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
隨著電視連續(xù)劇《宰相劉羅鍋》的播映,清代名相“劉羅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劇中,他不畏權勢、剛正不阿,多謀善智、言語詼諧,直言犯上、為民請命的形象,贏得了觀眾的普遍贊譽。
“劉羅鍋”史上確有其人,此人名叫劉墉,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公元1805年,山東人,是清代書法家、政治家,大學士劉統(tǒng)勛的獨生子,曾任太原知府、內(nèi)閣學士、湖南巡撫、吏部尚書等官職,任上頗有德聲,政績卓著。
那么,劉墉是否真的像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是個“羅鍋”呢?
清朝時,朝廷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有一套嚴格的選拔制度,其中“身、言、書、判”四項標準是筆試和面試的重要條件?!吧怼?,即形體,要求待選拔的官員必須五官端正?!把浴?,即口齒清楚,要求待選拔的官員必須說話利落,口齒不清、結語等都不能取仕?!皶?,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要求待選拔的官員寫得一手好字,不得把案卷和上呈文牘寫得亂七八糟、一塌糊涂。“判”,即思維敏捷,要求待選拔的官員必須有敏銳的判斷能力,善于分析問題,善于從復雜的線索中理出頭緒來,不至貽誤公事。
這四條標準中,“身”放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說,選拔官員,身材形體是第一關。第一關過不去,以下幾條也就不用考核了。
史書記載,劉墉于乾隆十六年應辛未科,是通過科舉考上的,屬于典型的“科甲出身”,所以劉墉肯定不會是“羅鍋”。再則,其父劉統(tǒng)勛是清代有名的直臣、清官,絕對不會因為兒子的身材而去“走后門”;劉墉若是真“羅鍋”,筆試和面試時,眾目睽睽之下,也斷然不會蒙混過關。
清代的科舉制度還規(guī)定,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不看筆試成績,只看相貌!其錄用的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以字形來喻體形、相貌?!巴敝搁L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且高矮肥瘦適中。這四項標準合格了,才能進入待選的行列。“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大。若是舉子混到了這四種模樣,得,直接就名落孫山了。由此推測,即使劉墉沒有達到“帥哥”的身材標準,既然中舉,就絕對不可能是個彎腰駝背之人。影視劇中的“劉羅鍋”形象不過是根據(jù)民間的傳說塑造的罷了。
劉墉之所以被民間傳稱為“劉羅鍋”,這里面也有個緣由,其緣由在于嘉慶皇帝的一句戲言。據(jù)《清史稿》記載,一次上朝,嘉慶皇帝看到堂下80歲的劉墉背有些駝,便開玩笑地稱他為“劉駝子”。在民間,“駝子”就是“羅鍋”,一來二去,“劉羅鍋”的綽號便叫開了。其實這也屬常情,80歲的人了,難免會彎腰駝背。
1805年即嘉慶九年12月25日,劉墉于北京驢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歲。
劉墉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還是當時聞名遐爾的書法家,史載“墉工書,有名于時”
劉墉一生于官場宦海沉浮數(shù)十載,留下一段佳話,民間有通俗小說《劉公案》,對這位包公式的“羅鍋宰相”進行了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