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幼萍
復習課堂上的“對話交流”
褚幼萍
(蒼南金鄉(xiāng)高級中學浙江溫州325800)
復習課堂需要營造“對話交流”,它能暴露出學生知識上的欠缺和思維上的不足,它能促進學生心靈火花上的碰撞,它能讓教師的復習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它也為課堂增添了一些“意外”和“鮮活”。
復習;對話交流;思維碰撞
在一次復習課的公開課上,一位教師詮釋了“對話交流”的教學藝術(shù)。課堂上該教師展示了一道高考題并圍繞題目中的五個小題展開分析。每個小題拋出后,先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接著請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詳細分析解題思路和思考方法。之后,教師沒有馬上揭曉答案,而是在黑板上羅列出幾位學生的不同回答,讓其他學生作出評價,闡述贊同或否定的理由。經(jīng)過一番爭論后,教師展示正確答案,讓學生對照答案重新思考,再請錯誤的幾位學生匯報分析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其他學生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適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傾聽后,針對某些問題環(huán)節(jié),進行追問引導,不斷“設疑”,并激發(fā)學生自己“生疑”,進而小組交流討論,直到學生們?nèi)〉靡恢乱娊?。整堂課中,該教師用得最多的語言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怎樣評價”、“說說你為什么錯了”。
聽完這節(jié)課后,我被深深觸動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1]。這堂課正是通過對話交流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精辟地指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敝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2]。我想這位教師正是在踐行先哲們的思想。他創(chuàng)設了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聽到了學生內(nèi)心真實的聲音,也“看到”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轉(zhuǎn)變過程。學生的充分表述,既暴露出他們思維上的不足,使課堂中生成性的問題呈出不窮,讓教師的引導有了針對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議又促進了集體成長,展現(xiàn)了集體智慧的奇妙力量,也讓教師感受到學生已達到的知識層次。我想這種教學模式在二輪復習課堂上是成功的,有效的。
經(jīng)過一輪的全面復習后,二輪復習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全面回顧,而是查漏補缺,轉(zhuǎn)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訓練答題技巧,根治學生的思維定勢和習慣性錯誤的主要任務。特別是高考化學中,學生往往暴露出審題不清、答題不規(guī)范、敘述不到位、邏輯分析能力欠缺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二輪復習課堂上進行針對性教學。措施之一是采用“對話交流”的教學策略,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表述能力和思維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動態(tài)后有助于解決一些棘手的重復性錯誤。
一位哲學家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以后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后,就有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思想[3]?!备呷膹土曊n尤其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說出來”,化學課堂的生命火花一旦被點燃,學生的思緒就會被點燃,有時候,甚至提出一些更高深的見解,引起全班同學的共鳴,激發(fā)全班同學的熱情,這樣的課堂才既有深度又有活力,這也是“交流對話”的魅力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在課堂中有效地應用“對話交流”的教學策略呢?筆者借用下面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交流對話糾正學生認知錯誤——“粗鹽提純”習題的分析[4]
練習:為了除去粗鹽中Ca2+、Mg2+、SO42-及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五項操作。其中正確的操作順序()
①過濾②加過量的NaOH溶液③加適量鹽酸④加過量Na2CO3溶液⑤加過量BaCl2溶液
該題是有關(guān)物質(zhì)分離與提純的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除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同時也考查了學生的實驗思維和科學方法論。教師針對該題錯誤率高且犯錯頻繁的狀況,在課堂分析時不是簡單地重復講解一遍,而是通過與一位學生的交流對話,順藤摸瓜,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再巧妙設問,引發(fā)思考。
<師〉:你知道如何除去粗鹽中的泥沙嗎?
<生〉:用過濾方法。
<師〉:那溶液中的Ca2+、Mg2+、SO42-又分別如何除去?
<生〉:可以用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師〉:選項中的這些溶液為什么要加過量呢?
<生〉:可以充分除去雜質(zhì)離子。
<師〉: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可以除去Mg2+離子,那多余的NaOH溶液怎么辦呢?
<生〉:可以用鹽酸呀!鹽酸還可以除去過量的Na2CO3溶液。
<師〉:過量BaCl2溶液也能用鹽酸除嗎?
<生〉:陷入深思。通過討論,學生最終整理出先加BaCl2溶液,再加NaOH溶液,用CO32-除去過量的Ba2+,過濾后加入鹽酸,除去前面所加的過量OH-,CO32-,故正確選項為C。
通過這個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該教師的教學方法實質(zhì)上是與學生深入對話,讓學生暴露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二]交流對話促進知識建構(gòu)——弱電解質(zhì)的習題分析
在高三復習弱電解質(zhì)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時,學生對“弱”的理解尚且膚淺,故在區(qū)分強弱酸堿和判斷弱電解質(zhì)的性質(zhì)時屢屢犯錯。某教師改用在課堂中讓學生討論:怎樣鑒別醋酸與鹽酸?通過交流、討論、教師的引導,得出了判斷弱電解質(zhì)的常見實驗方法:電導法、pH值法,中和法,稀釋法,水解法,平衡法,左強右弱法,與活潑金屬反應法。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個別回答,個別補充,集體評判,使得錯誤一次次暴露,一次次糾正,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被激發(fā),實現(xiàn)了有效復習。課后該教師頗有感受,雖沒有完成教學進度,但學生收獲的是成功的體驗和平等的對話,扎扎實實地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內(nèi)容。
[案例三]交流對話的課堂走向動態(tài)生成——濾紙上鐵及其化合物的轉(zhuǎn)化
新課程呼喚“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交流對話讓教學多了一些彈性和開放性,這往往給課堂帶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為課堂增加許多創(chuàng)意的風景。教師若能敏銳地捕捉這些生成性資源,發(fā)揮教學機智,順勢引導,將會精彩無限。
筆者在復習“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zhì)”時,通過課堂上引入一組演示實驗:無焰濾紙和蘸有氯化鐵濃溶液的濾紙分別在酒精燈上燃燒。實驗結(jié)果,前者化成灰燼并消失,而后者生成了黑色和紅棕色的固體混合物,要求學生推測產(chǎn)物并加以驗證。教學片斷如下:
<生1〉:根據(jù)產(chǎn)物有紅棕色固體,說明有Fe2O3。FeCl3在灼燒時發(fā)生發(fā)生水解,生成的Fe(OH)3,經(jīng)加熱分解成Fe2O3。
<生2〉:根據(jù)產(chǎn)物有黑色,我認為有Fe3O4或者FeO。
<師〉:黑色固體一定是Fe3O4或者FeO嗎?它們又是如何生成的?
<生2〉:我還沒有想到。
<生3〉:我認為也可能含有炭。我剛才看到了燃燒時有黑煙,說明濾紙不完全燃燒,產(chǎn)生炭。炭可以還原Fe2O3生成Fe3O4或者FeO甚至Fe單質(zhì)。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能抓住實驗細節(jié)是很好的習慣,并且分析產(chǎn)物的思維也很合理。
之后,學生聯(lián)系已學知識,想出了許多種檢驗Fe、Fe2+、Fe3+的實驗方法,課堂氣氛異常熱烈。這時,有一名學生舉手示意。
<生4〉:老師,我認為這個實驗得到的產(chǎn)物有多種情況。如加熱強度大或時間長,產(chǎn)物以氧化鐵為主,因為生成鐵單質(zhì)或低價態(tài)鐵經(jīng)灼燒后又會變成高價氧化物;若加熱不夠充分,氯化鐵溶液量少或者濾紙多,那么生成的產(chǎn)物中二價鐵和鐵單質(zhì)的含量是否會增加?
這位學生的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在錯愕之余,靈機一動,拋出一個問題:大家認為這位同學猜測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是反應溫度、濃度對產(chǎn)物的影響。之后,我贊許道:“在科學史上,敢于大膽猜測是成就一位偉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之一。這位同學就具備了這種品質(zhì)。他的結(jié)論也是符合邏輯的,我們可以加以驗證?!痹谡n堂小結(jié)時,我歸納了鐵及其化合物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并利用課堂的生成性內(nèi)容點出了反應條件的不同,鐵的轉(zhuǎn)化產(chǎn)物也會有所改變。學生在這堂課中,經(jīng)過不斷交流,遷移應用了許多Fe2+、Fe3+的檢驗方法,大致確定了該實驗條件下生成物中含有的成分,對鐵及其化合物的轉(zhuǎn)化關(guān)系印象非常深刻。另外,個別學生的突發(fā)奇想打破了課堂的平靜,激起了千層浪,引發(fā)了全體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打開了他們的思想大門,開闊了視野,我想這對他們將來是終身都會受用的。
教學不是忠實地傳遞和被動的接受,二輪復習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留白藝術(shù)”。正如皮亞杰所說:“一切真理都是由學生發(fā)現(xiàn)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現(xiàn),知識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們”。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應是學生與教師交流對話的場所,學生的交流表達才是教學過程流淌的音符,會讓課堂充滿靈氣和激情。二輪復習要營造對話交流,放飛學生靈性的翅膀,讓課堂迸發(fā)出思維碰撞的火花,讓課堂成為靈動的樂章。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07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
[3]郁德賢.讓課堂變成學生活動的舞臺[J].化學教與學,2011,(4):32-33
[4]白建娥.用“對話”點亮化學課堂[J].化學教學,2010,(6):44-46
1008-0546(2012)01-0075-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