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紅芳 葉 偉
(1.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500;2.a.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廣東廣州510502,b.國防科技大學,湖南長沙410072)
疲勞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它主要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靶睦砥凇币辉~最初用于描述服務行業(yè)工作者由于情緒和精神壓力而形成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此類心理疲勞主要是因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復的心理刺激及惡劣的情緒逐漸形成的。隨著競技體育的不斷發(fā)展,運動性心理疲勞已經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學者和教練員的重視。運動性心理疲勞是 “一種運動因素性的包括中樞疲勞 (中樞信息加工能力下降)、負性情緒變化、訓練動機水平下降、軀體行為癥狀等內部、外部現(xiàn)象的腦功能下降或紊亂的狀態(tài)”[1]。由于心理疲勞內在機制和外在表現(xiàn)的復雜性,使人們對其依然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對其產生的原因也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在運動訓練中,人們往往更多地注重運動員因生理機制的改變引起的生理疲勞,而忽視了因心理緊張和精神負擔而造成心理疲勞[2]。
攀巖運動屬表現(xiàn)難美性項目,運動員在訓練中本身不僅具有局部肌群、關節(jié)運動大量和腦力、心理的大量消耗等特點,而且在賽場上競爭十分激烈,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容易產生運動性心理疲勞,如不及時改善,將對攀巖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產生巨大的阻力。心理疲勞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因素,既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既有內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在調查的基礎上,從攀巖運動特點、訓練環(huán)境、訓練效果以及品格、情緒等方面對攀巖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特征進行探討與分析。
以廣州體育學院攀巖隊現(xiàn)役25名大學生隊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專業(yè)組隊員12名,業(yè)余組隊員 13名;男隊員17名,女隊員 8名;年齡23.24±2.63歲,最小19歲,最大28歲;從事攀巖訓練1~9年不等。
2.2.1 訪談法
訪談廣州體育學院和軍事體育進修學院攀巖隊教練員及運動員,并實際在廣州體育學院攀巖隊進行攀巖訓練一年,深入了解攀巖運動員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狀況。
2.2.2 問卷調查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兩次疲勞問卷調查,時間跨度為6周。每次均發(fā)放問卷25份,均回收25份,回收率為100%。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2.4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選取Raedeke和Smith編制的 《運動員心理疲勞問卷》[3]對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狀況進行調查。
本研究依據 《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第2版)》計分方法并借鑒前人研究成果,計算運動員心理疲勞得分:心理疲勞Z加權總分=Z成就感降低×0.47+Z情緒/體力耗竭×0.21+Z運動負評價×0.32,心理疲勞Z加權總分<-0.55為無心理疲勞,在-0.55~0.50之間為輕度心理疲勞,>0.50為嚴重心理疲勞[4]。通過對訓練期間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得分經加權Z分換算后統(tǒng)計表明,所有人得分在-0.55~0.50之間,兩次調查均無嚴重心理心理疲勞和無心理疲勞的運動員。
表1 男、女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程度比較統(tǒng)計
采用T檢驗對男、女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各維度得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明 (見表1),兩次調查測量,男、女隊員 “成就感”無顯著性差異 (P>0.05),“情緒/體力”無顯著性差異 (P>0.05),“運動負評價”無顯著性差異 (P>0.05)。說明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與性別之間的關系不顯著。
表2 不同組別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程度比較統(tǒng)計
采用T檢驗對專業(yè)組和業(yè)余組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各緯度得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明 (見表 2),兩次調查測量,專業(yè)組和業(yè)余組隊員 “成就感”無顯著性差異 (P>0.05),“情緒/體力”無顯著性差異 (P>0.05),“運動負評價”無顯著性差異 (P>0.05)。說明攀巖運動員心理疲勞與不同專業(yè)組別之間的關系不顯著。
4.1.1 訓練中不確定因素多
攀巖屬于非周期性運動項目,運動員在訓練和激烈的比賽中,一方面受攀巖路線、運動員的技能等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因巖壁、巖點、路線的不同,攀巖的難易程度也不同。此外,在攀登的不同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情緒、瞬時的判斷變化、技巧的不穩(wěn)定因素等,因此,這需要承受高強度的運動負荷,運動員的情緒狀態(tài)自始至終比較緊張,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消耗了人體大量的生理能量和神經能量,隨著能量的耗竭,極易出現(xiàn)運動性心理疲勞。
4.1.2 訓練環(huán)境艱苦
攀巖主要在室外訓練,運動員不僅長期處于風吹日曬的環(huán)境中,而且在訓練和比賽時隨時會受到外來人員等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這些會使運動員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緊張、心煩意亂,躁動、猶豫不決等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而喪失訓練熱情,引起運動性心理疲勞。無論是男隊員或是女隊員,專業(yè)組或業(yè)余組隊員,同處于一個訓練環(huán)境,一種訓練模式,身心感受都較為相同,這可能是他們之間運動性心理疲勞無差異性的主要原因。
4.1.3 訓練效果不佳
攀巖訓練成績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訓練年限的延長,從訓練效果的角度來看,訓練成績有時候停滯不前或起伏不定。當訓練效果不明顯或成績出現(xiàn)負增長時,運動員如果對訓練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心理準備,會產生懷疑,缺乏信心,喪失訓練動機,從而容易引起運動性心理疲勞。
4.2.1 心理耐受能力
美國學者格魯波指出:“對初、中級運動員來說,80%是生物力學因素,20%是心理因素,高級運動員則相反,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學因素?!庇纱丝梢娦睦硪蛩卦谟柧毢捅荣愔姓加邢喈數淖饔?而攀巖由于其項目的特殊性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從最初訓練時克服攀巖訓練的恐懼心理,到訓練過程的枯燥乏味,再到比賽時克服心理緊張等,都要求運動員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心理耐受能力主要與運動員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活動的工作量有關。如果教練員采用的訓練方法、手段不科學,或者是訓練內容的安排超出了運動員可以承受的心理負荷,就容易導致運動員的心理負荷過高或過低,易引起運動性心理疲勞。
4.2.2 個性品質與情緒
攀巖屬于極限運動,特別是在戶外的自然巖壁攀巖過程中,自我威迫感會時常伴隨始終,而對這種威迫感的認識會對攀巖運動員的技術和協(xié)調性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攀巖運動選材中,對注意品質要求很高,若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及分配、轉移能力差,情緒波動比較大,甚至產生對訓練和比賽的抵觸情緒,在比賽中常常受外界不穩(wěn)定因素的干擾,就會對攀爬線路的選擇及攀爬動作的完成造成影響,無壓迫性失誤增多,引發(fā)懊惱、沮喪等情緒,長此以往,則容易引起心理疲勞。
4.2.3 自我效能
攀巖運動員需要有很強的主觀判斷能力和自信心,這也是所謂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指個體能否成功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實現(xiàn)某種特定行為的能力的判斷,若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低,在訓練和比賽中會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xiàn)失常,也會導致運動性心理疲勞。
很多情況下攀巖運動員的心理疲勞是由于不斷重復的長期訓練所造成的單調感和枯燥感所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教練員可以不斷改變訓練方式,如準備活動的安排、訓練內容的調整、技術訓練形式的轉變、訓練氣氛的調節(jié)等,以緩解訓練的單調和枯燥,并幫助運動員客觀現(xiàn)實地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并幫助其確立合理的長、短期訓練目標,從而有效地抑制運動員心理疲勞的產生源頭。
據有關研究指出,訓練前后聆聽放松音樂可以緩解運動性心理疲勞,且療效具有累積效益[5]。放松音樂節(jié)奏較慢,能使機體處于較低的喚醒水平,有利于促進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康復。
運動員在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的時候,首先應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可以適當地減少運動量,注意自我心理狀態(tài)的調適,進行積極的暗示,盡快從情緒的低谷中走出來。而教練員采取措施緩解不良情緒對訓練造成的影響對于消除運動員心理疲勞也十分關鍵,不但有助于提高運動員思想認識水平,還可以消除因期望不能實現(xiàn)而導致的心理疲勞,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通過實現(xiàn)目標獲得滿足,從而激勵運動員去進一步努力。
由于攀巖項目特點,攀巖運動員面對的是不僅僅生理極限的挑戰(zhàn),更是對自身主觀判斷能力和自信的嚴酷考驗,因此在訓練中,教練員應結合攀巖運動員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平時的訓練比賽中加強培養(yǎng)攀巖運動員的自信心和排除外界干擾因素的能力。教練員可正確利用運動員首攀或完攀時的高峰體驗心態(tài),積極引導和鼓勵,提高運動員的自我效能感。
[1]張力為主譯.運動心理學-概念與應用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金湖,吳家舵.關于運動性心理疲勞的研究概況[J].體育科技,2006,26(3):59~61
[3]張力為,毛志雄主編.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 (第2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4]張連成.技能類項目運動員心理疲勞的評價 [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28
[5]李靖.音樂對運動訓練及運動性疲勞影響的研究述評 [J].體育學刊,2006,13(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