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
老年人外出,短距離可以“安步當車”,路稍遠些,就需要“安車代步”了。現(xiàn)今的南昌,雖然公交車多、線路多,但乘客也多,許多線路在一些高峰時段,公交車上的乘客都擠得滿滿的。老人年高體弱,身體的平衡功能差,在平地上走路尚且不穩(wěn),有的甚至要使用拐杖,登上擁擠、搖晃的公交車就更難站穩(wěn)了。這時座位對他們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幸好,這些年來“讓座”新風在公交車上盛行,解了老人之難。這顯示了洪城人民的真情與真愛,成為展示英雄城南昌市民素質(zhì)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筆者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對乘車讓座現(xiàn)象特別關注。我曾作過一個記錄,在接近上下班高峰時段約百次的乘車經(jīng)歷中,沒有座位有62次,而主動給我讓座的有45次之多,讓座率超過72%。讓座的以青年人為多,女青年略多于男青年,中年人讓座的也不少。有一次我乘3路公交車,站在過道上,一個自己站著的小伙子發(fā)現(xiàn)后便指責旁邊座位上的女青年:“老人家站著,你為什么不讓座?”女青年紅著臉連連說“對不起,我沒看見”,立即讓座給我。還有一次乘7路車時,車上的一名中年婦女主動指揮乘客,給我們4個上車的老人讓座。還有一次乘車,讓座的中學生甚至扶我坐下。這些,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當今和諧社會的溫暖,80、90后年輕人的可愛。
公交車上讓座之風的盛行,而且越來越自覺、普遍,我看這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黨和國家提倡和諧社會道德規(guī)范,宣傳力度大、效果好。公交車的內(nèi)上壁刷著明顯的提示:“給老人多點關愛,請為老年人讓座”,還有標明“老幼病殘孕”的專座;公交車開動時,還重復播放語音提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請給老、弱、病、殘、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座?!痹谶@種氛圍下,讓座成為公交車上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就很自然了。二是人們觀念的明顯變化。胡錦濤總書記提倡的“八榮八恥”深入人心,整個社會已逐步形成了“敬老助殘扶弱”的社會新風,建設和諧社會從我做起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當然,在讓座的大氛圍中,也有不和諧的音符存在。我就遭遇過年輕人給我讓出的座位,被一個衣著華貴的少婦搶占的事。這雖是少數(shù),但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不愿讓座的,大約有三種情況:一是有的一上車就往車廂尾部去找座位,把讓座看成是坐在前面人的事。二是有的坐在位置上眼觀窗外,好像“不知道”車廂內(nèi)還有老人就站在自己的身旁。三是有的伏椅裝睡,這就更徹底“不知”。短短十幾分鐘、幾十分鐘路程的市內(nèi)公交車上能入睡嗎?這顯然有詐。但我們沒有理由動輒就去責備他們,因為他們不讓座也許有自己的理由,如太累了,身體不舒服,等等。有的老人上車見沒有人讓座往往有怨言,其實也沒有道理。記得有家電視臺的記者在作“讓座”行為的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有個青年人給老人讓了座,但這位老人什么反應也沒有,致使青年人心理很不平衡,甚至懷疑自己的行為。筆者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雙方都有欠妥之處。尤其是老人。作為長者,對年輕人的敬老行為應以禮相待。誠懇地表示謝意。因為讓座不是法定的行為,而是社會良好道德、風氣的體現(xiàn)。作為年輕人,不應當去計較有些老人的無禮行為。有些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他們反映遲鈍,疏于表達,應當諒解、寬容他們。中央電視臺的《夕陽紅》欄目里有兩句名言:一句是“家家有老人”,就當你給他讓座的老人是您的親友吧:還有一句是“人人都會老”,十幾年、幾十年后你也會漸漸變老,那時的青年人給你讓座位。就是民族美德的一種承傳、延續(xù),也可以說是踐行優(yōu)良道德的回報。記得我年輕時走南闖北,凡坐市內(nèi)公交車遇到老人需要座位時,都主動讓座。今天的年輕人給我讓座,不正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賽嗎?
責編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