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燕,王樹國,楊麗珍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由于頸椎椎間盤退化或突出以及頸椎骨質增生等原因,導致頸椎間隙變窄,從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等組織,并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1]。
1.1 一般資料 60例病例均經X線光片或CT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年齡45歲~72歲(52.34歲±8.66歲),其中男32例,女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主要臨床表現 兩組患者均以頸部困疼不適、上肢麻木為主癥,伴隨癥狀有輕度眩暈等,舌淡苔薄白,脈虛緩。
1.3 納入標準 ①反復出現“落枕”現象;②平時肩胛骨內上角和內側緣常有酸脹疼痛感;③出現雙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④頸椎X光片顯示與受害神經相對應的活動節(jié)段存在退行性征象;⑤物理檢查提示頸神經病變的定位在神經根,排除脊髓內、神經叢、神經干病變的可能性。符合④⑤和①②③項中的其中一項以上者,納入觀察病例。
1.4 排除標準 頸肩軟組織風濕及頸椎損傷;其他類型頸椎
??;其他臟器的器質性病變。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取穴:頸夾脊4~7,啞1~4,風池,天柱(雙),大椎,毫針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同時頸夾脊4~7用電針疏密波治療20 min,電流大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刺絡拔罐術: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頸背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在大椎穴及周圍阿是穴上快速散刺,進針0.1寸~0.2寸,加拔火罐10 min,吸拔血約0.5 m L~3 m L,每周2次。
1.5.2 對照組 毫針平補平瀉與A組相同穴位,留針30 min。
1.6 療效評價
1.6.1 評價標準 臨床痊愈:療效指數>90%;顯效:療效指數>70%,≤90%;有效:療效指數>30%,≤70%;無效: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6.2 評價方法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逐項測定疼痛積分,每項10分,總分40分。測定項目為:頸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椎間孔擠壓試驗,共4項。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平均視覺模擬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平均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平均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對照組 307.41±1.53 2.05±1.261) 5.36±1.65治療組 30 7.32±1.52 1.15±0.401)2) 6.17±1.032)
2.2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
本病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素問·痹論》)。頸椎病因為風、寒、濕、熱等病邪入侵肌膚,久則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或勞累過度,經絡損傷而發(fā)病,與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有關,目前,中西醫(yī)均無徹底治愈的辦法,我科通過臨床觀察,大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氣血虧虛夾雜風寒濕型,為本虛標實證。根據中醫(yī)針灸學理論,應標本同治,故選用膀胱經、督脈以及特定穴位,采用電針配合刺絡拔罐術治療頸椎病。該法具有以下優(yōu)勢:疏通經脈的功能顯著,針灸加電針可以有效地疏通經脈,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刺絡拔罐術可以有效地去除肌膚風寒濕熱的邪氣并調動機體的生理機能,去除病邪,恢復正氣。根據相關臨床報道,該技術對血液循環(huán)有良好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刺絡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作用,改善微循環(huán)和血管功能,有利于排出血中的有害物質,阻止炎癥反應和促進炎癥的恢復且有很好的鎮(zhèn)痛作用,同時能夠提高免疫功能,激發(fā)機體防御能力,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拔罐有較強的吸拔之力,作用于經絡穴位上,可開泄腠理,并使局部充血,刺絡與拔罐同時使用可使體內的病理產物滲出,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調整臟腑功能。3所選穴位,以局部為主,頸夾脊4~7與啞1~啞4,大椎為諸陽之會,頸項部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這些穴位既能祛風止疼疏通經絡又有扶助正氣的功能。
通過本四步療法(毫針、電針、刺絡、拔罐)在臨床中運用,療效顯著,可有效地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1]黃偉.刺絡放血療法源流與發(fā)展[J].中國發(fā)間療法,2008,1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