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嘉忠
(廣西百色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百色市 533000)
食管乳頭狀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臨床上較少見,其來源于上皮組織,是被覆鱗狀上皮的息肉樣良性腫瘤。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及對本病認識的提高,EP的檢出率逐漸增多,但藥物治療無效。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經內鏡檢出并取病理活檢確診為 EP者319例,均予鏡下治療,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有91 263例患者接受胃鏡檢查,檢出并經病理證實為 EP 319例,檢出率為0.35%,其中男175例,女144例,男 ∶女為1.2∶1,年齡 18~75歲,平均 51.2歲,高發(fā)年齡40~61歲。
1.2 臨床表現 咽部異物不適感74例,占23.2%;吞咽阻塞感45例,占14.1%;胸骨后或上腹痛70例,占22%;反酸噯氣64例,占20%;消化不良50例,占15.7%;黑便16例,占5%;上腹部輕微壓痛75例,占23.5%。從出現癥狀到胃鏡檢查的時間20 d至10年。
1.3 內鏡表現 ①病變部位:食管上段16例(5%),食管中段134例(42%),食管下段168例(53%);②病變個數:單個者296例,2個者17例,3個者6例;③病變大小:直徑最大1.8 cm,最小0.3 cm,多數為0.5~0.8 cm;④病變形態(tài):319例348個EP中,呈球形或半球形廣基息肉樣隆起者271個,呈扁平隆起者26個,帶蒂者51個;表面呈分葉狀者123個,表面光滑者97個,表面呈顆粒狀者98個;⑤病變色澤:呈乳白色者265個,色澤近似食管黏膜略發(fā)紅者43個,呈灰白色者29個,表面充血呈鮮紅色者11個;⑥病變質地:325枚EP質地柔軟,活檢鉗觸動可變形,彈性尚可,23個EP質地中等,彈性稍差;⑦伴隨其他疾病:食管中下段炎115例,慢性胃炎162例,賁門胃底癌7例,胃體癌6例,十二指腸潰瘍16例,胃潰瘍8例,黃色疣5例。發(fā)現伴隨臨近臟器的惡性腫瘤10例,其中6例為咽喉、肺部及口部腫瘤,4例為皮膚癌及膀胱癌。
1.4 內鏡下治療 全部病例行內鏡下治療,對直徑<0.5 cm的病變直接用活檢鉗咬除,標本送病理檢查,其創(chuàng)面可用圈套器露出前端鋼絲約0.5 cm,給予點灼或用氬離子凝固治療;對直徑≥0.5 cm的病變,取病理活檢后直接用高頻電圈套器摘除,或用氬離子凝固治療。
1.5 病理檢查 表層為增生的鱗狀上皮,有顯著的角化過程,中間為血管結締組織,鱗狀上皮保持了正常的細胞極向和分化,無分化不良。所有病例組織學分類均為鱗狀上皮乳頭狀瘤。
1.6 結果 分別采用活檢咬除、氬離子凝固術或高頻電凝切除后319例共348個EP病變均獲完整摘除,未見出血和穿孔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對165例患者進行了6~12個月的隨訪,無復發(fā)及惡變。
EP是一種少見的食管良性腫瘤,1959年由Acler等首先報道并得到了病理證實[1],之后國內外相繼有少量報道。該病內鏡檢出率為為 0.01% ~0.43%[2],我院檢出率0.35%,與文獻報道相符。檢出率有逐年增多趨勢,可能與目前各種原因引起食管炎及食管損傷增加有關,加上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病理檢查的普及,內鏡醫(yī)生對EP認識的提高,使內鏡檢出率逐年增加。通過對本組319例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EP有以下特點。
2.1 臨床特點 ①發(fā)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本組患者年齡18~75歲,平均51.2歲,高發(fā)年齡40~61歲,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可能與中老年體抗力低,易引起食管黏膜損傷有關。②男女均可發(fā)病:國外報道男性多于女性,本組男女比例為1.2∶1,無明顯性別差異。③臨床表現無特異性:EP發(fā)病較隱匿,多無特異性臨床癥狀,本組319例均因胃十二指腸癥狀行胃鏡檢查時偶然發(fā)現,經內鏡下摘除EP后其上消化癥狀亦未見逐漸改善或消失,難以支持其癥狀為EP所致,多系其伴隨疾病如慢性胃炎、食管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所致。④伴隨臨近臟器腫瘤:Carr等[3]曾報道25例EP患者中有6例同時出現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其中4例為咽喉、肺部及口部腫瘤,其余為皮膚癌及膀胱癌。有學者[4]認為EP與食管癌及臨近的呼吸道及口腔癌有關。本組319例EP患者發(fā)現伴隨臨近臟器的惡性腫瘤10例,其中6例為咽喉、肺部及口部腫瘤,4例為皮膚癌及膀胱癌。提示對EP患者要警惕是否伴隨臨近臟器惡性腫瘤。⑤術后隨訪:本組對165例患者進行了6~12個月的隨訪,均未發(fā)現復發(fā)。因此作者認為對于單發(fā)的小EP患者,術后近期內無需復查內鏡,而伴發(fā)食管炎的EP患者需遠期隨訪。
2.2 內鏡特點 對于EP的診斷首選內鏡檢查,鏡下一目了然,但需取活檢病理證實。食管全程均可發(fā)生EP,但多見于中下段。本組病變位于食管中下段者共占95% (303/319);EP鏡下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小黏膜隆起,色澤近似食管黏膜略發(fā)紅或灰白色,大部分表面光滑,少數略粗糙或分葉狀,質地較軟。這是EP內鏡下具有的特點,內鏡醫(yī)生行內鏡檢查時遇到形態(tài)各異的食管黏膜隆起時,應想到食管乳頭狀瘤。但要注意與食管息肉、食管糖原性棘皮病、黏膜白斑、尋常疣、疣狀鱗癌等鑒別。本組319例EP有17例誤診為息肉,6例誤診為白斑,4例誤診為食管糖原性棘皮病,3例較大的EP因取病理時質地脆而疑為惡性腫瘤,2例誤診為尋常疣。因此,內鏡醫(yī)生應提高對食管黏膜隆起病變的識別能力,重視檢查時準確的病理活檢,減少對EP的誤診及漏診。
2.3 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在被覆鱗狀上皮的皮膚和黏膜上均可發(fā)生鱗狀上皮乳頭狀瘤,與喉部及生殖道的乳頭狀瘤不同。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至今仍有爭論,目前認為與胃食管反流、食管炎、食管裂孔疝以及其他物理化學因素刺激(如吸煙、飲酒、機械操作等)引起損傷黏膜有關[3,5,6]。本組病例臨床表現與反流性食管炎相似,有115例伴有內鏡下明確的食管中下段黏膜炎癥性改變,表明黏膜損傷后再生在食管乳頭狀瘤發(fā)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有認為EP尚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有關[7],HPV與人類鱗狀上皮細胞有高度的親和性,特別是HPV16、18,可導致食管鱗狀上皮多階段演變?yōu)槟[瘤。有學者曾在增生的鱗狀上皮中發(fā)現HPV感染而被免疫組化證實[6,9]。各家HPV檢出率不一致,甚至有人檢出HPV陰性[1]。而EP是否屬癌前病變,國內外報道亦不一致[2,8]。因此,HPV與EP及食管鱗狀細胞癌的確切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EP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8,10],在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及慢性刺激的長期作用下,不僅使黏膜損傷,激活HPV,而且HPV也可以作為黏膜刺激等其他因素引起病變的促進劑。但確切的發(fā)病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2.4 治療效果 一般認為EP屬良性腫瘤,但隨著瘤體增大,可引起不適或梗阻癥狀,且未完全排除有癌變的可能。因此,內鏡檢查一旦發(fā)現即行內鏡下治療。內鏡下治療方法包括活檢鉗鉗除、微波凝除、高頻電凝切除或氬離子凝固術凝除,可根據手頭上具有的設備加以選擇應用。對于直徑<0.5 cm的病變,可直接用活檢鉗鉗除,這一方法最為簡便經濟,無需特設備,連續(xù)咬檢后局部會出現類似黏膜剝脫的外觀,說明EP起源表淺,與下層組織分界清晰,一般出血較少,出血較多者可鏡下噴灑8%去甲腎上腺素液或凝血酶等止血藥,亦可用圈套器露出前端鋼絲約0.5 cm,給予點灼或用氬離子凝固術凝固止血;對于直徑≥0.5 cm的病變,取病理活檢后直接用高頻電圈套器摘除或用氬離子凝固術凝除。我們體會用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較為可靠快捷,可起到凝除和止血的雙重作用,其氬離子軟管帶有側噴凝除,操作方便,且在額定功率下對食管黏膜的損傷一般自限于3 mm之內,不易穿孔。
總之,EP病灶組織受損后易于脫落,無論是微波灼除、高頻電凝切除或氬離子凝術凝除,殘基均不必過度處理,以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組165例隨訪6~12個月,未見復發(fā)及惡變,說明EP內鏡下治療即可達到良好的效果。
[1] Franzin G,Musola R,Zarnboni G,et al.Squamoue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J].Gastrointest Endos,1983,29(2):104-106.
[2] Mosca S,Menes G,Monaco R,et al.Squamou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long-term follw-up[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8):857-861.
[3] Carr NJ,Monihan JM,Sobin LH.Squamous cell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follow-up study of 25 cases[J].Am J Gastroenterol,1994,89(2):245-248.
[4] 鄭庚唐.食管鱗狀上皮食管乳頭狀瘤3例報告[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6,16(7):430-431.
[5] 蘭永臻,王 朔,周愛華,等.食管乳頭狀瘤內鏡下診治分析22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24(3):221-222.
[6] 杜國蓮,唐學清,朱本貴.食管乳頭狀瘤研究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5,11(2):116-118.
[7] 許國銘,李兆申主編.上消化道內鏡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278-279.
[8] Odze R,Antonioli D,Shocker D,et al.Esophageal squamous papilloma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38 lesions and analysis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Am J Surg Pathol,1993,17(8):803-812.
[9] 何 明,白世祥,張明道,等.食管乳頭狀瘤1例[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9,15(5):320.
[10]朱偉清,蘇 慧,陳芝蘭.36例食管乳頭狀瘤的臨床內鏡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8,10(4):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