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林 新 潮 龔志偉
福建省廈門市仙岳醫(yī)院,福建廈門 361012
氨磺必利系苯胺替代物類抗精神病藥物,能與大腦邊緣系統(tǒng)的D2、D3受體選擇性結合而治療精神障礙,但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如何,目前報道很少,同時目前也缺乏氨磺必利聯(lián)合用藥長期對照治療的經驗。為此,分析2011年7—12月來該院進行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2例的臨床資料,探討使用氨磺必利聯(lián)合氯氮平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現報道如下。
選取廈門市仙岳醫(yī)院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排除腦器質性及軀體疾病,無酒精或藥物依賴;病程>5年,入組前己經過至少兩類不同化學結構,3種以上抗精神病藥物足量足療程治療無效;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60分;年齡18~60歲;男女不限。受試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共計52例。將入組病例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合用藥組(氨磺必利聯(lián)合氯氮平)與單用藥組(氯氮平),兩組各26例。合用藥組男12例,女14例;PANSS評分60~120分,平均(87.67±3.88)分;年齡 31~52 歲,平均(40.15±3.56)歲;病程5~23 年,平均(8.25±4.83)年;平均住院次數為(5.2±3.1)次;診斷分型:偏執(zhí)型14例,未分化型12例。單用藥組男13例,女13例;PANSS 評分 60~120 分,平均(88.12±4.13)分;年齡 29~53 歲,平均(41.39±4.06)歲;病程 5~24 年,平均(8.19±5.36)年;診斷分型:偏執(zhí)型15例,未分化型11例。
入組后用安慰劑清洗3 d。合用藥組氨磺必利起始量100mg/d,在1周內根據療效和不良反應調整藥物劑量至400~800 mg/d;氯氮平起始量25mg/d,漸增至100~250mg/d。單用藥組僅用氯氮平,起始量50mg/d,1周內漸增至200~500mg/d。一般不合用其它精神藥物,但在治療初始階段可合并小劑量苯二氮卓類改善睡眠,觀察時間為12周。使用PANSS與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量表(TESS)在治療前、治療第4、8、12周評定療效和不良反應,并進行血常規(guī)、生化全套、心電圖、腦電地形圖、體重的監(jiān)測,發(fā)現異常者則進行隨訪。
運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包作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兩組治療結束時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和陰性癥狀評分都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或P<0.01)。兩組比較,合用藥組在治療第8周和12周時低于單用藥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PANSS量表治療前后評分結果的比較(±s)
表1 兩組PANSS量表治療前后評分結果的比較(±s)
時間單用藥組(n=26)合用藥組(n=26)總分 陽性因子 陰性因子 總分治療前4周8周12周t值P值87.7±3.88 83.5±2.39 75.2±3.41 68.6±2.98 3.66<0.05 43.5±3.14 40.3±1.98 35.5±2.51 30.7±1.99 5.64<0.01 22.5±2.65 20.2±3.77 17.2±2.81 13.5±1.75 3.99<0.05陽性因子 陰性因子t值 P值88.1±4.13 84.2±1.71 79.9±1.63 76.5±3.04 4.02<0.05 44.5±3.52 42.1±2.32 37.2±1.61 35.4±2.39 4.56<0.05 23.4±2.55 21.0±2.87 18.2±1.98 15.3±2.41 3.81<0.05 0.66 0.47 2.71 2.93>0.05>0.05<0.05<0.05
兩組未發(fā)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無脫落病例。合用藥組出現的不良反應為肌強直2例,心動過速、便秘、體質量增加、肝功能異常各1例;單用藥組:唾液增多、頭暈、肌強直、便秘、肝功能異常各1例,視物模糊、心動過速、體質量增加各2例。不良反應程度都較輕微,經對癥處理后改善。兩組血常規(guī)、心電圖、血糖檢查無明顯異常。總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合用組為23.1%(6/26),單用藥組為42.3%(11/26),但兩組TE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9,P>0.05)。
該研究以氨磺必利合并小劑量氯氮平,與單用氯氮平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進行分組對照研究,從PANSS量表評分前后變化顯示都有肯定的療效,治療效果尚令人滿意。從治療后PANSS總評分及各分量表各周評分下降幅度看,合用組治療后第8、12周PANSS總分與單用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合用組的療效相對較好。有學者指出判定患者對某種藥物缺乏反應治療時間不宜少于12周[1],該研究結果支持這一結論。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未完合闡明,臨床常發(fā)現部分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不盡人意,特別是病程長、癥狀頑固、自知力喪失的患者。因此,當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問題仍是困擾精神科醫(yī)生和精神藥理學家的一個重大課題。所以,研究探討新型抗精神病藥氨磺必利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對醫(yī)療工作有一定實際意義。氨磺必利在高劑量時通過阻滯中腦邊緣系統(tǒng)突觸后多巴胺受體而治療陽性癥狀,低劑量時通過抑制突觸前多巴胺受體可改善陰性癥狀。這樣的雙重作用機制,理論上使精神分裂癥患者由急性期、鞏固期到維持期的過渡以及抗精神病藥物對陽性癥狀、陰性癥狀的全面控制可只需調整藥物劑量就可達到疾病全病程的有效治療。該研究提示氨磺必利聯(lián)合氯氮平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療效肯定,在機制上,與氯氮平聯(lián)用后可能增強對多巴胺2型(D2)受體的阻滯,而起到增效的作用,在改善陰性癥狀的同時也進一步改善陽性癥狀。另外,氨磺必利具有優(yōu)先選擇性作用于中腦邊緣系統(tǒng)的特點,故使其引起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有所降低。聯(lián)合氯氮平后因兩藥劑量均較小,也部分程度上克服了氯氮平帶來的不良反應如嗜睡、肥胖以及粒細胞減少等,相對安全,且患者依從性好。
[1]劉鐵榜,臧德馨.精神分裂癥生物學研究進展[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