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強
古代的貪鄙之徒很會用投機的手段來謀取私利,唐人張鷟在筆記《朝野僉載》中,寫了一個宮廷小人物的投機發(fā)跡行狀,令人大開眼界。
此人名叫李慶遠,擔任“中郎”,吃皇糧六百石,是太子東宮的一個侍衛(wèi)長。別看他官級不高,但其“位置”得天獨厚,好比接近太子的階梯,好似通向權力的橋梁,因而受到不少人追捧。他常常利用服侍太子的職務之便,出入東宮禁苑,“暫時出外,即恃威權”,只要出外辦事,總不忘憑恃太子的威勢權力,裝腔作勢,作威作福,以致宰相以下的官員都稱他為“要人”。
李慶遠“狡詐輕險”,深知自己這個“要人”的身份是怎么來的。他善于揣摩官場上的“關系學”,知道那些苦心鉆營者的心理,不過是想通過他曲徑通幽,攀龍附鳳,所以,他時時不忘顯示自己與太子的“親密關系”。大凡官員聚會,他都混跡其中,狐假虎威,四處招搖。一日宰相府大宴賓客,李慶遠裝模作樣地前去捧場,可他入席后剛吃了幾口,就有人在門外高聲急喚:“李中郎,殿下見召!”太子開了金口,現(xiàn)在就要召見你,這是多么大的恩寵和榮耀。正當那些王公大臣驚詫之際,只見李慶遠擺出一副受寵若驚而又暗自得意的樣子,忙將嘴里的飯吐出來,向眾人拱拱手,匆匆趕去見“主子”了。
李慶遠的這場“戲”演得真絕!它分明在暗示人們:我李某人正受到太子的無比信賴和倚重,太子時時刻刻都需要我,以致自己吃飯都不得不停下來。不知底里的人,還真以為他比“一飯三吐哺”的周公還要忙。其實,李慶遠早有預謀,所謂“殿下見召”純屬子虛烏有,原來是他預先“遣一人門外急喚”,派人佯裝喊話,然后他再煞有介事地“吐”一口飯,做一回“秀”。此后,李慶遠“皆如此計”,都用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蒙騙術,在各個部門的“公宴”上故伎重演。每次飲酒未酣,就有人傳太子旨意,要召見李侍衛(wèi)長,于是,他連忙放下酒杯,行色匆匆地奔向太子宮。
不多久,李慶遠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在眾人眼里,他有了與太子的這層“親密關系”,有了皇太子耀眼光環(huán)的映照,就等于有了巨大的無形資產(chǎn)和權力,誰還敢小瞧他,得罪他?不少人巴不得傍上他,好找個大靠山,打通官路,鋪好財路。于是,李慶遠拜者接踵:“請謁囑事,賣官鬻獄,所求必遂焉?!狈彩峭兴k什么事,諸如買官賣官、枉法判獄、花錢減刑等等,只要他打個招呼遞個話,沒有辦不成的。于是,李慶遠成了有求必應的路路通,當然也就名利雙收,吃香的喝辣的,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然而,好景不長,對其上躥下跳之種種花樣,太子似有所聞,似有所覺,便漸漸疏遠了他,他也就失寵謝幕,好戲收場,從半天云里的“要人”位子上掉了下來。喪魂落魄的李慶遠,風光不再,潦倒不堪。一次,他偷偷溜進侍衛(wèi)住所,看見有衛(wèi)士們留下的殘菜剩飯,就偷吃了一頓。晚上外出,不料腹痛大作,難以忍受,旁觀者上前問詢,他還說是太子賞賜給他許多美味瓜果,吃得太多了,以至于將肚子吃疼了。(“太子賜瓜,咽之太多,以致斯疾?!保┠闹?,他得的是瘟病霍亂,一會兒嘔吐得滿地狼藉,盡是些黃臭變質的粗米飯及爛韭菜,謊言被當場戳穿,出盡了洋相。
凡是小人得寵,多為此狀,李慶遠就是這么一個典型。他的“要人”地位,來得快,去得也快,這表明他實際并無多大本事,充其量不過有點投機取巧的小伎倆而已,故而得寵于一時,終被太子棄而不用,身敗名裂,留下笑柄。古訓說:“親賢臣,遠小人”,看來,為官者必須慎用人,尤要嚴格地管好“身邊人”,警惕某些貪鄙之徒投機作祟。
【原載2012年5月16日《中老年時報·歲月絮語》】
題圖∕看你咋拍∕張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