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儒釋默穌
當(dāng)今影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皇帝,怕是非康熙莫屬。單他那一句“大臣們不斗,朕怎么當(dāng)皇帝”,就為無數(shù)勾心斗角的清宮大戲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取之不盡的素材。而他之后的乾隆皇帝,更是青出于藍。初登大寶,乾隆就公開宣布:“圣朝無名臣”,很霸氣地拉開了君臣斗爭的大幕。不愧是康熙的“好圣孫”,幾個回合下來,三朝元老、當(dāng)朝宰輔張廷玉就被斗得身敗名裂,驚悸而死。事實勝于雄辯,康乾兩位“圣主”用他們的戰(zhàn)斗歷程告訴世人:帝王學(xué)就是斗爭哲學(xué),而與臣下斗爭則是一項挑戰(zhàn)高智商的極限運動,生命不息,斗爭不止。
對此,“厚黑教主”李宗吾說得好,古來君臣都是人中翹楚,龍爭虎斗在所難免,他們比的就是“厚”與“黑”:誰臉皮厚,誰心黑,誰就手段出奇,占得先機。
說起這君臣斗,就不能不提唐太宗李世民。這位被史書塑造成高大全形象的“千古一帝”、“圣明君主”,恰恰是玩弄權(quán)術(shù)的頂尖高手。
貞觀二十三年,病入膏肓的唐太宗下了一道令人大跌眼鏡的詔令:貶英國公李為疊州都督。此詔一出,朝野嘩然。
李,本名徐世,就是野史小說中那位半人半神的徐懋功先生,因勞苦功高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其人出將入相,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生平謹(jǐn)慎,沒有一點差錯。這樣的人無辜被貶去窮山惡水的甘肅疊州,是不是皇上病糊涂了?
太子李治也是一腦子漿糊,他趕忙跑去向父皇求情。不料,氣息奄奄的李世民卻斷斷續(xù)續(xù)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李位高權(quán)重,才智超群,又沒有受過你的恩惠。我死之后,你怕是駕馭不了他?,F(xiàn)在,我貶他出京,他如果遵旨照辦,口無怨言,那等你登基之后馬上重用他,他一定會對你死心塌地。如果他推三阻四,逡巡不前,就一定是懷有異心,必須早除后患,立即殺了他!”
好一招投石問路!是不是讓人背生寒意?李世民把一道選擇題拋給了李,這道題預(yù)設(shè)了條件與結(jié)果,暗含著考驗與機遇,更絕的是,不同的選擇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結(jié)果,都藏而不露卻一觸即發(fā),需要李自己去判斷與取舍。什么叫博弈?哪叫本量利分析?跟這撲朔迷離的賭局一比,都是小把戲。
更精彩的是,唐太宗還真選對了對手。李熟讀經(jīng)史,自然知道利害。接到詔書后,李連家都沒回,單騎出城,星夜趕往疊州任職。后來,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位,李奉詔還京,官至宰相。李歷仕三朝,幾十年擔(dān)任高官顯宦,生前顯貴,死后留名,成為封建大臣中的傳奇人物。
西漢的周亞夫也經(jīng)歷過相似的考驗,只是他卻作出了錯誤的選擇。
周亞夫率軍平定了“七國之亂”,一度擔(dān)任宰相,深受漢景帝器重。一次,漢景帝單獨召見周亞夫,賜給他一塊很大的肉吃,卻沒給他筷子。性情直率的周亞夫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考驗。他表現(xiàn)得很不高興,一個勁向侍者討要筷子。漢景帝半開玩笑地說:“你難道還不滿足,怪朕對你不周到?”周亞夫聽了這話,作色告退??粗谋秤埃瑵h景帝感慨道:“這么憤憤不平,將來怎么輔佐少主啊?!?/p>
后來,周亞夫因罪入獄,落了個絕食而死的下場。跟李相比,周亞夫吃虧就吃在沒琢磨透潛臺詞是啥。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斗爭都是兇殘、陰險的,也有說來讓人心底溫暖的。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南唐之后,吳越王錢以納貢為名,親自到開封來朝見趙匡胤。來到開封后,錢四處活動,想通過宋朝大臣向趙匡胤求情,保全他的吳越國。有次,他詭稱送海鮮,把十壇子黃金送給了宋朝宰相趙普。不巧的是,這事正被來趙普家串門的宋太祖抓了個現(xiàn)行。
后來,錢請求回國,趙匡胤答應(yīng)了,并且送給他一箱禮物,叫他出城后再看。等錢打開箱子一看,里面都是宋朝大臣建議趙匡胤殺掉錢,以免縱虎歸山的奏章。
回國后,錢馬上獻上吳越國的地圖,舉國歸降大宋,心甘情愿地當(dāng)了趙匡胤的臣子。
其實,王道臣道都離不開人道,權(quán)術(shù)變術(shù)都是心術(shù)。因為,無論怎么斗爭,都要對人性把握得精準(zhǔn)到位,事情可出意料之外,但勢必在情理之中。一旦摸透了人性與心理、理清了紛繁如麻的人情關(guān)系、利益糾葛,自然就能掌控難以預(yù)見又瞬息萬變的事態(tài)形勢,作出準(zhǔn)確判斷,實現(xiàn)趨利避害,立于不敗之地。
責(zé)任編輯:趙濤
E-mail:zqzhaot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