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程富勝,賈寧,車清明,尹鳳琴,祝艷華
(1.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武威 733006;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業(yè)部新獸藥工程重點實驗室,蘭州 730050;3.甘肅農業(yè)大學生動物醫(yī)學院,蘭州 73007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炎癥性腸病,且具潛在的癌變可能性[1]。在歐美國家相當常見,國內雖然未見明確的流行病學報道,但近幾年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2]。UC在馬,猴,豬等動物中都有散發(fā),因病因復雜,迄今尚無定論。動物模型的建立對疾病,病因,病變發(fā)展規(guī)律及治療的手段以及新藥的開發(fā)與研究等有重要意義[3]。目前國內外對UC 動物模型已進行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就目前的國內外文獻報道對UC 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基本上有4 類:①化學藥誘導;②基因型動物模型;③細胞移植動物模型;④自發(fā)性動物模型。本文采用乙酸(acetic acid,AA)刺激法,葡聚糖硫酸鈉法(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4]制造小鼠UC 動物模型,以探討建立UC 動物模型的有效方法,為UC 的研究提供依據。
1.1.1 感染用細菌
采用M13 號菌株(由本室保存,1998 年由胃潰瘍病人組織培養(yǎng)分離所得),經系列實驗檢測確認為Hp 菌株。
1.1.2 動物及分組
清潔級BALB/c 小鼠40 只,雌雄各半,8~10 周齡,體重為20~25 g,購自中牧實業(yè)股份蘭州生物藥廠【SCXK(甘)2011-0001】,實驗動物環(huán)境及設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驗動物規(guī)范》GB14925-2001。無菌手術在中牧實業(yè)股份蘭州生物藥廠實驗動物實驗室進行【SYXK(甘)2011-0001】,實驗嚴格按照《甘肅省實驗動物管理辦法》規(guī)定,經由中牧實業(yè)股份蘭州生物藥廠實驗動物中心審核批準,符合中國動物實驗的福利倫理準則,并按實驗動物使用的3R原則給予人道的關懷。隨機分為4 組,每組10 只。分別為AA 組,DAA 組,Hp 組和對照組。
1.1.3 試劑
乙酸,由廣州化學試劑廠生產,規(guī)格每瓶500 mL。使用前用生理鹽水溶液稀釋為8%水溶液。葡聚糖硫酸鈉,購自華美試劑公司。
1.2.1 制備Hp 菌懸液
將M13 菌株液培養(yǎng)24h 后收集細菌,離心濃縮后分廣度以測定懸液中細菌含量,將濃度調整為109cfu/mL。
1.2.2 乙酸刺激法
10 只BALB/c 小鼠,造模前禁食2~3 h,經肛門注入0.5 g/L 肥皂水0.15 mL,約30 min 后用2 g/L 戊巴比妥鈉經腹腔麻醉,插入直徑3 mm 的聚乙烯纖維導管至小鼠直腸內深度約為1~2 cm,注入8%乙酸溶液0.15 mL,準確計時10~20 s 后,再注入生理鹽水1~2 mL 沖洗,以消除乙酸的作用,之后,常規(guī)飼養(yǎng)。10 d 后,將動物處死,切取遠端結腸組織約1 cm,放入液氮內凍存待測。
1.2.3 DSS 法
取BALB/c 小鼠10 只,自由飲用3.5%葡聚糖硫酸鈉(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水溶液,同時分別灌胃給予干預藥物(0.2 mL/10 g·Wt,1 次/日,連續(xù)7 d),7 d 后再飲用不含DSS 的蒸餾水14 d。給藥后第1 天起觀察小鼠體重,大便質地及潛血或便血特征,并進行疾病活動指數(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評分。連續(xù)用藥21 d 后將動物處死,切取遠端結腸組織約1 cm,放入液氮內凍存待測。
1.2.4 Hp 感染法
取BALB/c 小鼠10 只,以每只0.4 mL 灌喂Hp菌懸液(含菌4 ×108cfu),2 h 后恢復給飲食48h 后再重復灌喂一次,連續(xù)3 d 重復以上實驗,共感染3次。連續(xù)用藥10 d 后將動物處死,切取遠端結腸組織約1 cm,放入液氮內凍存待測。
1.3.1 疾病活動指數(DAI)評估[5,6]
每日觀察小鼠的體重,大便性狀和隱血情況,按表進行評分。將體重下降,大便性狀和隱血情況的評分相加,得出每只小鼠的DAI 以評估疾病活動情況。見表1、2。
1.3.2 病理組織學檢測
將小鼠遠端結腸組織切成6μm 厚的冰凍切片,常規(guī)HE 染色,普通光鏡下觀察黏膜炎癥情況,包括黏膜的完整性,黏膜內炎癥細胞的浸潤,隱窩結構的改變程度和炎癥范圍。
乙酸(AA)組小鼠1~2d 即表現為懶動,大便稀薄伴血性分泌物,體重減輕。
葡聚糖硫酸鈉(DSS)組小鼠第4 天開始出現體重下降,且幅度較大,第3 天開始出現腹瀉,直腸出血,第5 天后10 只小鼠均腹瀉且直腸出血。
幽門螺桿菌(Hp)組感染小鼠后第7 天小鼠出現食欲不振,懶動等癥狀,至第10 天未出現腹瀉等癥狀。
表1 疾病活動指數的評分標準Tab.1 Scoring of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of the mice
表2 實驗各組小鼠的疾病活動指數Tab.2 Scoring of the disease activity indexes(DAI)in different groups
整段結腸HE 染色組織學變化:對照組結腸黏膜上皮組織完整,結構清晰,上皮細胞排列整齊,腺體完整(圖1)。乙酸(AA)組結腸黏膜上皮細胞萎縮、壞死、脫落,成腸壁變薄,皺襞消失,黏膜下淋巴細胞增生并有淋巴濾泡形成,結構模糊(圖2)。葡聚糖硫酸鈉(DSS)組黏膜廣泛缺失,腺體多數不完整,炎癥細胞廣泛浸潤,呈典型炎癥改變(圖3)。幽門螺桿菌(Hp)組結腸段無明顯病變(圖4)(圖1~4 見彩插4)。
張曉峰[7]研究發(fā)現乙酸誘導UC 動物模型的作用機理與乙酸直接刺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激肽激活,溶解纖維蛋白活性增加以及凝血機制障礙有關。本實驗中乙酸誘導的UC 模型在實驗后1~3 d 即出現明顯的癥狀和結腸黏膜的典型損傷。李林等[8]報道1970 年有人就開始用乙酸制作小鼠模型,發(fā)現其結腸產生的炎癥以及細胞因子的變化類似于人類UC 的變化,之后便應用于實驗性UC 研究,該模型至今仍被廣泛使用。2010 年吳玉泓等[9]用免疫致敏結合局部乙酸刺激法復合建立了適合藥效觀察和評價的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乙酸誘導UC 模型制作方法簡單,成本低,短期內可使小鼠出現UC 明顯的癥狀幾典型病理變化,是目前實驗性UC 模型中應用最廣泛的模型之一,適合于臨床研究UC 的發(fā)病機制以及新藥的研制開發(fā)。但由于乙酸直接刺激造成結腸黏膜和血管的損傷,與臨床致病因素有較大差異,且最初黏膜損傷的非特異性炎癥呈現急性過程,不能表現人類UC 所具有的慢性,復發(fā)的特點,也是其不足之處;另外,乙酸刺激模型自愈性強,不適宜觀察療程較長的藥物療效[10]。
DSS 是一種硫酸多糖,市售DSS 的分子量從5000 到50 000 不等。1985 年,Ohxusa[11]最先用倉鼠建立了DSS 結腸炎模型,并發(fā)現其病變與人類UC 類似。其后,Okayasu 等和Cooper 等先后用BALB/c 小鼠、C57 小鼠、SW 小鼠建立了DSS 急性和慢性結腸炎模型[11,12]。本實驗中讓BALB/c 小鼠自由飲用3.5% DSS 以誘發(fā)結腸炎,BALB/c 小鼠飲用3.5% DSS 溶液7 d 后,主要表現為腹瀉、血便、體重下降、懶動等。而光鏡下組織病理學變化主要表現為全結腸多灶性小潰瘍,隱窩破壞和繼發(fā)黏膜,黏膜下炎癥,少數病灶炎癥可侵及黏膜層,浸溶的炎癥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伴少量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而且21 d 后癥狀仍然明顯,自愈較慢,符合人類UC 所具有的慢性、復發(fā)的特點。這些結腸炎癥病變與Okayasu 和Cooper 等觀察到的病變相似。DSS 誘導BALB/C 小鼠發(fā)生潰瘍性結腸炎的模型制作簡便,經濟,易于復制,是研究UC 發(fā)病機制和藥物療效較理想的工具,而且,該種造模方法耗時較以往多次循環(huán)使用DSS 誘發(fā)慢性結腸炎明顯縮短,值得推廣應用。
現已證實,HP 是一種具有多種復雜致病因子的病原菌,在胃黏膜定植后,主要借助于致病因子發(fā)揮其致病作用,通過毒素的直接作用及誘導炎性反應等間接作用而損害宿主組織.其中,尿素酶、空泡形成毒素(VacA)、細胞毒素相關蛋白(CagA)、脂多糖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因子。Wang[13]研究表明,Hp 與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有密切聯系。本實驗中Hp 能引起小鼠體重下降,腹瀉,直腸出血等癥狀,主要與這些致病因子有關,但病理組織學觀察表明Hp 不能引起典型結腸炎癥,尤其是人類常發(fā)生的慢性、復發(fā)性潰瘍性結腸炎。
幽門螺桿菌(Hp)不適合建立UC 動物模型,乙酸(AA)不適宜建立觀察療程較長的UC 動物模型,而右旋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的BALB/C 小鼠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是研究UC 發(fā)病機制和藥物療效較理想的工具。
(本文圖1~4 見彩插4。)
圖1 對照組(H.E.染色)Fig.1 A control mouse(HE staining 400 ×)
圖2 AA 組(H.E.染色)Fig.2 A mouse of the AA group(HE staining 400)
圖3 DSS 組(H.E.染色)Fig.3 A mouse of the DSS group(HE staining)
圖4 Hp 組(H.E.染色)Fig.4 A mouse of the Hp group(HE staining)
[1]郭彩云,李芳,張云,等.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外周血NK 細胞活性的改變[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03,3(11):156-160.
[2]劉建文.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125.
[3]杜冠華.實驗藥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4,35.
[4]戚中田.醫(yī)學微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79.
[5]胡仁偉,歐陽欽,陳代云.右旋葡聚糖硫酸鈉小鼠潰瘍性結腸炎動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討[J].胃腸病學,2002,7(6):331-334.
[6]Murano M,Maemura K,Hirata I,et al.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colonically administered 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on mouse 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induced colitis[J].Clin Exp Immunol,2000,120:51-58.
[7]張曉峰.細胞因子與潰瘍性結腸炎[J].河北醫(yī)學,2001,7(5):465-467.
[8]李林,王竹立,柯劍婷,等.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動物模型選擇[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5):584-585.
[9]吳玉泓,李海龍,段永強.免疫致敏結合局部乙酸刺激法建立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10,1(8):65-70.
[10]霍麗娟,趙和平.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研究[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4,35(5):467-470.
[11]Okayasu I,Hatakeyama S,Yamada M,et al.A novel method in the induction of reliable experimental acute and 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in mice[J].Gastroenterology,1990,98:694-702.
[12]Cooper HS,Murthy SN,Shah RS,et al.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dextran sulfate sodium experimental murine colitis[J].Lab Invest,1993,69:238-249.
[13]Wang JY.Current research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o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ic cancer[J].Huaren Xiaohua Zazhi,1998;6:82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