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萍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常見的社區(qū)獲得性感染疾病之一,患者鼻腔、咽喉部發(fā)生急性炎癥,多發(fā)生于小兒。一般由病毒感染引起,僅有少數為細菌感染或繼發(fā)性細菌感染。一般以抗病毒藥物對癥治療后均可痊愈,無需聯合應用抗生素。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產生大量耐藥菌株,給臨床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1]。筆者分析了我院急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藥合理性,旨在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提供參考?,F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1年6月廣東省惠州學院衛(wèi)生所急診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35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咽痛、咳嗽、發(fā)熱等臨床表現,同時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繼發(fā)性感染和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
按其臨床用藥方案分為對照組45例(占33.33%),僅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颊吣挲g3~65歲,平均(24.67±6.23)歲;就診時體溫37.8~40.2℃,平均(38.58±1.12)℃;其中男25例,女20例,性別比為1.25:1。觀察組90例(占66.67%),給予抗病毒藥物聯合抗生素治療。患者年齡2~71歲,平均(24.86±6.38)歲;就診時體溫為37.6~40.1℃,平均(38.43±1.06)℃;其中男57例,女33例,性別比為1.33:1。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比、體溫、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部患者中聯合使用抗生素90例,占66.67%。其中使用青霉素類15例,占16.67%(15/90);使用頭孢菌素類24例,占26.67%(24/90);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21例,占23.33%(21/90);聯合用藥30例,占33.33%(30/90)。給藥途徑包括口服28例,占31.11%(28/90);肌內注射21例,占23.33%(21/90);靜脈注射41例,占45.55%(41/90)。
兩組患者痊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醫(yī)療費用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痊愈時間和醫(yī)療費用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痊愈時間和醫(yī)療費用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痊愈時間 醫(yī)療費用對照組 45 8.04±2.85 102.28±21.53觀察組 90 7.98±2.49 285.84±38.42a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好發(fā)于自主神經失調和免疫力較低的患者[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自限性,一般無需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病毒藥物,并予以解熱、鎮(zhèn)痛等對癥治療即可治愈。少數患者如為細菌性感染或繼發(fā)性細菌感染,則需要應用抗生素治療。就診時可先行病原體檢查確定病原微生物種類,根據檢查結果確定用藥品種和劑量[3]。
繼發(fā)性細菌感染的常見病原微生物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腦膜炎鏈球菌等,敏感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或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等[4]。對上呼吸道細菌感染一般采用單一品種抗生素即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聯合用藥必須嚴格掌握適應證,只有當發(fā)生嚴重感染、混合感染時才考慮聯合應用抗生素。避免因抗生素濫用而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和耐藥菌株生成[5]。
本研究結果表明:是否應用抗生素對急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無明顯影響,同時增加醫(yī)療費用并且增加了產生耐藥菌株的風險。我院抗生素濫用的現狀應引起重視,并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予以糾正[7]。
[1]夏國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48-50.
[2]廖茂祥,戴飛.急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臨床用藥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6):231-232.
[3]呂志強,郭曉東,仲華,等.急診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用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8):2478.
[4]丁嘉寅,王劍,李旭梅,等.我院急診兒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海峽藥學,2009,21(12):194-196.
[5]羅文基,林子玲,黃漢.本院門、急診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藥分析[J].今日藥學,2011,21(3):194-196.
[7]陽少華.上呼吸道感染與抗生素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2,18(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