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丁小希 紀雙城 丁大偉 青木 李珍 陶短房●本報記者 郭芳●金點強 劉左元
“林書豪就是雷鋒那樣的人。”聽了《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雷鋒的介紹后,美國全國委員會中美關系主席史蒂芬·歐倫斯笑著說,“在這個相對浮躁的時代,無論在哪個國度,人們尤其需要偶像的力量來理解無私的價值和團隊的力量?!苯衲晔抢卒h去世50周年,中國出現(xiàn)新的“學雷鋒”熱潮。在經歷了一系列諸如小悅悅、郭美美等事件的“洗禮”后,中國社會似乎急切尋找一個偶像和精神來重新凝聚人心,但網絡上同時出現(xiàn)的質疑帶來了雷鋒形象的復雜化。西班牙學者馬埃斯特羅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稱,這不是雷鋒的問題,而是社會如何看待這類道德偶像的問題。中國不應僅把各種雷鋒式人物放到完美無瑕的宣傳材料中,更要展示讓百姓可相信的真實生活心態(tài),使整個社會樹立一種“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的信條。
林書豪也有“雷鋒精神”
長期致力于美中友好的史蒂芬·歐倫斯先生知道雷鋒這個名字,但不是十分熟悉?!爸袊遣皇怯腥擞X得‘雷鋒精神很落伍?”對于雷鋒精神,歐倫斯給了一個美國式的解讀:他將雷鋒與美國青年最新偶像、NBA華裔球星林書豪相提并論?!傲謺赖呐蜄|方謙卑的為人處世其實和雷鋒精神是一致的。林書豪每場比賽超過10次的助攻與配合,不僅成就了全隊的成績,也成就了自己”。歐倫斯說,“其實不要想那些偉大的舍己救人的事,只要為他人多考慮一點就是雷鋒,這能融入生活的一點一滴中”。
“今年是當代中國最著名人物之一——雷鋒逝世50周年”。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寫道,中國這次“學雷鋒”是為了堅定人們的理想信念,培育文明新風,樹立鮮明的道德標尺,貶斥失德現(xiàn)象。日本《產經新聞》稱,雷鋒在毛澤東時代就被頌為模范,并開始了“向雷鋒學習”的運動。在改革開放30年后,中國重新興起“雷鋒熱”,這是因為去年發(fā)生的女嬰被汽車碾壓,但18名路人都不愿救助等眾多社會事件。通過在這個“誰都只考慮自己利益”的時代宣傳雷鋒神,來整治中國社會風氣,同時也增強民眾的凝聚力。
在中國網絡上,有一些文章質疑“為何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卻留下照片”,“雷鋒冬天如何能一天撿數百公斤糞”等?!都~約時報》日前的一篇評論借此類網絡文章質疑“雷鋒事跡被夸大”,該評論稱,蘇聯(lián)曾夸大“挖煤英雄”斯達漢諾夫(1935年他單班挖煤102噸,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只是以此證明“社會主義必然戰(zhàn)勝資本主義”。
英國《衛(wèi)報》稱,中國新一輪“雷鋒熱”更有時代感,形象變得時尚,雷鋒騎摩托車、參加體育運動和理新潮發(fā)型的照片首次出現(xiàn)。香港《南華早報》稱,這次中國學雷鋒的熱潮中,媒體更傾向展示雷鋒人性化的一面:喜愛跳舞、照相,在最新有關雷鋒的出版物中還包括了他與女友的通信。這些更開放的姿態(tài)讓雷鋒這一傳奇的偶像人物更具新時代的親和力、感染力。
中國經歷多次“雷鋒冷熱”
“50年來,‘雷鋒在中國社會經歷了多次熱潮,也曾受過很長時間的冷遇。”中國文化學者葉匡政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綜合這些冷熱變化可以發(fā)現(xiàn),每當社會心態(tài)出現(xiàn)混沌或不明朗時,雷鋒精神就會被再次提及,它被用作重新喚醒民眾整體的道德感。他說,每個時代貼在雷鋒精神上的標簽并不相同,有的時候強調雷鋒的螺絲釘精神,有的時候強調他助人為樂。這是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社會問題。
中國上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第一次“雷鋒熱”,外國媒體當時報道的主要觀點認為,對雷鋒的宣傳是一場政治動員運動,而雷鋒已經被“去人格化”和“標簽化”。在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再次興起“雷鋒熱”。日本《讀賣新聞》1981年3月6日在報道中稱,“一位‘英雄在中國復活了。雷鋒現(xiàn)在成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在經濟調整期所‘期望的人物的典型。鄧小平為青年不是‘向前看而是‘向錢看的風氣緊皺眉頭,對否定黨和社會主義的傾向抱有危機感。對于他們來說,現(xiàn)在要想辦法把青年喚醒!”
在莫斯科師范大學學習中文的大學生安德烈最早閱讀的中文書籍中就有《雷鋒的故事》。他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他不能理解網上一些人對雷鋒的質疑,“雷鋒精神當然可能包含很多政治因素,但它首先傳遞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利他主義精神?!?/p>
“雷鋒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英雄”。美聯(lián)社曾這樣報道稱,多年來,雷鋒一直隨著中國的變化而變化,始終是中國最需要的美德的象征。針對新一代人的雷鋒不再那么十全十美,也比以前更加可信一些。文章引述出版雷鋒傳記的一名19歲青年作家的話說:“雷鋒也犯過錯誤,還很調皮。即使是英雄也有情緒問題。他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p>
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馬埃斯特羅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時代都需要一個精神偶像來凝聚社會的共識。作為一個平民英雄,雖然雷鋒已經去世50年,但他體現(xiàn)的那種道德價值并不會過時。他說,最近幾年在中國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關注的公眾事件,這些事件體現(xiàn)了部分民眾在道德基準上的困惑。實際上,越是這種道德迷失,顯示出這個社會越需要這種精神偶像。但中國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在這樣的時候社會上反而出現(xiàn)這種質疑甚至丑化偶像的“反偶像現(xiàn)象”。馬埃斯特羅說,中國不應僅僅把雷鋒式的偶像放到宣傳材料中,而應該更多展示讓老百姓可相信、可學習的真實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讓整個社會樹立一種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的觀念。
“救災天使”寫進日本教材
對于中國經歷的“雷鋒冷熱”,美國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教務長丹尼斯·西蒙教授對《環(huán)球時報》說,雷鋒精神在中國的“回潮”是一種積極信號。雷鋒是一種講求奉獻的代表,在當今中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特別需要重新思考“雷鋒精神”,為轉型期的中國注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德動力。據西蒙教授介紹,美國社會同樣將“舍己為人”的人視為英雄或者偶像,但另一方面,大多數美國人明白“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人對于接受這種“表面性形象的塑造”是非常謹慎的。在美國,人們從小就被教育用批判和懷疑的視角思考和評價被宣傳的人和事。美國偶像大多是媒體塑造的,對這些英雄人物,人們就更容易打上一個問號。不過,西蒙教授認為,美國人對平民英雄的接納謹慎,并不妨礙美國社會樹立“給予勝過接受”的基本信條。
實際上,許多國家都會通過各種手段樹立自己的精神偶像。日本大阪大學一位教育工作者跟記者說,除了媒體的報道外,日本管理機構會把有感人事跡的偶像寫進教科書。日本最近樹立的一個偶像是“救災天使”遠藤未希。去年3月,遠藤堅守在廣播臺前呼叫居民避難,自己被海嘯卷走。今年1月日本埼玉縣宣布,將遠藤的事跡單獨編寫一個教材,并從4月起在中小學校的道德課內使用,以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心靈教育。
德國洪堡大學社會學家羅哈馬爾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方國家常常抓住各種事件,特別是一些災難來塑造自己的精神偶像,像美國“9·11”事件中的消防隊,盡管這些消防隊員以前曾被民眾抱怨。不過西方更多突出“個人努力”,因此即使這些偶像有缺點被曝光,也不太會造成太大影響。
美國廣播公司曾推出過一檔叫《真實之美》的節(jié)目,讓十個俊男美女參加選秀,但最重要的是比拼愛心、助人為樂、誠實、公德心。節(jié)目會偷偷拍下選手們在化妝間里被茶水潑到時、被弄臟鞋時、落選時的表情,其中有一人在比賽時趁人不注意悄悄偷看別人的成績,被認為缺乏公平而被刷下?;蛘咧谱鞣阶屢粋€侍者端著咖啡進屋,看哪個參賽者會先去開門。
雷鋒精神源于我們是社會一員
日本研究中國社會的學者川上潤一5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雷鋒有穿著時髦的照片,并不能說明“真實的雷鋒實際上一點都不艱苦奮斗”。雷鋒是一個真實的人,也有喜歡美的一面。人們有權追求好的生活,但不丟掉艱苦奮斗的精神,這其實是并行不悖的。川上說,中國社會現(xiàn)在出現(xiàn)一種思潮,那就是對很多東西不信任,這是中國人彼此信任感喪失的體現(xiàn)。中國要想建設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提倡雷鋒精神是必須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互助精神的確需要培養(yǎng)。
葉匡政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英雄和偶像總是加以提防,這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去魅”。目前中國進入偶像多元化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但實際上每人內心都有天然的善念,能夠像雷鋒那樣做好事。在公益慈善理念普及的今天,這種力量會很大。
西蒙教授說,實際上,像雷鋒這類偶像的力量僅是提醒我們,我們是這個社會的一員。這一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哪怕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