉,有雙眼和大嘴;身長而彎,有網(wǎng)紋鱗甲;有一對前足四爪。同是甘肅省武山傅家門遺址也出土了一個相似的彩陶雙耳瓶,也畫了一條娃娃魚,時代在5000年前,但卻有六條腿,右前腿4爪,其余5條腿3爪。在當時的物質(zhì)條件下,如此的繪畫的陶瓶是相當珍貴的,應當是一件貴重的禮器。這形象是幻想中的神性動物,古代西北地區(qū)的一種龍。
甲骨文、金文中的“龍”字多為一條有角張口的蛇,有的還有兩條腿。
以上考古文物資料充分證明,龍在5000到8000年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遠古氏族的圖騰,其范圍從東北到華中,從遼河流域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遠古的社會生活中,成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對象,并且作為氏族的標志,不是圖騰,又是什么呢?它完全符合圖騰的條件,當是圖騰無疑。
到后來的文明時代、階級社會中,龍被統(tǒng)治階級所獨占,成了帝王的象征,這是圖騰在后代的變化,這種變化,非但沒有否定圖騰是氏族、國家的標志,反而進一步證明作為國家代表人物的帝王是利用自己的特權(quán),壟斷了龍圖騰?!半藜磭摇?,帝王就是國家,是國家的代表,于是,龍也就成了帝王的象征,是圖騰的轉(zhuǎn)化?!罢纨?zhí)熳印笔堑弁踝鹳F地位的證明,所以,在帝王的宮殿中,處處都有龍的形象,只是故宮中就有一萬多條龍,門前華表上雕刻了大龍,臺階石雕了大龍,屋檐、梁柱上更描繪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龍?;实圩氖驱堃?,上面雕刻了許多龍,穿的是龍袍,繡了很大的龍,幾乎所有宮廷的用具都有龍的標志。帝王壟斷了龍,老百姓還是尊敬帝王的,連造反的水滸英雄也有許多人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龍是尊貴的、吉祥的神物,在思想上是壟斷不了的。
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拉發(fā)現(xiàn)的高昌故城隋唐時代的漢族古墓中,有幾百幅女媧、伏羲人頭蛇身交尾圖,是畫在絲帛上的彩色畫圖,蓋在棺材上面,這是為什么?這不是在喪俗中讓死者的靈魂回歸遠古圖騰嗎?這么多人如此做,難道他們?nèi)慷际腔实奂业膯??在河南、山東江蘇徐州等地,也有許許多多漢畫像石畫的也是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圖,其性質(zhì)是完全一樣的。去年,我在河南、徐州的很大的漢畫像石展覽館中看到那么多龍圖騰的畫像,確實是非常震驚而又非常驚喜的,這個事實充分說明,幾千年來,在許許多多百姓的古墓中、在祭祖祠堂的壁畫上,一般人還是在念念不忘人祖伏羲、女媧,而他們的形象,還是從遠古一直流傳下來的圖騰形象——“女媧蛇軀,伏羲龍身”,這是中華龍圖騰的鐵證。
老百姓在自己的生活中仍然崇拜龍神,念念不忘。盡管龍已經(jīng)由遠古的圖騰逐漸轉(zhuǎn)化成為一種文化象征,但是龍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作為一種吉祥美好的形象標志,在人民生活中,至今仍是無處不在,時時處處,所在多有。
放眼全國各地的人民生活,我們不禁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全中國南北各地許多民族都崇拜龍、信仰龍。中華龍,這是中國人民最喜愛的神圣的動物,在日常說話的成語中,在節(jié)日的慶?;顒又?,在衣食住行的種種民俗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形象,其影響之大,匯總起來,真令人大吃一驚。
中華龍,幾千年來,始終生龍活虎地活躍在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之中。
端午節(jié)的劃龍舟,這是各地年年都要舉行的重大的節(jié)日慶典,在中原、在邊疆,許多民族都有劃龍舟的習俗。
現(xiàn)在一般人認為劃龍舟起源于搶救屈原,其實,這是后來對這一民俗的新的解釋。在歷史上,早在屈原之前很多很多年的原始時代,已經(jīng)有了這一民俗。我在奧林匹克村體育博物館看到一幅劃龍舟的圖像,是在寧波附近出土的一個銅鉞上的雕刻圖像,畫的是幾個頭戴長羽毛帽子的人,排成一列在劃龍舟。此件的上方,還刻有兩條小龍的圖案,其時代是春秋,遠在屈原之前好幾百年(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的人)??梢?,早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了劃龍舟的風俗。
寧波是古越人的生活地區(qū)。據(jù)聞一多先生的考證,古越人是以龍為圖騰的,劃龍舟正是古代越人的一種圖騰祭典。原來劃龍舟的時間并不在端午的五月五日,而是在每年的夏至——陽歷6月22日。人類在遠古最早只知道兩個節(jié)日——冬至和夏至。冬至是新年,夏至也是非常重大的節(jié)日,所以要舉行圖騰的祭禮,進行劃龍舟的活動。你看,這劃龍舟的歷史是多么古老。幾千年來,這種民俗始終受到人民的強烈喜愛,劃龍舟是集體活動,要求團結(jié)一致,這是龍的精神——民族精神的純真體現(xiàn),代代相傳,念念不忘,絕不是偶然的吧!
同樣,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龍舞,也是在全國各地非常普遍流行的一種民俗。它不但在內(nèi)地,而且在海外,都非常流行,成為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民族象征。我們都是龍的傳人,生龍活虎地舞起了龍燈,感到特別自豪。
據(jù)《中國舞蹈集成》總編輯部的具體負責人梁力生同志說,全國各地的龍舞豐富多彩、多種多樣,一共不下一百多種。龍的樣式、舞法都有許多不同。北方的龍燈多為7-12節(jié)的,南方的大龍則更長,不但有一字龍、盤龍,而且有滾龍,舞得圓圓的好多圈,巨龍游動,激情洋溢,非常壯觀。只是浙江一個省,龍舞就有好幾十種,不但有布龍,而且還有竹龍、香龍(龍泉縣)、板龍(余杭縣)、三節(jié)龍(衢縣)、百頁龍(長興縣)、滾龍(黃巖縣)等等。這可能與古越人的悠久傳統(tǒng)相關(guān),這是一種非常久遠的傳統(tǒng)。廣東也是古越人活動的地區(qū),龍舞也非常流行,有火龍、草龍等等,舞火龍是非常壯觀的,整個龍身上不斷向外噴火,而舞龍的人,卻不穿上衣,光著身子舉棍舞龍,許多火花落在身上,皮膚燙傷在所難免,一點也不在乎,還以此自豪。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力量在支持著他們。
記得在澳門看過非常熱鬧的醉龍,在葡萄牙人治下,中國人保持著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一直傳承著這種很有特色的龍舞。舞者穿中國民族服裝,包扎著頭巾,一邊喝酒,一邊舞龍,舞步浪漫,好多條醉龍,同時起舞,從關(guān)帝廟出發(fā)一直浪舞到海邊,其中有許多隆重的儀式,開始是先在廟前祭龍,然后紛紛起舞,人們前呼后擁,緊緊跟隨,最后,又排起長長的隊伍,來領(lǐng)取“龍頭飯”,相信吃了龍頭飯之后,就會平安、幸福、聰明伶俐。海邊魚行,早已做好了好幾大桶美味的蓋澆飯,有金針、木耳、大魚、大肉等等菜肴,象征著龍的饋贈。
港澳人民的龍的情節(jié)特別深,還可以從上個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時,他們扎起的幾公里長的巨龍,可以看到。中華龍是祖國的象征,回到祖國的懷抱,就是回到了龍的故土,所以感到特別的自豪。我們在北京長城上展現(xiàn)的幾公里長的巨龍,也是龍的傳人偉大自豪感的生動體現(xiàn)。
彝族(云南花腰彝)是古羌族后裔,彝族尼蘇支系,他們的龍舞有雌雄之分。男子舞雄龍——黃龍;女子舞雌龍——青龍。雌龍由15-18歲的姑娘12人來舞,據(jù)說代表12生肖-12年。電影《花腰新娘》就是描寫這舞龍隊的。
二月二,龍?zhí)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這是一個專門以龍為主的節(jié)日,可以說是一個龍的節(jié)日。它又叫“春龍節(jié)”,這也是迎接春天的節(jié)日。
普米族在正二月間有“祭龍?zhí)豆?jié)”。每家在深山中都有自己的龍?zhí)?,過節(jié)時,全家人到龍?zhí)哆吢端?,搭起高高的“龍塔”,祭奉龍神。塔前樹一支百尺高桿,上面掛著七個“七角斗架”,作為龍宮。在龍塔上供牛奶、清酒、酥油、乳餅、茶葉雞蛋等等祭品。巫師登壇念經(jīng),全家叩拜祈禱,把50個涂油的面人,投入龍?zhí)?。然后全村寨還要舉行隆重的祭龍儀式。他們還有一種龍舞,是連臂踏歌的集體舞蹈,人們結(jié)成長龍,跳時可以變換成“龍鉆空”、“龍擺尾”、“龍歡騰”等等套路。
二月二,北方又叫“龍頭節(jié)”,傳說玉皇大帝對武則天這個女皇帝非常不滿,怒而命龍王三年不下雨,以示重罰,但是龍王非常愛民,看到干旱使人民受苦,非常難過,就私自下了雨,結(jié)果被玉帝壓在大山之下,立碑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年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老百姓為了救龍王,就想法使金豆開花,在二月二炒玉米花,給玉帝上供,說是金豆開的花,于是,玉帝放了龍王。龍王出來,就使人民獲得了豐收。于是,民謠曰:
二月二,龍?zhí)ь^,大屯滿,小屯流。
北京明代即有“引龍回”的風俗。在二月二,用灶灰由門外劃線進屋,繞著水缸畫一圈,叫“引龍回”。大同的風俗則是“提壺汲井水注缸,曰‘引青龍’”。河北則把這個風俗叫做“引錢龍”,為什么呢?清水縣是在汲水桶中放乾隆銅錢,當然就是“引錢龍”。山西又不同,享縣以絲線系一個銅錢,順著爐灰畫的龍身,拖錢入室,一一器蓋之,叫“引錢龍”。這些風俗細節(jié)不同,但都是吉祥如意,發(fā)財致富之意。說明龍是會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的。
這個龍的節(jié)日什么都與龍連在一起。吃的餅子叫“龍鱗”,面條叫“龍須”,水餃叫“龍牙”,米飯就叫“龍子”……
一些地方把二月二叫“中和節(jié)”,是和諧的節(jié)日。這和龍的精神密切相關(guān),因為龍作為一種集合圖騰,在遠古即是和諧團結(jié)、多元一體的產(chǎn)物。
二月二在古代為土地神(社神)的生日,這一天要擊社鼓祈年。飲社酒治耳聾,婦女在社日“停針線”是怕刺傷龍眼。“社日必有雨”當然與龍神有關(guān)。
許多少數(shù)民族有二月二祭龍的風俗。壯族二月二祭龍山,五月祭龍?,幾宥露ㄓ械牡胤绞侨氯?,舉行祭龍儀式,全寨人集資殺豬分祭肉,進行掃寨活動,跳祭龍舞,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玉皇、神農(nóng)等等許多活動。
苗族12年過一次“招龍節(jié)”,在猴年2月的猴日 (申日)。全寨14歲以上的男子在祭師、長老的帶領(lǐng)下,到山頂祭龍,祭師灑“招龍米”,念招龍詞,大家敲銅鼓迎龍,迎龍回來時,每經(jīng)過一個山頭,都要插上白的招龍紙,寨上的男女老幼在“迎龍坪”擺好了祭品,從附近龍脈上取來的招龍土,祭龍,祭的是水牛龍,然后祭師把祭肉和招龍土、米,一起分給各人,叫“接龍回家”,保佑人畜興旺,平安幸福。
侗族也有12年一次的“接龍”風俗,在第7年的2月2日,接龍的隊伍載歌載舞去鄰村接一頭白水?;卮澹阉鼱窟M水塘,叫“白龍歸位”,跳蘆笙、踩鼓舞,熱烈歡慶。這里把牛當成龍,是一種牛龍。很古老。
廣西毛南族以龍為圖騰,完全繼承了古吳越族的“分龍節(jié)”的民俗。傳說每年夏至后的第一個辰日,天上的龍開始分水,這一天要接龍進行慰問。分龍節(jié)的祭禮在“三界廟”舉行,故又稱廟節(jié)。節(jié)日前一天,各村寨在廟前集體殺牛祭龍,叫“椎?!薄3酥?,還有家祭、家宴,有盛大的歌舞——舞龍舞獅,對歌、賽歌,年輕人談情說愛。這個節(jié)日就是他們的端午節(jié),他們唱道“五月分龍是端陽,哥妹同來祭龍王,今年哥妹同排坐,明年哥妹進洞房?!边@種民俗特別古老,因為端午節(jié)就是由夏至演變而來的。夏至是人類最古老的兩個節(jié)日之一。這是一個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日。
彝族也是以龍為古代的圖騰,在九隆神話中,說其先祖母沙壹在水中捕魚,“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孕。”后來這沉木“化為龍”,所生的兒子名九隆,就是“哀牢夷”(即彝族等等居住在云南哀牢山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的祖先,“種人皆刻畫其身,像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4]這是一個典型的龍圖騰案例。云南新平縣有“龍樹林”的民俗,龍樹林在龍?zhí)?、龍箐附近,說其中的樹木是“龍角”、“龍須”。彝族明年都要祭龍,每12年還有一次“祭大龍”,在12年中的馬年馬月馬日舉行盛大的祭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龍頭)帶領(lǐng)大家祭龍樹,拜龍神。在馬年祭龍,說明這是馬龍。也是很古老的龍。
水族二月二祭龍,3月的第一個“蛇場天”祭龍?zhí)?,這個節(jié)日很隆重,村村寨寨都要殺豬、殺牛、殺羊祭龍。
傣族也是屬于古越族的,他們說自己的祖先是龍變的。因而在身上刻畫龍紋。村寨中也有龍的雕塑?;ㄑ觯ù鲅湃耍┨貏e信仰龍神、龍樹,見到大蛇要磕頭,認為大蛇要變成龍。每年2月栽秧前祭龍神龍樹。元江縣在2月的牛日祭龍。一群孩子捧著盛了咸肉和爛飯的葫蘆瓢,繞龍樹跑三圈,巫師向天空灑玉米花,邊喊邊灑“龍上天啰!龍上天啰!”眾人去接,接得多的得福也多。
納西族在三月有“龍王廟會”,又稱“三月會”,會期三天到七天,在麗江的龍王潭龍神祠舉行,由祭龍求雨又發(fā)展為盛大的商品交流會。
陰歷四月八,是浴佛節(jié),印度傳說,佛祖誕生時天龍噴出香雨洗滌佛身,所以佛教僧徒在這一天浴佛。湖北則傳說四月八是彌勒佛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這一天做 “龍華會”,慶彌勒生日。為什么叫龍華?因為樹的枝長如龍,開的花像龍頭,故名“龍華樹”。印度佛教的龍與中國傳統(tǒng)的龍結(jié)合起來,龍的文化內(nèi)涵,更廣泛了。
中國的龍王有了人形,龍頭人身,有帝王之像,這并不是中國的土產(chǎn),而是由印度傳入的。龍王廟到處都有,是人民崇敬的,因為他行云布雨,和中國幾千年來的農(nóng)業(yè)社會關(guān)系密切。這當然已不是圖騰,卻與中國龍的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guān)。
五月下旬,苗族有非常盛大的龍舟節(jié),在清水江上劃獨木龍舟比賽。幾十個苗族村寨輪流過節(jié),逐日舉行龍舟大賽。這個時間,比端午節(jié)更加接近夏至,所以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圖騰節(jié)日,傳說是分吃龍肉,所以又叫“分龍節(jié)”,各村寨分龍肉的時間,就是過節(jié)的日子。
六月六,是湘西土家族的“曬龍袍日”。
七月二十是云南瑤族的 “龍母上天節(jié)”;八月二十則是瑤族的“龍公上天節(jié)”。九月初十是湘西苗族“接龍”的節(jié)日,祭龍、安龍、人人吃龍粑,寨寨唱“龍歌”。
云南共山縣的獨龍族將一年劃為十二個節(jié)令,每個節(jié)令都以龍命名。所以他們每個月都過龍節(jié)。
龍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古老、最深的根源,是中國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所以,龍的情節(jié)、龍的文化滲透在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會慶典、文藝創(chuàng)作等等許許多多方面都有龍的形象和龍的影響。
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但生活在深山中的苗族,是化外之民,他們?nèi)巳硕即堃慢埮?。貴州苗族龍衣上的龍形象,一有上百種,如牛龍、蛇龍、豬龍、魚龍、蝦龍、貓龍、雞龍、羊龍、馬龍、鳥龍、獅龍、象龍、穿山甲龍、虹蛾龍、螟松龍、泥鰍龍、螃蟹龍、樹龍、花龍等等,這些龍的形象都非常古老,非常原始,因為這些兩種動物或植物與人頭合成的龍,幾乎都是二合的,這是龍形象合成的最初階段的產(chǎn)物,這些龍幾乎都沒有腳。苗族的龍舟也是用獨木舟做成,船上畫的龍也沒有腳。[5]
龍是許多高級名食的名稱,如:“龍湯”、“龍虎斗”、“龍須面”、“烏龍茶”、“龍井茶”、“盤龍大鱔”、“龍酒”、“龍眼”、“火龍果”、“龍盤”、“龍碗”、“龍火鍋”、“九龍杯”、“龍瓶”、“龍鳳水餃”、“龍船飯”等等。
居住民俗特別講究風水,而風水又特別講究龍脈。所謂龍脈,就是像龍形的長長的山脈。有山必有水。凡是民居、墳地,都喜歡靠山面水,占有龍脈。這是最美好、最吉利的地方。以龍做地名的各處都有、千千萬萬,如黑龍江、白龍江、臥龍山、黃龍洞、黑龍?zhí)?、龍?zhí)逗?、滾龍井、五龍泉、化龍橋、龍門、龍城、黃龍府····無法枚舉。村寨附近有水源林,許多地方就叫“龍樹林”。樹枝就叫“龍角”、“龍爪”。很多樹的名字與龍有關(guān),如“龍鳳松”、“龍爪槐”、“九龍柏”、“龍鱗松”、“臥龍松”、“盤龍松”等等。還有五龍亭、龍王廟、二龍塔、龍泉塔、遇龍橋、化龍橋、野龍橋、九龍門等等建筑,都有不少民間傳說,例如,黃河中段的龍門,就有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傳說黃河里的鯉魚,只要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所以人們就把科舉考試的勝利叫做 “躍登龍門”、“登龍”。幾千年來,人們總是把杰出的人物叫做龍,如孔子去拜見老子求教,學生們問他老子怎么樣?孔子回答說:“猶龍”,就是像龍一樣。父母盼望兒子將來有出息,就說是“望子成龍”。在這里“龍”顯然并不是指皇帝而是指的老百姓、平民。
有關(guān)龍的成語很多,老百姓很愛說,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行虎步”、“龍驤虎視”、“龍盤虎踞”、“龍盤鳳逸”、“龍馬精神”、“龍?zhí)痘⒀ā?、“龍蛇飛動”、“龍蛇混雜”等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是人們在近千年的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精粹。龍與虎在一起,就使人想起6400年前的河南濮陽的古墓中墓主人身邊的左龍右虎。龍與蛇在一起,就使人聯(lián)想到龍與蛇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古代是龍蛇不分的。這都是遠古的圖騰遺跡。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圖騰意識的自然流露,這絕不是偶然的。
我們在2000年在重慶的潼南縣舉行了一次“龍文化與龍舞藝術(shù)學術(shù)研討會”,有全國各地、兩岸三地的幾十位學者參加,還同時出版了一本很厚的論文集,是由重慶出版社公開出版的,但是影響不大。雖然我們與會的所有學者,都認同龍圖騰的存在,我當時還特別邀請了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如王紅旗等人參加,但是可惜他們沒有出席(大會是交通吃住全部免費,還有稿費的。他們也沒有來。)雖然如此,但并不等于意見已經(jīng)完全一致。在一些報刊和網(wǎng)站上還是有時會看到否定龍圖騰的文章,特別是2006年曾經(jīng)在新華網(wǎng)等處展開了一次規(guī)模不小的討論,雖然僅僅是一種群眾性的、非專業(yè)的討論,但是影響卻很大,因此,我在這里還是需要認真地把各種不同的意見,作一個學術(shù)性的仔細的分析,希望盡可能解決一些重要的問題。當然,這也只是我研究的結(jié)果,是否符合事實,還歡迎大家進行充分的討論,提出不同的看法,使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現(xiàn)在我就把我了解到的一些不同看法一一提出,并加以分析。
第一,“圖騰都是實有的單一的動物,而龍卻是多種動物集合而成的幻想動物,所以不是圖騰,不符合圖騰的條件。”
前面我們已經(jīng)用大量的事實證明中華龍完全符合圖騰的條件,這里還可以補充一些少數(shù)民族以龍為圖騰的事實,如前述彝族、傣族,就有很明顯的龍圖騰的習俗,不再重復了。云南白族也是有龍圖騰的神話傳說的。
當今白族最高的神是“九隆圣母”,被看成始祖之神,其神話傳說在《華陽國志》、《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早有記載,傳說她在水中捕魚時,碰到龍變成的大木頭而懷孕,生下十個孩子,只有第九個孩子九隆留了下來,被推舉做了國王。九龍圣母的形象是很神圣的,她的鳳冠上伸出九個龍頭,表示她是“九龍之母”、“百龍之首”,這是民族始祖母的偉大形象。又是始祖,又是形象標志,這不是圖騰的遺跡,又是什么。經(jīng)歷了幾千年,仍然如此強烈,說明龍圖騰的意識是非同一般的呀!
龍圖騰是國學大師聞一多教授發(fā)現(xiàn)的,他在《伏羲考》中,用3個資料庫中的大量事實進行推理論證,這是一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其科學性幾十年來不斷得到事實的證明,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中,龍的形象是如此明顯,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這是鐵定的事實。中國各民族有關(guān)龍的民俗是如此深入人心、融化在中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許多遺跡龍的專家和著作,又不斷發(fā)現(xiàn)古代文獻中許多有關(guān)龍的文獻,這些又是鐵定的事實,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憑自己隨意的、主觀想象,就無理否定龍是中國遠古的圖騰,這是很不科學的,而科學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
我認為,說“外國沒有幻想的集合圖騰,中國就不能有!”這個意見似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外國沒有集合圖騰,中國就不能有嗎?只要符合圖騰的標準,中國就完全可以有集合圖騰。
圖騰是多種多樣的。說外國沒有,所以中國也不能有,這種洋框框是沒有道理的,完全不符合科學邏輯。過去,我們中國人認為只有黃種人才是人,和我們不一樣的高鼻子凹眼睛的白種人就不符合人的標準,就不是人,而把他們叫做鬼,還加了一個表示輕視的“子兒頭”,叫做“洋鬼子”、“鬼子”、“鬼女”等等,這在文獻上和民間都非常流行。今天回過頭來看,這種標準是以偏概全的,用民間的話說就是“少見多怪”。
事實上,在國外,也是有幻想性的集合圖騰的。一些專門研究圖騰文化的著作,如倍松的《圖騰主義》、何星亮的《中國圖騰文化》等書談到了圖騰的分解的融合的問題。印第安人的氏族分化出幾個子氏族,子氏族的圖騰就是分解的圖騰,把母氏族的圖騰的一部分作為子氏族的圖騰。澳大利亞的土人有好幾百個圖騰,都是動物的一個部分,如袋鼠的尾巴、胃、板油等等。摩爾根《古代社會》在也記載了龜氏族分化為小龜、大龜、泥龜?shù)鹊茸硬柯涞膱D騰分化現(xiàn)象。
圖騰的復合也是有的,如遠古的埃及就有鷹和鱷魚的復合圖騰。大洋洲的許多氏族都有不止一個圖騰,一個主要圖騰和幾個次要圖騰。美拉尼西亞人有幾個圖騰,一個主要的圖騰,主要是鱷魚、蜥蜴和鳥(有點龍鳳的味道,據(jù)歷史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的結(jié)果,大洋洲廣大地區(qū)的幾千個小島上,居住在許多中國古代越人的后裔,是在4000多年前乘獨木舟遷徙過去的。),還有幾個次要的圖騰。非洲班布蒂人不僅有自己氏族的圖騰,而且還有妻子氏族的圖騰,還有新加入者的圖騰。北美印第安人海達人的圖騰柱上頂端為大鷹,下面是熊,這是自己氏族的圖騰,中間則是狼——妻子家的圖騰。
圖騰的分解和復合的思維,在中國就表現(xiàn)為龍、鳳、玄武、麒麟等等動物集合形象的創(chuàng)造,把幾個動物的一部分,集合在一個動物身上,于是就成了一個新的幻想性的動物。這是中國特色,也是完全符合圖騰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的。
第二,“圖騰是崇拜物,不能毀傷,而中國卻有許多斬龍、斗龍、貶龍、乘龍、豢龍之說,可見龍不是圖騰?!?/p>
這種意見是不能作為否定龍圖騰的理由的。因為在古代,圖騰往往只是一個氏族的圖騰,本氏族當然是非常崇敬自己的圖騰的,但是別的氏族呢?別的氏族當然會斬龍、斗龍、貶龍的,這不是很自然嗎。但是,在氏族的斗爭中,圖騰在不斷分化、融合,一些對立的氏族被兼并之后,他們自己的圖騰往往就被消滅了,這些是外國一般的情況,但是我們中國人比較注意團結(jié)、和合,在兼并時不是把氏族和圖騰同時全部消滅,而是把被兼并者的圖騰的一部分吸收到自己的圖騰上來,這就是龍的起源,這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合性。
斗龍、斬龍、貶龍,都是龍圖騰在形成過程中的現(xiàn)象。一點也不奇怪。在龍成為象征之后,龍也有善龍、惡龍之分。西方的惡龍較多,但是也不是沒有善龍。英國威爾士人就有崇拜龍的,他們的區(qū)旗至今還是一條龍。(見照片)。這絕不是個別的例子。
不過,西方的dragon一般都是指的惡龍,屠龍者十分有名,影響很大。過去我們都是如此翻譯的,今天看來,很不全面、很不科學,dragon應該譯為惡龍。我們的龍不應該譯為dragon,而應該用音譯,就譯為long.這才合理,才符合龍的實際。
第三,“龍沒有固定的形象,不斷在變,怎么能是圖騰?”龍是多種圖騰的結(jié)合,在形成的過程中,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形象,有各種各樣的龍,但是現(xiàn)象雖然多種多樣,其本質(zhì)卻都是龍,這是不變的。這個事實,正說明龍的生命力是無窮的。怎么能否定變化無窮的龍呢?
第四,“龍只是漢族的圖騰,其他民族并不以龍為圖騰?!?/p>
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列舉了大量的事實證明龍絕不只是漢族的圖騰,不僅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有不少是以龍為圖騰祖先的。(如苗族、彝族、瑤族、白族等等)而且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有許多也是崇拜龍圖騰的。岳飛決心收復中原“直搗黃龍”,這黃龍府就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遼金兩代軍事重鎮(zhèn),他們年年祭龍,以龍為標志。蒙古人早在元代就有“五色龍旗”(《元史·輿服二》)。滿族更加崇拜龍了,有關(guān)龍的民俗更多。甚至用大龍作為大清的國旗。這還不說明問題嗎?
第五,“龍只是海外華人的崇拜物,‘龍的傳人’是海外傳進來的?!鄙踔劣腥诉€說:“一首歌催生了新的龍圖騰崇拜”。
這種觀點更是一種無中生有的想當然,完全不符合事實。
龍是我們中國8000年前就有的圖騰,在民間流傳到現(xiàn)在,海外華人在國外更能體驗到龍的優(yōu)越性而感到無限的自豪,龍圖騰怎么可能從國外進口,一首歌曲 (指張明敏的《龍的傳人》)又怎么能催生全國人民的“新的圖騰崇拜”,真是匪夷所思的異想天開,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六,“龍是封建的標志,宣揚龍就是宣揚皇權(quán),與現(xiàn)代精神背道而馳!……會使人唯我獨尊、專制獨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p>
這個觀點是相當流行的,主要是出于無知。他們完全不知道龍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而封建王朝的歷史只有2000多年。他們更不知道龍是怎樣產(chǎn)生的。而龍的精神和他們的理解正好相反,不但不是專制獨裁、殘暴滅族的,而是和合的、團結(jié)的、尊重對方的。我們已經(jīng)做過相當多的論證。這里就不重復了。
“‘護龍?zhí)焓埂ㄎ要毟?,把反對者都說成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我還沒有見過這樣的“護龍?zhí)焓埂?,不過,我知道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是非常仇恨龍的。一些自稱凌駕于人民之上的所謂“精英”如嚴家其之流,就是首先給龍扣上“封建獨裁”的大帽子的。當然絕對不能說所有反對龍的人都是漢奸走狗賣國賊,許多人只是由于狂妄無知,但是也不能說就完全沒有那種別有用心的人。
不管他是什么人,他們的無知是共同的。我真心希望不同意見的平等討論,不要扣大帽子,這是無濟于事的??茖W的問題,只能用科學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去解決。
如今,龍文化已經(jīng)由遠古的圖騰轉(zhuǎn)變?yōu)槲覀冎腥A民族的象征,我們信仰龍、崇拜龍,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的圖騰崇拜”。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龍是我們中國的圖騰”,只能說是遠古的圖騰,現(xiàn)代早已沒有圖騰,只是象征而不是現(xiàn)代圖騰,但是我們中華兒女卻全都認同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都要發(fā)揚龍的精神——和合和諧、奮發(fā)進取、樂觀自信……要和全世界人民拉起手來同心協(xié)力為建設(shè)人類最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這是一個關(guān)系到我們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根源的理解和認識的極其重大的問題,亟需提高我們的認識,最好取得全民族的共識。不是一般的認同,而是打根上有深刻的具體的認識。這才能萬眾一心自覺地去建設(shè)我們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園。建設(shè)好我們?nèi)澜琮埖膫魅说拿篮玫木窦覉@。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2005,1275.
[2]段寶林.大話龍年——聽來自民間的說法[J].民間文化,2000,(3).
[3]董斯張.廣博物志:卷九[M].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0.
[4]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5]龐進.中國龍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