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臘梅
王安石了解民間疾苦,自己也一生簡樸,即使政治上的反對派也挑不出他品質(zhì)上的半點毛病。他施行變法時,曾立言“三不足畏”:“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然而,搬泥菩薩洗澡,好心也能辦壞事。他的變法,不僅沒有帶來他所期望的國富民強的景象,相反,卻使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
當時就有人認為他的“新法誤蒼生”,他告病辭職后,在回家的路上,更是經(jīng)常見到有人在墻上寫詩譏諷新政,認為他本人是“無端偏固執(zhí)”,變法則有違人情,尤其“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當他借宿于一戶因為新政而家破人亡的老嫗家,聽到老嫗喂豬時口中呼喚的是“羅,羅,羅,拗相公來”,喂雞時叫的是“王安石來”,一向堅定變法的王安石也不覺長嘆。
一個清正廉明、本應(yīng)深受民眾愛戴的宰相,為何落得如此地步呢?
王安石變法,意在使國富民強,其中一些措施也的確新穎超前,可惜過于超前,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
比如,他盲目地改“派役”為“雇役”,即民眾不必服役,可將其應(yīng)服之役折合成“免役錢”交給官府,再由官府雇人服役。這本是為了解放勞動力,但令清廉的王安石沒有想到的是,有些貪官污吏卻趁火打劫,從中牟取暴利,從而加重了民眾負擔。這直接導(dǎo)致其改革聲名狼藉,以致最終一敗涂地。
又如青苗法,這本應(yīng)是新法中最能兼顧國家和民眾利益的一種。按照規(guī)定,青黃不接時,富戶應(yīng)借錢借糧給農(nóng)民,夏糧秋糧成熟后農(nóng)民加息償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借貸的利息相當高,一旦遇到自然災(zāi)害,顆粒無收,農(nóng)民就只好賣地償還。
同時,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還給全國各地下達了貸款指標,這就成了強制貸款。不少農(nóng)民因付不出強制貸款的本金和利息而失去了土地,一些農(nóng)民全家逃亡,或典當財物,或賣妻賣子還債。不少人被迫拴著鐵鏈搬磚負柴來繳稅,監(jiān)獄常滿,官府訴訟不絕。
饑寒交迫的難民棄家逃荒,入京乞討的人擠滿汴梁街道。在王安石推行變法時期,農(nóng)民起義有35次之多,社會動蕩不安,和變法前相比,民眾生活反而更差。
當時王安石的重要助手鄧綰也曾公開說:“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這一言論與王安石的“三不足畏”如出一轍。這些言論看起來是表現(xiàn)了改革家大無畏的斗爭精神,但由于他們變法采取了國家強迫和壟斷經(jīng)營的方式,與民爭利,搞得民不聊生,百姓破產(chǎn),民間怨聲載道,以至于被人們罵做豬狗,他們當初的誓言反而成了笑柄。
一個執(zhí)政者光有“三不足畏”的勇氣不行,在吏治清明的基礎(chǔ)上,還必須注重從實際出發(fā),科學(xué)決策、循序漸進,避免急功近利和顧此失彼;同時,還必須爭取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chǔ),兼顧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諸如王安石好心辦了壞事的結(jié)局。從這個意義上說,“三不足畏”才是真正可畏的。
編 輯/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