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古漢語“等”的詞性演變

        2012-02-15 16:28:03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3期
        關鍵詞:助詞本義代詞

        張 瑜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古漢語“等”的詞性演變

        張 瑜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最常見的用法是表示列舉,是一個助詞,它是古漢語中的動詞“等”經(jīng)過引申發(fā)展并進一步虛化而來?!暗取钡谋玖x是“比照標準樣子做出同樣的東西”,在此基礎上引申發(fā)展出副詞和名詞的用法。助詞“等”是由名詞“等”虛化而來的,其虛化的句法條件是用在代詞、名詞后表示“一類人、一類事物”或用于列舉,僅表其多,由于高頻出現(xiàn),“等”的名詞詞匯義逐漸磨損,語義力量逐漸減弱,變成只表“列舉”的列舉助詞。

        “等”;本義;詞性演變

        “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最常見的用法是附于單個或多個詞、短語甚至小句后面表示列舉。從語義上看,有列舉未盡,也有列舉已盡,列舉數(shù)目可以同現(xiàn)也可不出現(xiàn),有時完全列舉后也可用“等”來煞尾,這表明“等”的粘著性很強,句法位置也比較固定,具有很明顯的助詞性質。但是古漢語中的“等”有動詞、名詞、副詞和助詞等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的助詞“等”顯然是由古漢語中的實詞“等”虛化而來并繼承古漢語助詞“等”的用法,進一步發(fā)展出“等等”這一形式。本文就是要從歷時的角度探討“等”是怎樣從動詞發(fā)展出名詞、副詞,尤其是助詞這一用法,也即“等”的詞性演變過程。

        一、“等”的產(chǎn)生和本義

        “等”的字形不見于甲骨文和金文,《睡虎地秦簡》以及出土的其他簡帛、璽印文獻中出現(xiàn)了多例關于“等”的記載。“等”字從“竹”,簡牘和帛書在我國紙張發(fā)明和廣泛應用以前,尤其在殷商至漢魏時期,是很平常但卻發(fā)揮著極其重大作用的書寫材料,既然如此,“等”的本義就應當與“竹簡”有關。《說文·竹部》:“等,齊簡也,從竹從寺,官曹之等平也。”段玉裁注曰:“齊簡者,疊簡冊齊之,如今人整齊書籍也,引申為凡齊之稱。”崔灝箋王筠《說文句讀》云:“‘等’之古義蓋法曹之簡書,‘等’者平也。”從以上解釋可知“等”與竹簡的使用有直接的關系。

        李圃主編的《古文字詁林》中收集了各家對“等”字本義的闡述[1]。林義光認為“等”字是“從竹寺聲”的形聲字,其本義是“篇簡整齊”,故從竹。孫長敘認為《說文》所說的“齊簡也”的“齊”當是《說文·刀部》的“劑”,亦即《爾雅·釋言》“劑,剪,齊也之齊”。他還充分利用王厚之等對《爾雅》的引用和注釋以及大量的方言材料理清了“齊、劑、前、剪”之間的關系,認為“齊”與“劑”都表示“剪”這一意義?!墩f文》所說的“齊簡”就是“剪簡”,即“用剪刀來剪簡”,其目的是“使簡等長”。要做到這樣就必須用已經(jīng)制定的“標準簡”作“樴子”,把它疊放在新制簡上,比而同之,剪掉它多余的長度,從而達到簡簡同長,這種工作稱之為“齊簡”。由此我們知道“等”的基本工作,即“等”的本義就是“比照標準樣子做出同樣的東西”,是一個動詞,所指的動作行為比較具體,在此基礎上引申出“衡量”之義,后來“等”的意義逐漸抽象化,或用于給事物排列次序,意為“分等”、“區(qū)別”;或用于兩件事情有相同的性質,意為“等同”。“等”用為動詞在先秦和秦漢時期比較常見,例如:

        (1)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之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周禮·秋官·司寇)

        (2)城旦之垣及其它事而勞與垣等者,旦半夕參。(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倉律)

        (3)介夫者,一甲士之守衛(wèi)者耳,死而司城哭之哀,則甲士眾矣。死而哭之,能遍乎?甲士而哭之哀,等而上之,守衛(wèi)者將何似乎?(禮記·檀弓)

        (4)禮義立,則貴賤等矣。(禮記·樂記)

        (5)有司曰:“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國語·魯語上)

        (6)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保献印す珜O丑上)

        (7)故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荀子·君子)

        周秦時期,“等”的動詞義均與它的本義“比照標準樣子做出同樣的東西”有聯(lián)系,既然是“齊簡”,那么不跟“標準簡”一樣長的竹簡就與之有了區(qū)別,因此就有“分等、區(qū)別”之義。例(5)中“宗廟之昭穆”就是用來“給長幼排序”和“區(qū)分親疏關系的”;例(7)中的“等”,字詞典的解釋都是“衡量”之義,但是從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是把“夫子”作為一個典范,拿“百世之王”與之相比,這跟“等”的本義屬于同一語義范疇;其他例子中的“等”表示“分等”、“區(qū)別”之義。表示“等同”義的例子,如:

        (8)妾之事女君,與婦之事舅姑等。(儀禮·喪服)

        (9)為板箱,長與轅等。(墨子·雜守)

        (10)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疑、逐與拘同,吟、歌與嘆等。(論衡·感虛篇)

        需要指出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等”的“等候、等待”義從唐代起才逐漸產(chǎn)生,《字匯·竹部》“等,候待也”在此之前,“等候、等待”義是由“待”來承擔的。“等”由“等待”義進一步虛化出連詞、介詞的用法[2],但是助詞“等”與“等候、等待”義并無直接關系。

        二、動詞“等”向副詞“等”的發(fā)展

        動詞“等”常常與詞義相若的其他動詞連用,構成“等比”、“等列”、“等同”等復音動詞,表示處于“同等地位”或“按照同等的事物看待”[3],兩個動詞之間是并列關系。有時候“等”后連用的動詞或形容詞成為語義表達的焦點,而“等”只是表示其性質或程度方面“相等”時,便發(fā)展為副詞,修飾形容詞或動詞。此外,“等”跟形容詞“閑”經(jīng)常連用作“等閑”,作狀語表示“意態(tài)疏懶地”或表示“無緣無故地”,“等”也是副詞,修飾形容詞“閑”?!暗取弊鞲痹~的用法如:

        (1)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周禮·春官·巾車)

        (2)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3)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荀子·富國)

        (4)光武之時,氣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氣已驗,論者猶疑。(論衡·宣漢篇)

        (5)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三國志·費詩傳)

        (6)則屯部有常,不遷其業(yè),內護老弱,外通宦途,朋曹素定,同憂等樂。(宋書·何承天傳)

        (7)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

        例(2)中的“等”作“死”的修飾語,表示上文所說的“亡”和“舉大計”造成的結果是等同的,“同樣都是死”。例(4)中的“等至”,意為“一起到來”,“等”作副詞,修飾動詞“至”。例(5)、(6)中的“等”與“同”均作副詞,分別修飾形容詞“休、戚”“和“憂、樂”。例(7)中的“等閑”便是“無緣無故地”之意。

        三、動詞“等”向名詞“等”的引申發(fā)展

        動詞“等”的基本內容是“齊簡”,“簡牘的長短形制從周秦到隋唐并無固定不變的尺寸常規(guī),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表示內容意義重大者用長簡,表示內容意義較輕者用短簡,表示意義一般者用中等長度簡,中等長度簡為常規(guī)簡”[4]。如漢代的竹簡就因為記錄內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制,《論衡·謝短篇》言“二尺四寸,圣人文語”,這就告訴我們在漢代記錄經(jīng)典的簡冊的長度是漢尺二尺四寸,又《論衡·正說篇》云:“《論語》所獨一尺之意,以其遺非經(jīng)傳文,紀識恐忘,故但以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5]《后漢書·光武紀》章懷太子注所引《漢制度》述說漢代皇帝冊封諸侯王的冊書時說:“編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篆書”,平常的詔書則是一尺。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會有多個長度不同的“標準簡”,經(jīng)過“齊簡”這項工作之后,各類竹簡排在一起,就好像臺階那樣有了“等級”,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對“齊簡”的解釋是:“齊簡者,疊簡冊齊之。如今人整齊書籍也。引申為凡齊之稱。凡物齊之,則高下歷歷可見,故曰等級。”這樣動詞“等”就引申出“等級”這一義項來,且經(jīng)常與“級”同義連用,構成“等級”這一復合名詞。處于同一等級的人或物可以劃為同一類,因此“等”可引申出“類”這一義項;有時候“等”用來特指臺階的“級”。例如:

        (1)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周易·系詞傳)

        (2)四曰以樂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周禮·地官·大司徒)

        (3)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

        (左傳·桓公二年)

        (4)自是晉聘于魯,加于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貨。衛(wèi)侯聞其臧文仲之為也,使納賂焉。(國語·魯語上)

        (5)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賈誼·新書)

        (6)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莊子·天下篇)

        (7)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理論篇)

        (8)賊弓弩始發(fā),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保ㄈ龂尽さ漤f傳)

        (9)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堯時已有井矣。(論衡·感虛篇)

        (10)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墨子·非儒)

        以上例子中“等”均表示“等級”或“類別”之意,可直接作動詞的賓語,如“有等”;也可以作名詞的定語,如“等衰”;數(shù)詞也可直接修飾“等”,如“六等”。例(10)中的“等人”指合格的應募人員,《資治通鑒·漢獻帝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等人者,立等以募人,及等者,謂之等人。”這一例中的名詞“等”作“人”的修飾語,詞義與動詞“等”聯(lián)系較為密切,動詞是“比照標準樣子做出同樣的東西”,而具有標準樣子的人或物則為名詞?!暗取睂V概_階的“級”的例子如:

        (11)及階,三讓,主人升一等,賓升。主人阼階上當楣北面再拜,賓西階上當楣北面答再拜。(儀禮·鄉(xiāng)射禮)

        (12)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論語·鄉(xiāng)黨)

        四、名詞“等”向助詞“等”的虛化

        名詞“等”由動詞“等”引申而來,意為“等級”或“臺階的級”,其句法功能是作動詞的賓語,也可以受數(shù)詞和代詞的直接修飾,最常見的是用在人稱代詞或名詞之后,表示“同一等級的人、同一類人”,如“汝等”、“我等”、“君等”、“某等”等,“等”這一用法跟“輩”、“曹”、“儕”用法相若,先秦時期就有這一用法且使用頻率很高。后來用這種表示“多”的用法由人及物,在表示某一類事物的列舉時,就在這些名詞后面用上“等”,形成“X+等”這一格式,“X”可以是單項式也可以是多項式,其句法功能是作句子的主語或偏正結構的修飾語[6]?!暗取痹谶@種句法環(huán)境中由于高頻重復出現(xiàn),其名詞的意義被磨蝕[7],語義力量和信息量減弱,由原來表示“一類人”或“一類事物”的名詞意義,變成只表示“列舉”這一語法意義,在句法上變得不能獨立使用,粘著性在不斷加強,逐漸地由名詞轉變?yōu)橹~,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有時候列舉項已經(jīng)全部出現(xiàn),還要用“等”來煞尾。名詞、代詞后用“等”表示列舉未盡或僅指其多,上下文沒有確切的列舉數(shù)與之共現(xiàn)的例子如:

        (1)衛(wèi)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愿君以此從衛(wèi)均等游。(戰(zhàn)國策·齊策)

        (2)王曰:“誠有之?!苯以唬骸叭粍t白公債,得五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保☉?zhàn)國策·楚策)

        (3)吳王濞等為逆,起兵相脅,詿誤吏民,吏民不得已。(漢書·景帝紀)

        (4)不見日月星,何惜痛乎?自遺不完,命與土邊,窮哉此人,亦有此等,草木禽獸亦然。(太平經(jīng))

        (5)眾等宜各克己丹誠澄心慊到,奉為至尊。(唐·廣弘明集)

        (6)實得嫁女具,銅爐四人舉乃勝,細葛斗帳等物,不可稱數(shù)。(宋書·庾炳之傳)

        (7)謹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軀,并獻火齊珠、古貝雜香藥等。(梁書·海南諸國傳)

        (8)如去城郭近,務須多種瓜、菜、茄子等,且得供家,有馀出賣。(齊民要術·雜說)

        以上諸例中的“衛(wèi)均等”、“臣等”、“濞等”、“此等”、“眾等”都是表示與“等”前的名詞或代詞“同一類的人”,類似于復數(shù)名詞的用法,邢福義在《漢語語法學》中將“等”的詞性定為“準復數(shù)助詞”[8],因其用法與復數(shù)詞綴“們”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像“們”那樣具有明顯的詞尾性。但是古代漢語中,復數(shù)并沒有明確的形式標記,如人稱代詞“我”、“爾”、“汝”,既可表單數(shù),也可表復數(shù)。因此不能將其視為表復數(shù)的“詞綴”。朱軍將代詞后的“等”稱之為“復代詞”(指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例(7)、例(8)中的“等”用于表事物的列舉,且列舉項是由若干名詞構成的多項式,表現(xiàn)了“等”表示列舉義逐漸由人及物的變化?!癤+等”可以作主語、定語、賓語在例中均有所體現(xiàn)?!暗取迸c列舉數(shù)目共現(xiàn)的例子如:

        (9)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公輔)

        (10)越王彭祖與列侯讓等四十三人議。(史記·淮南王長附傳)

        (11)右將軍王商等五十人以為宜徙,於是衡、譚奏議,天子從之。(漢書·郊祀志)

        (12)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shù)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shù)热?,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三國志·二公孫陶四張傳)

        上述各例中,列舉項后面出現(xiàn)了具體的數(shù)目詞,“等”表示列舉的意味更強一些。在例(7)中,“等”前面有三個列舉項“卜數(shù)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后面有“三人”這個列舉確數(shù),這說明這個列舉是完全列舉,“等”在這個句子中無疑是一個僅表示“列舉義”的助詞。朱軍認為“等”表列舉有三個不同的等級,而用于煞尾的“等”屬于虛化的最高一級[9]。語法學界對“等”的詞性的認定一直有爭議[10],有人認為“等”表列舉的代詞[9],《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都認為是助詞,張誼生將這類表示列舉的助詞劃為“列舉助詞”,如“等”、“等等”、“云”、“云云”、“之類”、“之流”,并從搭配對象、句法功能、語義內涵、語用特征這幾個方面對四組十二個列舉助詞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11]。他還將“等、等等”視為列舉助詞的典型代表[6]。筆者傾向于認為“等”是列舉助詞,因為“X等”中“等”的位置比較固定,只能附在列舉對象后面,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重復使用,其意義只是單純表“列舉”,雖然“X等”在語義上可理解為“X這些人或這些事物”,但是助詞“等”的名詞詞匯語義還有很明顯的殘留,將“等”看做“代詞”似為不妥。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出“等”的發(fā)展線索:“等”的本義是“比照標準樣子做出同樣的東西”,是一個動詞,動詞義由具體到抽象,引申出“等同”、“衡量”之義。動詞“等”常常和其他動詞連用,由于語義中心的偏移,“等”和與之連用的動詞由原來的并列關系轉為修飾關系,發(fā)展出副詞的用法。“凡物齊之,則高下歷歷可見,故曰等級”,動詞“等”就引申出“等級”這一義項來,且經(jīng)常與“級”同義連用,構成“等級”這一復合名詞,可以受代詞和數(shù)詞的直接修飾。名詞“等”由于經(jīng)常用于人稱代詞或名詞后面表示“同一類人”或“處于同一等級的人”,且使用頻率極高,后來這一用法由人及物,表示人或事物的列舉時就常常在后面接上“等”,表示復數(shù)或列舉,“等”就從名詞發(fā)展出助詞這一用法,根據(jù)“等”的語法作用我們同意張誼生的觀點,將其稱為“列舉助詞”?!暗取庇蓜釉~引申發(fā)展出名詞用法,又由名詞語法化出助詞的用法,語法化的句法條件是用在代詞和名詞后表示“一類人、一類事物”或僅表其多,由于高頻出現(xiàn),其名詞的詞匯意義逐漸磨損,語義力量逐漸減弱,變成只表示“列舉”的列舉助詞,其演變軌跡符合語法化的“單向性”原則,在語法化的過程中,“等”的詞義越來越抽象化,主觀性也逐漸加強,獨立性慢慢喪失,在組合軸上的共現(xiàn)強制性逐漸加強[12],只能依附于其他詞才能發(fā)揮表意作用,是其語法化后的明顯特征。

        [致謝]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導師方有國先生的悉心指導和修改,謹致以誠摯的謝意,

        [1] 李圃,等.古文字詁林(第四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640.

        [2] 彭曉輝.“等”的語法化:糅合導致的重新分析的[J].語言研究,2010(4):82-85.

        [3] 何樂士,等.古代漢語虛詞通釋[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101.

        [4]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4:141, 8.

        [5] 甘肅省博物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武威漢簡[M].北京:中華書局,2005:20.

        [6] 張誼生.助詞與相關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6-7.

        [7]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4):17-24.

        [8] 邢福義.漢語語法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239-240.

        [9] 朱軍.列舉代詞“等”的語義等級,隱現(xiàn)規(guī)律及其主觀化特點——兼議列舉助詞“等:的虛化歷程[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4): 58-65.

        [10] 齊滬楊,等.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87.

        [11] 張誼生.現(xiàn)代漢語列舉助詞探微[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1(6):35-44.

        [12]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4(1):18-24.

        (責任編輯、校對:郭萬青)

        Evolution of Deng in Ancient Chinese

        ZHANG 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Enumer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usage of Deng in modern Chinese. It is an auxiliary word. But in ancient Chinese Deng was at first used as a verb to mean mak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g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is usage, Deng later began to be used as adverb or noun. Deng as an auxiliary comes from its usage as a noun, meaning a class of people or things, used behind pronouns and nouns. Sometimes it is used for enumerating only. Deng has already become an auxiliary word because its lexical meaning has weakened due to its frequent usage.

        Deng; original meaning; evolution of parts of speech

        2011-11-21

        張瑜(1985-),女,陜西洛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古漢語語法。

        H109.2

        A

        1009-9115(2012)03-0052-04

        猜你喜歡
        助詞本義代詞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韓國語助詞的連續(xù)構成與復合助詞的區(qū)分
        代詞(一)
        代詞(二)
        日語中的“強調”表達研究——以助詞為中心
        日語中“間投助詞”與“終助詞”在句中適用位置的對比考察
        長江叢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江永桃川土話的助詞
        “酉”字初探
        青年時代(2016年7期)2016-05-14 11:40:50
        “自”的本義是鼻子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观看入口一二三四 | 国产激情视频白浆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最新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 中国人妻沙发上喷白将av|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5|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国产男女乱婬真视频免费| 国产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北条麻妃在线视频观看| 黄页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92内射| 精品在免费线中文字幕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色av|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摸丰满大乳奶水www免费| 亚洲粉嫩高潮的18p| 欧美日韩一二三区高在线|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的网站| 少妇人妻在线伊人春色|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久久日本三级韩国三级| 大白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女人av一区二区| 九一九色国产| 日本理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成人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