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越江中學 馮 劍
以學生為本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從算式到方程》同課異構后的反思
☉江蘇省南通市越江中學 馮 劍
人教版數(shù)學七上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是《從算式到方程》,這是學生們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方程的開始.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jīng)對方程有初步的認識:會解最簡單的方程,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系.但當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學生還是習慣于用他們比較熟悉的算式法來解決,不善于運用方程.因此人教版教材編寫者在編寫這一部分時,把“引導學生認識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數(shù)學工具,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要是學生能真正的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體會到學習方程將會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來較大的益處,那么學生一定會愛上方程,一定能學好方程.
第一次教這節(jié)內(nèi)容時,我就將“幫助學生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并依據(jù)教材做好如下設計:先請學生用小學學過的算式的方法解決引例(汽車勻速行駛途經(jīng)王家莊、青山、秀水三地的時間分別是10:00、13:00和15:00,翠湖在青山、秀水兩地之間,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問王家莊距翠湖多少千米?),再請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然后通過比較引導發(fā)現(xiàn)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
可是實際教學效果卻令我很失望.
引例所呈現(xiàn)的問題情景,學生比較熟悉,再加上書本上配有美麗的插圖,因此學生們能夠在比較愉悅氛圍中迅速用小學中的算式法來求解:第一步,畫出如圖1的圖形,將實際問題數(shù)學化;第二步,求出車的平均速度為(50+70)÷2=60(千米/時);第三步,求出王家莊到秀水的路程為60×5=300(千米);最后一步,求出王家莊到翠湖的路程是300-70=230(千米).
可是當我請同學們再利用方程的方法來求解此題時,許多同學卻遲遲不愿動手,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才不情愿的拿起筆.有些同學一邊寫還一邊說:這個問題列算式求解很容易,為什么還要列方程呢?另外,我通過巡視還了解到有一部分同學不會列方程來解決這個問題.
課堂教學進展到這里,學生不僅沒有能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反而產(chǎn)生了不好的情緒:方程真麻煩,不如用算式簡單.
反思失敗,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的例題沒能讓學生體會到列方程求解比用算式求解來得方便、簡單、有效.
在第二次教這一內(nèi)容時,我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選擇例題,并精心設計,通過一題多變,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我所教的班級有很多同學對集郵很感興趣,我以學生們熟悉的郵票入手,介紹了三枚郵票:郵票中的人物分別是中國數(shù)學家祖沖之、熊慶來和陳景潤.
接著以三枚郵票的面值設計問題:
問題1 有甲乙丙三枚郵票,面值共計108分,其中乙郵票面值20分,丙郵票面值80分,則甲郵票面值多少分?
學生們很快列算式得出答案:108-80-20=8(分).
我馬上接著問:你還有其他方法來求解此題嗎?
由于這個問題十分簡單,學生們有一些方程的基礎,因此也很快的給出回答:設甲郵票的面值為x分,得方程x+20+80=108.
為后面列較難的方程打基礎,我進一步追問:你列出這個方程的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回答:甲郵票的面值+乙郵票的面值+丙郵票的面值=總面值.
在學生很順利的完成了這些后,我問了一句:這兩種方法哪種簡便呢?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列算式簡便.
緊接著,我將問題1稍作變動,給出問題2.
問題2 有甲乙丙三枚郵票,面值共計108分,其中乙郵票面值20分,丙郵票面值是甲郵票面值的10倍,則甲郵票面值多少分?
我先請同學們列方程求解,由于有剛才的問題1作基礎,同學們很快正確的列出方程.接著再請同學們列算式求解,然后比較兩種方法哪個簡便一些.這個時刻,學生們不再感覺到列算式比列方程簡便,有不少同學認為列方程比列算式容易理解,容易操作.
在此基礎上我又將問題2進行變動,給出問題3.
問題3有甲乙丙三枚郵票,面值共計108分,其中乙郵票面值比甲郵票面值的2倍還多4分,丙郵票面值是甲面值的10倍,則甲郵票面值多少分?
學生們因為有列方程解決前兩個問題的經(jīng)驗和基礎,所以比較順利找到相等關系、列出方程x+2x+4+10x=108.而同學們在用列算式來求解此題時就感覺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求解這一題,學生們明顯地感覺到列方程比算式要簡便.
在同學們解決完這三個問題后,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們感覺到:隨著問題的深入,列方程比列算式要簡便,從算式到方程是數(shù)學的進步.
比較兩次的教學過程,從失敗到成功的關鍵在于我以學生為本,從“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教教材”就是以教材為中心,依據(jù)教材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組織學生學習.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把教材當成唯一的資源,缺乏課程資源意識.正因為把教材當成唯一的資源,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關注的是自己的預設,忽視課程的動態(tài)生成,因此,在第一次課上,當學生不愿意和不會列方程來解決問題時,我沒有作出及時的調(diào)整,導致教學失敗.
而“用教材教”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范本,但不局限于教材,積極整合各種資源,為學生的學創(chuàng)設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