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燦等
“派飯”的故事
周明燦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縣城一所中學任教。當時我家住農(nóng)村,由于交通不便,要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
有一次我回家,吃完晚飯去家門口祠堂里的茶館走走。剛走到祠堂門口,就見門口擺了一桌茶客,大隊會計正忙碌著準備招待公社來的干部。他看到我來了連忙打招呼說:“先生。你來得正好,喝杯茶……”我說:“謝謝!我剛吃完飯、喝完茶,出來散散步……”會計也不勉強我,稍停了下又說:“先生,那么明天4位公社干部到你家吃1天派飯,好不好?”當時公社干部下到大隊、生產(chǎn)隊檢查、指導工作,大都由大隊或生產(chǎn)隊干部安排輪流到群眾家里吃“派飯”,每人每天交1斤糧票、兩毛錢給戶主。但當時糧食相當緊張,許多社員家都是瓜菜代,更不要說能拿出什么好菜來招待客人了,村里的干部常為安排“派飯”發(fā)愁。那天,會計看到我假日回家,大概心里以為我一個月回家一次,家里沒有魚肉吃,雞蛋、豆腐類的菜肴總有吧。聽完會計的話,礙于面子,我不好辭掉。只好說:“讓我回去同老婆商量一下……”
回到家里,我把“派飯”這件事告訴了愛人。她反問一句:“你答應(yīng)了嗎?”我說:“沒直接答應(yīng)……”她說:“吃‘派飯,我們家哪里有米呢?”我說:“沒米,就去人家借嘛!”她說:“向哪家借啊?XX家借遍了整個村子,也只借到一升米。”我反問道:“那怎么辦呢?”她說:“去辭掉!……”
我呆呆地站了幾分鐘之后,還是硬著頭皮返回了茶館。會計見我返回來了,以為我家愿意承擔第二天的“派飯”,還沒等我開口,就高興地說:“先生,原來說4個人,現(xiàn)在又來了一個人……”我只好向他招一招手,意思是請他走過來商量一下。他離席走到我身邊,我輕輕說:“會計同志,我家沒米了……”會計腦子靈,沒等我把話說完,就說:“算了,算了,我們另想辦法……”我終于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可又背起了愧疚的包袱……
當年我掮過枕木
王昭煜
1968年11月,我當時所在單位被宣布撤銷。我的母親那時是縣機關(guān)保育院的教師,因為他哥哥的社會關(guān)系問題在接受審查。于是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下放”對象。在一個陰雨霏霏的下午,我找來一輛拖拉機,載著我的母親、妻子和僅3個月大的小女兒,攜帶著壇壇罐罐回到距離縣城60華里的“老家”——吉水縣尚賢公社橋頭生產(chǎn)大隊。
那個年代,農(nóng)村的生活十分艱苦。我又從小跟隨父母在縣城長大,對農(nóng)活不熟悉,不懂犁、耙田,勞動一天只能記7分;妻子雖然來自農(nóng)村,一天也只記5分。到年終一算,我和妻子一年賺的工分,還不夠支付生產(chǎn)隊的口糧款。老家的人大都懂手藝,不懂手藝的人也能憑著力氣“搞副業(yè)”,用賺來的錢彌補生產(chǎn)隊的口糧欠款。但是我一不懂手藝、二沒搞過副業(yè),怎么能賺到錢呢?思前想后,我憑著自己年輕力壯的身軀,咬咬牙也加入了“搞副業(yè)”的行列。
我這次搞副業(yè)的地點是距離老家60多里的吉安縣油田山區(qū),任務(wù)就是將一根根重約200來斤的枕木掮下山去。我的同伴原來大都掮過枕木,每人都有一塊墊肩擱在肩上,減輕枕木對肩膀的壓力,并防止枕木鋒利的邊沿劃破皮膚。我原來沒有干過這活,也沒有這樣的墊肩。但既然來了。沒有墊肩也得上!一趟,一趟,又一趟,我竭盡全力支撐著。枕木鋒利的邊沿早已劃破我肩上的衣衫,鮮血和汗水與衣衫碎片粘結(jié)在一起,又很快被下一輪掮起的枕木重新劃破。我就這樣忍受著疼痛,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一步艱難地走著、走著……漸漸地,我仿佛什么也看不見了,一個趔趄摔倒在地,粗大的枕木當頭壓下來。幸好我一條腿跪著支撐住了身體,才沒有被枕木砸下山去。幾分鐘后,后面的同伴趕來將我扶起,我的眼淚也奪眶而出……
1975年7月,因為落實政策,我被分配到螺灘水電工地參加建站工作。如今幾十年過去,許多往事已被淡忘,但下放“老家”7年的經(jīng)歷,尤其那次“搞副業(yè)”被枕木砸倒,命懸一線的驚險一幕,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責編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