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高巖
星期三傍晚,住在同一個單元的同事劉建,為工作中的一件事到我家來商量。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小海,正在預習第二天的課程。
正在我們說話時,小海的同學明明來找他,看到小海在學習,明明對他說:“小海,我爸爸給我買了個足球,咱們先去踢球,玩完了回來再看書唄!”
小海搖搖頭回答:“不!該做的事沒做完,怎么能去玩呢?”“沒事!等會兒回來再看唄!”明明勸小海?!安恍校∧阆韧姘?,我預習完功課再去!”小?;卮鸬暮軋詻Q?!安蝗ダ?,我自己玩兒去!”明明嘟囔著有些悻悻地走了。
小海還在繼續(xù)看書。
劉建看到眼前這一幕,感觸頗深地說:“兩個孩子兩種做法,反映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習慣。小海雖然才8歲,剛上二年級,但他這種不做完該做的事就不去玩兒的做法,顯然是一種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的良好學習習慣?!?/p>
商量完單位的事,劉建對我說:“我的孩子也快上學了,你能不能給我講講是如何培養(yǎng)小海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看劉建非常真誠,我謙虛了一番便開了口:“習慣,是人們在長期重復地做事中逐漸養(yǎng)成并鞏固下來的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人的習慣不同,處事方式就不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注重養(yǎng)成好的習慣,壞習慣就必然滋生。一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行為,像影子一樣隨形而至。因此,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注重他們智力開發(fā)、文體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更要關(guān)注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p>
說到這我停頓了一下,見劉建聽的很認真,又接著說:“一種好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孩子不會一帆風順的自然形成,需要家長從小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我特別崇尚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的比喻,他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那在學習方面,你是怎樣培養(yǎng)小海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呢?”劉建如是問。于是我結(jié)合自己的做法說了三條經(jīng)驗:
其一,對孩子提要求時盡量具體、實在。形象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是小學年齡階段孩子的基本特點。家長根據(jù)這一特點,在對孩子提要求時,要盡量具體實在,這樣便于他們記憶、理解、照辦,而且孩子記到心里后,下次再遇到此類情況,自己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小海剛上學時,有一次在學校大清掃累了,回家沒做完作業(yè)就想睡覺,這時,我們沒有訓斥孩子,也沒單純給他講大道理,而是問他:“今天你大清掃累了,可你的作業(yè)沒做完就要睡覺,那么解放軍叔叔打沖鋒時要是累了,能停下來睡覺嗎?”然后給小海再講了一個貧困山區(qū)孩子刻苦學習的例子,以此說明應該按時完成作業(yè)的道理,指出這就是“刻苦學習”的表現(xiàn)。小海受到啟發(fā),很快就知道該怎么做了。
其二,對孩子的行為一定要注意觀察、認真點撥。不論好的學習習慣還是壞的學習習慣,都是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因此,家長要時時處處注意觀察孩子的學習行為,發(fā)現(xiàn)問題認真點撥,使孩子及時辨明是非、分清對錯。比如,孩子今天拿著同學一門功課的作業(yè)本來家抄習題,家長發(fā)現(xiàn)了也不在意,那明天他就可能拿著同學兩門功課的作業(yè)本回來抄題,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設想。相反,如果孩子做作業(yè)遇到難題,能夠仔細查資料,找同學咨詢,家長就應該贊揚、鼓勵他,這樣堅持下去,孩子就必定會形成好的學習習慣。
其三,對孩子要適時評價,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孩子年齡小,對家長提出的要求容易接受,也容易忘掉。如果家長對孩子不適時監(jiān)督檢查、評價指導,往往前面的教育就會半途而廢。因此,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必須反復給予提示,讓他多次重復,并對每一次重復給予認真的評價,孩子做對了及時表揚加以強化,做錯了及時糾正限期改正。對孩子適時的肯定和表揚會給他帶來鼓舞,增強他的信心,但在給予肯定和表揚的同時,要對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樣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不斷鞏固、增強。
最后,我對劉建說:“習慣還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家長在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也不可顧此失彼,放松孩子其他方面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否則,你在學習習慣方面的培養(yǎng)將功虧一簣?!?/p>
聽完我的講述,劉建連聲說深受啟發(fā)!表示感謝后才起身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