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并非每個加拿大人都認同加拿大聯(lián)邦新民主黨的理念——或對其濃厚的工團色彩敬而遠之,或對其鮮明的民主社會主義理念疑慮重重。但是,很少有人不欣賞、不喜歡去年8月23日因患癌癥去世的新民主黨黨領杰克·萊頓。
萊頓去世之后,不僅新民主黨的成員和支持者心情沉痛,許多政治反對者或政敵,也悵然若失。曾被他帶頭以“藐視國會”的大帽子彈劾下臺的加拿大聯(lián)邦保守黨黨魁、現(xiàn)任加拿大聯(lián)邦總理哈珀,也毫不掩飾內心的尊重之情。作為一名反對黨黨魁,最終獲得由執(zhí)政黨主動提議并安排的國葬尊榮,且得到加拿大朝野的普遍認同,“生榮死哀”四字,在萊頓身上可謂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每個人在少年時代都充滿理想色彩,但在當今充滿現(xiàn)實主義、功利主義和機會主義的世界里,又很少有人能將這份理想貫徹始終,身體力行。萊頓在其政治生涯中,則始終如一地堅持這樣的信念:崇尚公平和法治,關注弱勢群體生活,堅持福利社會理念。正是這種執(zhí)著令人感佩,哪怕有人并不認同這份信念本身。聯(lián)邦新民主黨是一個著名的左翼政黨,脫胎于“二戰(zhàn)”前后興盛一時的工團運動、社會運動,及平等主義、福利主義運動,帶有濃厚的草根化、平民化氣息。作為黨魁和新民主黨資深政治活動家的萊頓,卻是政治世家出身。他本人則是麥吉爾和約克兩所精英名校政治系的高材生,收入豐厚,與新民主黨的傳統(tǒng)風格看似反差強烈。但在長達29年的政治生涯里,他一直以貼近草根、關注基層社區(qū)的形象示人,與政黨傳統(tǒng)保持高度一致;即便晚年病魔纏身,仍然立足選區(qū),扎根基層,堅持掃街、拜票,并切實關注底層民生問題,積極履行選區(qū)議員的職責。
北美是當今選舉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但許多政客熱衷于政治算術或權力平衡魔法,卻對需付出更多精力和汗水的基層親民活動提不起興趣,更不愿踏踏實實地在選區(qū)“動起來”“沉下去”。萊頓在早年也曾屢敗屢戰(zhàn),但錙銖點滴的基層積累,最終令他獲得豐厚的回報,也讓他既經得起勝利,也受得了挫折。政治家心中有選區(qū)、有基層、有大眾,選區(qū)、基層、大眾心中才會有政治家。在世界的許多角落,人們正如饑似渴地學習北美的選舉民主,但倘一味沉湎于政治算術、權力平衡,熱衷于拼資金、賭人氣、秀口才,卻看不到選舉民主中最可貴的,乃是有萊頓這樣踏踏實實從社區(qū)服務做起的苦行僧式政治家,那真可謂買櫝還珠、舍本逐末了。
在新保守主義盛行的今日,工團主義、福利至上的信念,在世俗眼光中似有些不合時宜,全球范圍內,社會黨、社民黨、工黨等聲勢每況愈下,新民主黨也一度陷入危機,2003年只剩下308個下議院議席中的14個。受命于危難之際,當時甚至還不是聯(lián)邦議員的萊頓,通過八年苦心孤詣的經營,將一個被許多人認為早應屬于“過去時”的政黨,從邊緣化的危機狀態(tài),帶到坐擁103席、任何加拿大政治家都不敢小覷的反對黨,并在具有強烈分離主義傳統(tǒng)的魁北克省,大勝具有獨立傾向的魁人集團,被認為“對加拿大聯(lián)邦的統(tǒng)一功不可沒”。不僅能說、能做,更能做好,這是萊頓贏得世人尊重的關鍵,也是每個人都應借鑒的。
萊頓個性豁達豪邁,是性情中人,言行并非一塵不染。他曾因收入高卻租住政府補貼的合作社房屋引發(fā)爭議,也曾被揭發(fā)出入夜生活場所,但他不遮不掩,直面爭議,積極解決。選舉政治中,政治家的小節(jié)往往成為政敵攻訐的靶心。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最終栽倒在這些不起眼的問題上,萊頓卻以率真坦直而“免疫”。
在去世前兩天,萊頓寫下最后的公開信,鼓勵人們和他一樣,抱有希望、樂觀的信念,參與社會,快樂生活。愛比恨要好,希望高于恐懼,樂觀將戰(zhàn)勝絕望。
(摘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