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0年"/>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美國貿易逆差的國別(地區(qū))結構變化特征及啟示
        ——1998-2010年

        2012-03-11 07:38:50劉建江

        劉建江, 楊 晴, 陳 榮

        (長沙理工大學 國際貿易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4)

        20世紀70年代以來,作為經濟體系中的一個常態(tài),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影響廣泛而深遠。關于巨額貿易逆差中的問題,依據(jù)不同理論,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學者們通常從匯率變動、儲蓄-投資變動、國際貨幣體系、結構性變化等角度圍繞美國貿易逆差中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各個理論分析可能只是從不同的側面對一個復雜經濟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闡釋。Eichengreen[1]認為每一種觀點只是反映了一種局部的真實,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全球經濟失衡可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不管從何種因素入手進行分析,美國貿易逆差長期存在是一個現(xiàn)實。分析美國貿易逆差地區(qū)結構變化狀況,可發(fā)現(xiàn)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出現(xiàn)了不斷集中的態(tài)勢。這個態(tài)勢出現(xiàn)了一些什么新特點,將產生何種影響,對作為美國最大逆差來源地的中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美國前10個貿易逆差來源國別(地區(qū))結構現(xiàn)狀及特點

        (一)美國貿易逆差整體上呈現(xiàn)持續(xù)擴大趨勢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美國經濟體系中的一種常態(tài)。20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第一個高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進入了新一輪增長期,其整體貿易逆差由1993年的703.1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7592.4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值。雖然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和利率上升對美國經濟產生影響,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仍處于較高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3.51%。因而,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成為全球貿易格局中少見的現(xiàn)象。2007年以來,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貿易逆差有所下降,2008年下降至6988億美元, 2009年對外貿易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達14.98%,商品和服務進口高達23.33%,整體貿易逆差下降幅度高達46.34%。但2010年貿易逆差又擴大至4 957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2.8%,大有重新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的趨勢。

        美國貿易逆差持續(xù)擴大,一是因為商品貿易差額急劇擴大,由1993年的1324.51億美元擴大至2007年的8231.92億美元,增長了521%;二是服務貿易順差增長趨緩,1993年為621.41億美元,2000年-2005年還較1993年有所下降,2006年開始重新出現(xiàn)較大幅度增長,到2007年達到1210.93億美元,整體增長率僅為97%。在此影響之下,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同步擴大,由1993年的848.06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7592.4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795%。2009年美國貿易逆差的減少,除受金融危機沖擊之外,還得力于經濟調整及奧巴馬政府以縮減貿易逆差恢復經濟的多種措施。但2010年,隨著美國經濟的相對復蘇,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為4978億美元,又比2009年增長32.8%。

        圖1 1992-2011年美國對外貿易趨勢變動圖(單位:百萬美元)

        表1 1992-2010美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及進口額年增長率(單位:億美元%)

        (二)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國家(地區(qū))排名整體上呈現(xiàn)相對穩(wěn)定態(tài)勢

        20世紀90年代,歐洲、亞洲和北美是美國的主要貿易伙伴,隨著進口規(guī)模迅速擴大,相比之下,出口速度遠遠不及進口,使得美國貿易逆差呈現(xiàn)不斷擴大趨勢。[2]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2000年以來,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其與美國第二大貿易逆差來源國的差距越來越大。2001年之前,日本長期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但2001-2008年,日本已經下降至第二位。2008年開始,日本下降至第三位。從地區(qū)性來看的話,美國最大的逆差來源地是亞洲。由于近年來,東盟和日本對美國的貿易不斷萎縮,因此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逆差來源國。

        表2 1999-2010年美國年度貿易逆差10大來源國(地區(qū))(單位:百萬美元)

        在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中,德國的地位基本上保持穩(wěn)定,基本上在第四、第五位之間。墨西哥與德國的地位變化往往處于交替當中。1998-2000年墨西哥居于美國第五大貿易逆差來源地的位置,在德國之后,2001-2003年上升至至第四大貿易逆差來源地,在德國之前。2004-2005年墨西哥又排位在德國之后。2006年開始,墨西哥在美國貿易逆差的地位開始不斷上升,該年超過德國排名,居第四位,2007年上升到第三位,2009年上升到第二位。1999-2006年加拿大長期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地,2007-2008年加拿大居于第四和第二位,但2009年開始,下降至第五位。加拿大、墨西哥為美國鄰國,且均為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成員方,符合區(qū)域貿易發(fā)展規(guī)則。2006年上升至第四位,2007年上升至第三位,2008年下降一位,2009年開始連續(xù)2年成為美國第二大貿易逆差來源地。2000-2007年日本一直為美國第二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從2008年下降至美國的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國。1999-2006年,加拿大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國,2007年下降至第四位,2008年上升至第二位,但2009-2010年下降到了第五位。

        (三)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相對比重變化:越來越趨于集中

        美國貿易逆差國別結構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非常集中,而且這種集中趨勢呈逐年擴大趨勢,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1999年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日本,只占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的17.90%。200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只占美國貿易差額總額的16.86%,但到2006年這一比重上升到29.86%,2008年上升到44.09%,2009年達到46.61%, 2010年超過50%。美國貿易逆差第一、二大來源地在美國貿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1998年為39.22%,此后有所下降,1999-2005年基本上維持在30-35%之間,2006年之后出現(xiàn)集中趨勢,2008年上升到56.12%,2010年超過60%。而從前五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地區(qū))來看,也呈現(xiàn)出集中趨勢,2005年接近60%,2007年迅速上升到71.11%,2008年高達86.22%。

        比較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相對量水平,也反映出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第一層次國家與第二層次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1998年,美國第五、第六、第七大貿易逆差來源地的差距并不大。我們以排名第五的國家為基數(shù)100,則第六、第七個國家(地區(qū))來源地分別相當于80%、67%的水平。2000-2006年,美國的第五大貿易逆差來源地與第六大貿易逆差來源地的差距擴大至1倍左右。但2009年以來,二者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

        表3 1998-2010年美國主要逆差來源地差額總計及所占比重(單位:百萬美元;%)

        二、美國主要貿易逆差來源地整體狀況

        從前1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整體狀況來看,我們可以把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資源性產品為主的來源地,例如以石油進口為主要來源地的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亞、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以及2010年新出現(xiàn)在美國十大貿易伙伴當中的俄羅斯,以一般性初級產品進口為主要來源地的馬來西亞、菲律賓;一類是以制成品為主要來源地的中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臺灣,等。墨西哥與加拿大則屬于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成員,且和美國均為鄰國,地緣優(yōu)勢明顯。

        從美國貿易逆差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來看,美國近年來的商品貿易逆差主要表現(xiàn)為資源性逆差、補償性逆差和競爭性逆差三個方面:[3]

        (一)資源性逆差

        石油進口一直以來都是美國貿易逆差中最大的單項商品。據(jù)統(tǒng)計,美國的石油消費量約為1950萬桶/天,而其石油進口量約占石油總消費量的 60%。1994年以來,美國石油進口即達到1721.43億美元(2005年美元,下同),逆差高達1511.92億美元,占貿易逆差比重的93%。1998年美國石油進口突破2000億美元,逆差首次突破1800億美元,占美國整體逆差的59%。受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2003 年起國際石油價格持續(xù)上漲。2003年以來,美國石油進口總額基本維持2 300億美元以上,2009年以來有所下降,但石油貿易逆差占總貿易差額的比重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這一方面反映美國以石油為代表的資源性產品需要大量進口,另一方面也間接反映出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取得了成功,石油進口并沒有隨著經濟規(guī)模的擴大而擴大,而是穩(wěn)定在一個均值水平,2009年以來還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具體國家來分析,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基本上是屬于美國資源性逆差的來源國。

        (二)補償性逆差

        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如各種輕工產品、紡織服裝產品和各種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機電產品的進口,填補了美國居民對基本消費品以及國民經濟對部分生產資料的需求,這類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是對美國經濟體系的必要補充,由此造成的逆差是補償性逆差。劉海云、吳強[4]等認為全球性的產業(yè)轉移和技術擴散引致美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下降是其巨額貿易逆差形成和擴大的主要原因。美國對其五大主要貿易伙伴(北美、歐洲、中國、日本、東盟)表現(xiàn)出巨額的制成品貿易逆差,其中2005年制成品貿易逆差累計為5051億美元,占全部制成品貿易逆差總額的99.7%。這說明美國與這些地區(qū)的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相比,由于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的下降導致制成品出口增長乏力,貿易逆差日益擴大。

        就中美貿易而言,中國勞動力競爭優(yōu)勢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加工貿易,中國成為一些國家(地區(qū))企業(yè)的產業(yè)轉移地,那么這些國家(地區(qū))的對美貿易順差也隨之轉移。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是這一類產品,例如1996-2009年中國對美國的順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機械與運輸設備及雜項制品(家具、服裝服飾、鞋類及小商品)上,這三者的合計達21 608億美元,在美中貿易逆差中的比重達102.26%,這也意味著若剔除這三類商品,美方將轉為順差。這種貿易結構對中國貿易也產生很大影響。亞洲國家或地區(qū)是中國進口主要來源地,主要進口產品以部件和原材料為主;而加工后的制成品則出口給歐美市場。所以,亞洲國家或地區(qū)成為中國貿易逆差來源地,而中國對歐美則表現(xiàn)為貿易順差。

        (三)競爭性逆差

        競爭性逆差主要來源于一些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包括汽車及零部件、半導體、日用電子產品等。以汽車及運載工具的對外貿易為例,1994年逆差666.9億美元,占整體逆差的41%,此后所占比重不斷下降,1998年逆差總額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78.87億美元,但所占比重降至26%,2008年所占比重降至17%,僅為1049.55億美元,2009年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5%左右。這部分逆差主要是美國與德國、日本之間的逆差。這部分逆差所占比重的不斷下降,反映了全球產品內分工不斷細分,跨國公司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實。從某種程度上說,技術與產品的多樣化、國際分工格局以及各國產業(yè)競爭力等因素使得美國國際分工地位的高級化,并且促進產業(yè)內貿易的迅速發(fā)展。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逆差來源地也反映了產業(yè)轉移及國際分工結果之下的商品結構狀況,是對外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三、美國貿易逆差國別(地區(qū))變化的影響

        (一)美國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加大逆差來源國的貿易依賴性

        經濟結構調整使美國競爭力轉向技術密集型產品,加工制造業(yè)則開始喪失競爭力,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積極參與全球化,憑借優(yōu)越的投資環(huán)境,成為世界制造業(yè)的加工和出口基地,發(fā)展起高度出口型的經濟,制成品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在部分產品依然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yè),如紡織服裝、鞋、玩具、箱包,以及新興IT產業(yè)硬件的加工業(y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額,貿易逆差持續(xù)增加。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一些新興國家以出口導向為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美國貿易逆差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工業(yè)化國家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導致這些國家和地區(qū)過分依賴美國的進口需求,扼殺了發(fā)展工業(yè)化的機會,成為影響發(fā)展中國家經濟起飛的因素。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如墨西哥家對美國凈出口占其GDP 的比重達到了5.93%。也可以看出中國對美貿易的依賴性也很大,一直都維持在4%以上,說明我國出口受美國經濟影響的脆弱性需引起高度重視,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優(yōu)勢會隨著我國工資成本的上升和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升而逐漸消失,真正能夠支持中國出口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的源動力是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開發(fā)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

        表4 近5年美國年度貿易逆差5大來源國對美逆差占GDP比重(單位:%)

        (二)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過度集中加速推行對外經濟政策,施壓逆差來源國

        斯蒂格里茨通過經濟模型證明,兩國之間的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如果超過國民生產總值1.5%會引起貿易摩擦;超過2%就會引發(fā)報復措施;如果一國對另一國的貿易順差超過該國貿易額的25%~30%,那這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會變成政治問題。[5]美國貿易逆差的逐步擴大,使得美國利用這一借口,在對外經濟政策上,認定貿易逆差的不正常或者快速上升的特定對象的國家或地區(qū)存在市場準入、貨幣匯率錯配、特定市場競爭力和宏觀經濟政策有問題,導致貿易摩擦也迅速升溫。從國別看,已從歐美貿易摩擦向美日貿易摩擦、美中貿易摩擦以及發(fā)展中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發(fā)展。同時,美國也將以公平貿易之名,限制進口,迫使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擴大美國的海外需求。

        在前總統(tǒng)克林頓當政期間,美國經濟增長、低失業(yè)率與低通貨膨脹率并存,同時存在的還有貿易逆差的持續(xù)增長。當時,貿易逆差并沒有引起太多的焦慮。但21世紀以來,從納斯達克市場泡沫破滅開始,其后又受到“9.11”事件的影響,美國經濟面臨調整壓力。其后2006年底開始出現(xiàn)次貸危機,到奧巴馬總統(tǒng)上任,巨額貿易逆差問題成為美國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緩解貿易逆差,也成為擺脫危機的戰(zhàn)略之一,直接的結果是貿易摩擦也不斷升級。目前,美國已經發(fā)起了數(shù)以千計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各類貿易救濟調查。鑒于貿易逆差來源地的過于集中態(tài)勢,美國政府所采取的貿易的措施也往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且效果明顯。因為前五大貿易逆差來源地中,墨西哥與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成員,日本、德國與美國有諸多共同利益,那么主要貿易摩擦的對象也就成了中國。

        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中美貿易蓬勃發(fā)展,貿易失衡加劇的同時,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日益加劇。為徹底擺脫金融危機,美國將制造業(yè)重振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之后,中美雙邊貿易之間,將更多地由互補性貿易轉為競爭性貿易關系,貿易摩擦也將越來越激烈。2009年,奧巴馬政府以不公平貿易和中方順差太大為由對中國產品發(fā)起了20余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是上年度的10倍,而且頻頻對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因此,美國無論將來誰入主白宮,在制定外貿政策時,都會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重,即使引起與他國貿易摩擦也在所不惜。

        四、結論及啟示

        通過對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國家和地區(qū)的趨勢及特點的相關經濟數(shù)據(jù)比較分析基礎上,在貿易逆差持續(xù)擴大的同時,貿易逆差來源地則出現(xiàn)不斷集中的態(tài)勢,前幾大逆差來源國的整體順序也有較大幅度的變動。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作為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我們認為對于中國所面臨的巨額貿易順差及作為美國最大逆差來源國主要有如下啟示:

        (一)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動態(tài)變化也反映了全球產業(yè)轉移的動態(tài)變化

        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不僅僅是由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強勢地位所帶來的大量商品進口,更重要的原因是本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下降。雖然美國擁有核心零部件、高科技配件等的核心技術,但是新的國際分工形勢,產業(yè)梯度轉移使信息產業(yè)等諸多產品或生產環(huán)節(jié)已經轉移到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因此,相對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使美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下降,貿易出現(xiàn)巨額逆差。10余年來,中國一直位于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第一位置,反映了全球產業(yè)不斷向中國大陸轉移的事實,也反映了中美貿易的互補性。一個明顯的例證是中國臺灣在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變化。1998-2002年,臺灣還是美國的第七、第八個逆差來源地,但2003年已經退出前10位。另一個制造業(yè)國家(地區(qū))是韓國,2004年也退出了前10位。日本、德國在美國貿易逆差中地位的變化,事實上也反映了中國制造業(yè)崛起的地位變化,或者說全球制造業(yè)向中國轉移的事實。

        (二)美國推行針對性的貿易保護主義促使中國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地的過度集中有利于美國推行針對性的貿易保護主義,然而,美國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同時,卻損害了眾多國家的利益和安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使得美國“公平貿易”原則下的制度性貿易保護更加盛行,[6]促進出口拉動經濟復蘇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區(qū)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談判則凸顯了美國的亞洲戰(zhàn)略,中國業(yè)已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制衡的重點目標。不少國家在紛紛探討并締結區(qū)域性同盟,以此消減來自美國的影響。以此背景下,中國應該積極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制訂積極的應對戰(zhàn)略,在積極應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的同時,要努力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以達到使美國清楚中美兩國“和則雙贏,斗則雙輸”。同時,要努力推進貿易的多元化戰(zhàn)略,包括擴大對歐洲、非洲等國的貿易,防止由于貿易對象集中而導致的風險過度集中,分散貿易受外界經濟影響的風險,有效地分散風險。

        (三)中國大幅度減少對美貿易逆差是當務之急

        貿易順差有利于經濟增長,但是貿易逆差也能在一定條件下(即外需對經濟增長的反向作用必須通過內需的拉動作用來補足)支撐經濟一段時間的持續(xù)增長。[7]鑒于中國是美方最大貿易赤字來源國這一事實,在美國貿易逆差的調整中過程中,中美雙邊貿易差額的調整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全球經濟失衡調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主流觀點認為全球經濟失衡是本次金融的主要原因,而美國與中國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外部失衡又特別突出,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儲蓄國和貸款國,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逆差國和負債國,因此這兩個國家在全球失衡的調整過程中均需努力,對美國而言則需控制消費、增加儲蓄、減少貿易逆差。對中國而言,就是要擴大內需、減少儲蓄、擴大進口減少順差,與周邊國家建立區(qū)域合作機制,有利于在全球經濟協(xié)商中達成一致,積極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貿易規(guī)則,積極參與多方位的對外合作,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Barry Eichengreen, Global Imbalances: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J].Issues in Economic Policy,No.1,2006.

        [2]張紅力,劉德偉.東亞-北美經濟失衡與再平衡分析[J].當代亞太,2010(4):25-43.

        [3]劉建江.透視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并存的合理性 [J].國際貿易問題,2005(7): 35-40.

        [4]劉海云,吳強,楊波.解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J].國際貿易問題,2007(3): 40-45.

        [5]拉爾夫.戈莫里,威廉.鮑莫爾.全球貿易和國家利益沖突(錢穎一主編,文爽、喬雨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

        [6]張麗娟.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貿易政策的回顧與展望[J].國際貿易問題,2011(6): 35-46.

        [7]羅伯茨.抉擇-關于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寓言(劉琳娜,欒嘩譯)[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39-160.

        午夜无码无遮挡在线视频|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国产青青草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麻豆密入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不卡| 香蕉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按摩少妇高潮在线一区| 日本a片大尺度高潮无码|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91精品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这里有精品可以观看| 国产人成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毛片在线视频|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尻逼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欧美v亚洲v日韩v最新在线| 99热在线播放精品6| 成人国产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少妇被爽到自拍高潮在线观看 | 国产色婷亚洲99精品av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小12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老熟女老女人国产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