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霞
廣西桂平市人民醫(yī)院門診部,廣西 桂平 537200
高熱驚厥 (FC)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小兒驚厥性疾病,多發(fā)于1個月~5歲嬰幼兒,是由急性感染所致體溫超過38℃后,患兒突然出現驚厥的一種臨床癥狀,發(fā)病時主要表現為面部或四肢肌肉抽搐、眼睛上翻或斜視等癥狀,多數患兒治療后無后遺癥,但復發(fā)率較高,小兒高熱驚厥的多次反復復發(fā)可直接損傷其腦細胞,嚴重者可誘發(fā)神經功能障礙[1]。因此,及時有效的控制驚厥,防止復發(fā)是改善患兒預后、促進康復的關鍵。我科近年來對收治的小兒高熱患兒給予了積極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及時控制驚厥的同時,降低了其復發(fā)率,本文回顧性分析了96例高熱驚厥患兒的臨床資料,并對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高熱驚厥患兒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旨在進一步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高熱驚厥患兒康復的影響及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本次觀察對象共96例,均來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高熱驚厥患兒,全部患兒驚厥發(fā)作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或四肢肌肉抽搐、眼睛上翻或斜視等癥狀,原發(fā)病主要為:腹瀉、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細菌性痢疾等。發(fā)熱后24h內發(fā)生驚厥71例,首次發(fā)生驚厥79例,復發(fā)病例17例,發(fā)生驚厥時體溫在38℃ ~38.9℃者22例,體溫在39℃以上者74例,根據護理方案不同將96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的對照組,兩組患兒家長均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簽署治療及護理知情同意書,觀察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齡6個月~6.5歲,平均 (3.15±1.42)歲;對照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齡6個月~67歲,平均 (3.26±1.51)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在驚厥發(fā)作時均給予止驚、吸氧、退熱、控制感染等對癥治療,對于驚厥時間較長的患兒給予適量甘露醇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以防止發(fā)生腦水腫,對于體溫較高的驚厥患兒給予適量苯巴比妥維持治療,對照組48例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如應急處理、保持呼吸道暢通、病情及體溫觀察、藥物的使用指導等,觀察組48例患兒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發(fā)生驚厥時,臨床表現較為嚴重,多數家長看到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從而不能使家長更好的配合治療。因此,給予高熱驚厥患兒家長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在進行心理護理時,首先要了解患兒家長的焦慮、恐懼狀況,告知患兒發(fā)作時的臨床表現、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并給予耐心疏導與安慰,最大限度的消除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療。
1.2.2 環(huán)境護理 患兒住院期間,要保持住院環(huán)境的舒適度,患兒病房空氣要保持流通,光線要柔和,盡量減少在病房中談話,所有操作動作要輕柔、敏捷,以減少對患兒的刺激,同時加強安全管理,預防患兒墜床或碰傷。
1.2.3 密切觀察病情 患兒入院后密切觀察其病情發(fā)展情況,對患兒體溫、呼吸、心率、血壓、意識狀態(tài)、瞳孔等情況給予密切觀察,并進行詳細記錄,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及時、準確的病情信息。此外,病房內要備用常用的止痙和退熱類藥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安痛定、安乃近等,當患兒發(fā)作時,首先要告知患兒家長,護理人員應在第一時間采取急救措施,如松解患兒衣領;幫助患兒取側臥位或仰臥位;讓患兒頭偏向一側,并清除其口腔分泌物;迅速將患兒口鼻暴露,以保持呼吸暢通;在患兒上下齒之間放置纏有布條的牙墊;及時給予指壓人中穴或合谷穴,壓制時間以2min~3min為宜,壓制時力度不要太大,以免損傷患兒皮膚。
1.2.4 高熱護理 當患兒出現手腳發(fā)涼、面色潮紅、寒戰(zhàn)等癥狀時,護理人員應考慮到患兒是否發(fā)生高熱,并及時給予測量體溫,若體溫較高,及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以避免再次誘發(fā)高熱驚厥。
1.2.5 飲食護理 對于較小患兒,若為母乳喂養(yǎng),仍提倡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對于較大患兒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類的食物為主,以補充患兒機體需求,同時要保證患兒足夠的睡眠時間,對有活動能力的患兒,提倡做適當的體育鍛煉,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1.2.6 健康教育 根據患兒家長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年齡、職業(yè)等個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內容以高熱驚厥的常規(guī)醫(yī)學知識、預防措施、急救處理等為主,護理人員可通過耐心講解、提供健康知識手冊或書籍等方法進行宣教,并告知了解患兒疾病相關知識對降低復發(fā)和改善預后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患兒家長的學習積極性,使之最大限度的了解患兒疾病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出院時,告知患兒家長復查時間、復查內容,對于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患兒,告知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若出院后出現異常立即與醫(yī)生聯系。出院后盡量減少患兒在公共場所逗留時間,以防止交叉感染。
①觀察兩組患兒高熱驚厥發(fā)生時終止時間;②30min內體溫開始下降情況;③患兒家長對患兒健康知識的了解或掌握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均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表進行調查,健康知識分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3個等級,健康知識知曉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兩組患兒均給予1年以上隨訪,觀察兩組患兒1年內復發(fā)情況。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高熱驚厥終止時間及1年內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觀察組30min內體溫開始下降比例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預后情況
觀察組患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0%,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情況 (n,%)
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率情況 (n,%)
小兒高熱驚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tǒng)危險性急癥,臨床主要表現為:在體溫突然升高時出現陣發(fā)性四肢或面部肌肉抽搐、眼睛上翻或斜視等癥狀,多數患兒伴有意識障礙及口吐白沫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呼吸短暫停止、口唇發(fā)紺、大小便失禁等癥狀,發(fā)作時間一般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間[2]。本病以嬰幼兒較為多見,考慮原因可能與小兒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有關,當患兒發(fā)生持續(xù)高熱時,大腦神經元會產生異常放電,從而引起骨骼肌群發(fā)生一過性的不隨意收縮,導致驚厥發(fā)生。有關學者認為:小兒高熱驚厥與患兒年齡、感染、高熱及遺傳因子有直接關系[3],年齡是發(fā)生驚厥的首要因素,感染及高熱是其重要條件。治療上,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臨床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及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是減少復發(fā)、改善預后的關鍵[4],若處理不當可直接引起患兒窒息、腦水腫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5]。我科近年來對收治的小兒高熱驚厥患兒,在給予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了積極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心理護理能有效改善患兒家長不良情緒,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療;環(huán)境護理可為患兒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從而減少了外界刺激;密切觀察病情可及時了解患兒病情情況,在患兒發(fā)作時能夠第一時間得到處理;高熱護理能夠及時發(fā)現患兒高熱狀況,從而避免高熱再次誘發(fā)驚厥;飲食護理能夠指導患兒正確飲食,以保證機體能量所需;健康教育能使患兒家長了解疾病相關知識、預防措施及急救處理方案,從而降低患兒復發(fā)率,改善預后。本文結果顯示: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兒高熱驚厥終止時間及1年內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觀察組30min內體溫開始下降比例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觀察組患兒家長健康知識知曉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0%,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觀察組患兒家長護理滿意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25%,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P<0.05),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改善高熱驚厥患兒的預后,降低復發(fā)率,同時得到了廣大患兒家長的一致認可,提高了護理滿意度。筆者認為:在對小兒驚厥患兒進行護理時,不僅要對患兒進行系統(tǒng)、有效的護理,同時也應考慮到患兒家長因素,患兒家長的思想情緒及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對患兒的康復及預后均有重要影響。
總之,綜合護理干預能盡早終止高熱驚厥的發(fā)作,在改善患兒預后的同時,提高了護理滿意度,是一種較佳的護理模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何莉,陳繼,日一2內啡膚在復雜性高熱驚厥中的作用及納洛酮的治療作用,中國婦幼保健,2004,19(1):66一670.
[2]廖根娣,林美鳳,林阿珠.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要點.中國醫(yī)藥導報[J].2009,6(31):84~85.
[3]張洪瑩,郭麗,趙秀芹,等。小兒高熱厥的急救護理及出院指導,中國實用醫(yī)藥,2(X)7,2(26):110一111.
[4]曹穎.73例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體會.中國醫(yī)藥導報[J].2010,7 (1):106~107.
[5]張麗華,循證護理在小兒高熱驚厥護理中的應用,護理研究,2005,19 (4B):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