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東西方比較看東亞國家社會保障的同質性*

        2012-02-01 07:37:58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制度

        謝 瓊

        一、問題的提出

        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從人一生的片段來看,不分生活區(qū)域、不分性別、不分貴賤,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傷、殘、天災人禍等風險;從歷史片段來看,處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面臨的生、老、病、死、傷、殘、天災人禍等風險又略有不同。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造成人生風險的因素在不斷變化,但從歷史整體來看,影響人類風險的因素卻具有相似性。例如,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變遷和全球化帶來的挑戰(zhàn)等,雖然在不同國家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會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對社會成員面臨的人生風險結構產生相應的影響。如歐美發(fā)達國家曾在20世紀先后受到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而日本、韓國、中國等亞洲國家也先后于20世紀、21世紀進入了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老齡化社會,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偠灾松娘L險具有一致性,努力化解風險、保障生存與生活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影響人類風險的因素具有相似性,化解風險的基本原理也具有相似性,但在具體的措施和手段方面卻會因不同國家的不同國情而不完全相同。

        社會保障是伴隨著社會發(fā)展所導致的人生風險的變化,為化解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保障需求而產生并將長久存在的制度安排。當個體社會成員的需求集合成一種集體的、可訴求的社會需要時,社會保障就成為滿足需求的重要手段。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滿足人的生活保障需求的工具性手段,是需求滿足對象、福利提供主體、需求滿足效果等方面有機整合的結果。但是,社會保障制度本身具有主權性,個體社會成員因不同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而獲得不同的需求滿足,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與實施效果又往往受不同國家長久以來積淀形成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取向和現(xiàn)實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等因素的深刻影響。以韓國、日本和中國等為代表的東亞國家與以英國、德國、瑞典、美國等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相比較,不僅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不同,而且,現(xiàn)實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及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與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完全屬于不同的制度模式。那么,具有完全不同歷史傳統(tǒng)及文化的歐美國家與東亞國家化解人類風險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差異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東西方的制度差異是否能夠說明各自內部,尤其是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質性?這些都是牽引本文展開研究的關鍵問題。

        二、歐美國家與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性

        如前所述,一方面,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受不同國家長久以來積淀形成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取向和現(xiàn)實國情等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又反映和體現(xiàn)著不同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國情。

        從社會保障制度形成的動機來看,歐美福利國家的誕生是資本“有關投資方為了利潤和公平競爭以及工人階級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斗爭”的結果。[1]因為資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在于獲利并且在殘酷的資本主義競爭中存活下來,為了獲得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由國家資本施以行政管理是必須的;同時,現(xiàn)代資本也要求國家確保工人階級的教育、健康和福利水平以適應其勞動要求。工人階級為改善福利而進行的斗爭和資本對勞動力再生產的要求一起促成了福利國家的產生。[2]德國俾斯麥模式、英國貝弗里奇模式以及北歐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的推出,莫不如此。但對于以中國、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來說,由于缺乏像歐美國家那樣強有力的工會力量和組織,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就少了些資本與勞工的博弈,更多的是基于歷史傳承下來的互助、友愛、責任等傳統(tǒng)和后來為了促進生產、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而出臺的生產性、發(fā)展性的制度安排,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yè)總是處在優(yōu)先地位[3],“殘補主義”色彩較為明顯。[4]例如,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就確立了“生產第一,穩(wěn)定第二,福利第三”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初建立即被定位于“為經濟建設服務”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配套措施”。[5]

        從建制理念上看,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更多的體現(xiàn)了福利的國家責任,而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則更多的是要維護公民的福利權利。較之歐美國家,東亞國家的現(xiàn)代社會保障歷史略短,受威權主義政治體制的影響,政府在社會保障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具有主動性和獨立性,占據主導地位,作為與不作為和作為與不作為的程度都基本上不受壓力集團的影響。從而,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政府意志,是政府完善自身功能與責任、滿足和提高人民福利需求與水平的直接產物,民眾的參與度有限。而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理念則經歷了由懲戒式“矯治”、教義式慈善、防備式安撫到最終的公民權利保障,民眾權利運動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制定與完善福利政策成為歐美國家政府主動制定并貫徹實施的社會政策,維護和保障全體公民的福利權利也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秉持的理念原則。必須指出的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東亞國家受西方權利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大,進而或多或少地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產生了影響。

        從制度內容安排上看,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既有正式的制度安排,又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且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中明確鼓勵(甚至偏好)非正式制度主體(包括各種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尤其是家庭或家族)提供福利與服務。在具體實踐中,兩者也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提倡整體上的“一團和氣”。“積極的非正式福利實踐”曾被普遍認為是日本福利制度的明顯特征。[6](P118)由此可見,在東亞國家,非制度化的規(guī)范或習慣作用明顯,而正式制度本身卻在一定程度上趨近于模糊化,對參與者尤其是非正式主體的責任與義務沒有做明確詳盡的規(guī)定。懷特(White)和古德曼(Goodman)等人的研究也曾指出,東亞國家“傾向以社區(qū)、雇主、家庭等非政府機構來滿足人們對福利的需要”。[7]這是和以強化社會生產性要素的地位為主的生產主義福利體制密切相關的,因為,鼓勵人們“自助”和“互助”或依賴于非正式主體在福利服務的提供上發(fā)揮較大作用,有助于壓低勞動成本,從而促進經濟增長。[8]同時,這樣一種安排也充分體現(xiàn)和適應了東亞國家傳統(tǒng)的“關系信任”文化。而在“制度信任”的歐美國家,人們的行為受制度和法律的約束明顯,任何制度內容都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可依循,對每一個制度項目、每一個參與人的責任與義務、每一種供給方式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權責對應清晰。在制度項目上,東亞國家更強調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三足并行”,而歐美國家卻往往突出與個人繳費掛鉤的保險制度,以及補貼、津貼和服務制度,但因持有對貧困的“恥辱”、“懲罰”以及“不養(yǎng)懶漢”等意識,社會救助制度并非像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那樣“人性”,還常常產生明顯的“污點效應”。

        從制度對象來看,以家庭為單位是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例如,中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家庭成員的人均收入為審核依據;在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中,農村老人領取養(yǎng)老金待遇同樣要求以家庭成員參保為條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婚姻法》、《繼承法》等也均規(guī)定了子女對父母的養(yǎng)老責任。從數量與規(guī)模來看,中國老年人護理都是以傳統(tǒng)的家庭護理模式為主。[9]類似的以家庭為單位提供相應福利的現(xiàn)象在日本、韓國都存在,許多福利制度的出發(fā)點不是基于個人的需求而是基于家庭的整體需求。鑒于家庭在東亞福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許多學者稱之為“家庭式的福利模式”。此外,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還具有老幼有序、男女有別的特征。相對于兒童福利,中、日、韓三國的老年人福利制度更為完善和發(fā)達。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受保障數量更少、保障水平更低。在日本,制度規(guī)定非職業(yè)女性不用繳納保險費用,其保障待遇與丈夫的繳費連帶,彼此間存在附屬關系,而職業(yè)女性則需自己繳納各項保險費用。這些規(guī)定都與東亞國家尊老和男權主義的傳統(tǒng)有關,也與儒家文化倡導的超過個人以上的集體觀念、家庭觀念有關。而在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單個地、平等地針對每一個社會公民,無論男女老幼,其保障目的也是為了盡可能地實現(xiàn)個人的自由和發(fā)展。這是因為,歐美國家倡導一種社會意識,即“家長式的依賴同時會破壞個人的自由的創(chuàng)造力”。雖然父母享有對兒童的監(jiān)護權,但如果父母有虐待兒童或缺乏照顧兒童能力的嫌疑,相關的社會機構就會介入,如果相關事實成立,父母隨即會喪失監(jiān)護權??梢?,社會保障制度關注家庭整體還是個體,是構成東亞國家與歐美國家制度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

        從福利的供給主體來看,無論東亞地區(qū)還是歐美國家,人們的生活保障需求都不外乎由個人或家庭和超越家庭之上的社會保障通過家庭、市場、社會和國家等途徑來滿足。但東亞國家福利供給的主體結構多表現(xiàn)為“兩強+兩弱”,即家庭強、公營強,而市場弱、社會弱。家庭在東亞社會發(fā)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無論是人們的價值觀還是具體行為都受家庭的影響。政府在制定社會保障政策時也都更加注重把家庭作為社會的中心單位。例如,韓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要求國家和地方政府恪盡其責的同時,還要求“應努力使得家庭得以健全地維持,家庭機能得以提高;在實行社會保障制度時應促進家庭和地區(qū)共同體的自發(fā)性福利活動”[10](P4)。保爾·瓦丁(Paul Wilding)等學者的研究也認為,“以家庭為中心”的供給是東亞福利體制的九個共同特性之一。[11]正是由于注重國家福利責任和家庭責任,東亞多數國家的社會參與和市場參與力量相對較弱。與此相反,歐美國家奉行市場規(guī)則,同時,重視個人權利的價值觀使得社會力量具有非常強大的影響作用,甚至可以對國家形成制衡,因此,市場和社會對福利提供的參與力度較大,家庭的承擔責任則較小。歐美許多國家明確規(guī)定家庭成員承擔對其他成員的照料責任可以享受補貼的制度,這一方面反映了歐美國家認可家務勞動價值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成員相互間責任的淡薄。此外,由于威權主義的傳統(tǒng)和社會保障的制度安排更傾向于“三足并行”,東亞國家往往以政府作為福利制度的提供主體,承擔主導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福利提供的主導責任,尤其如中國。而與東亞國家相比,歐美國家的政府雖然也負擔主要的管理責任,但一般不直接參與提供福利與服務,而是致力于制定規(guī)則以引導和調動市場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只有在市場和社會力量失靈的時候,政府才出面“兜底”,尤其如美國。

        從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過程來看,由于不斷地受民眾社會需求的推動,歐美國家的制度改革與完善往往來自于自下而上的權利運動壓力和左右政黨的競爭壓力。例如,俾斯麥開創(chuàng)的以國家法律強制推行社會保險計劃實施先河的行為即是迫于當時強大的工人運動力量作出的被動選擇,被其自視為“消除革命的投資”。而目前,歐美社會普遍奉行福利政治,福利措施已成為各政黨競爭、政客競選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政府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是向民眾賦權、維護公民權利的過程,也是進一步開放國家權力、促進民主發(fā)展的過程。而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則更多地得益于威權主義背景下自上而下的制度改良,是國家權力運作的結果,而非民眾福利訴求的反映。同時,家庭在福利提供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減輕了公眾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程度,減弱了政府福利供給的壓力。因此,在東亞國家,福利壓力和利益群體大部分時候是缺位的,除政黨政治和部分國家的工會外,較少存在福利消費者的集中代表或外在的可能獲利者。政府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一方面改善了民眾的福利狀態(tài),維護了民眾的權益,另一方面也進一步集中了國家權力,強化了其家長式的地位。

        東亞國家與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差異可通過表1顯示得更加清楚。

        表1 東亞國家與歐美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比較

        三、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同質性

        東亞國家與歐美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之所以存在如上差異,是和各自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這既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也是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同質性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可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家國一體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東亞地區(qū)影響很大,這跟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在尋求民族獨立、尋求現(xiàn)代化路徑和制度建構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振興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威權主義體制密不可分。家國一體的文化強調倫理秩序、家國同構,即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因此,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自始至終貫穿著高度的國家(政府)責任?!凹覈贝嬗谝惑w,政府責任表現(xiàn)在社會保障理念、制度建立和制度管理等多個方面,國家制度更多地體現(xiàn)出“父愛”主義;“家國”存于一體,社會成員便“以國為家”,自助、互助,彼此間不劃分明確界限,不施加硬性壓力,行為間更多地體現(xiàn)出“子孝”精神。這種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使得政府在制度的選擇和推進力度上掌握有充分的主動權,使政府意圖得以順利貫行,而民眾的福利訴求往往被隱沒或者主要依靠自身及家庭和社會網絡等非正式組織提供。這有別于歐美國家強調個人的公民權利與公民社會的文化,也正是許多西方研究者認為勞工運動力量薄弱是東亞福利國家低度發(fā)展的主要原因的理由所在。

        第二,中庸之道與“和合”文化的影響。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12]“中庸”講究天人合一、情理合一、內外合一,強調慎獨自修、忠恕寬容和至誠盡性,追求萬事萬物達至“和合”境界。同時,“中庸”也講求“仁、義、忠、孝”,提倡反身修己、希賢法圣。中庸之道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是傳統(tǒng)儒家修行的法寶,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對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東亞各民族性格有著長遠和深刻的影響。首先,東亞國家有許多社會保障制度是“東西合璧”的產物,既吸收了西方國家的先進理念與做法,又兼顧了自身國情,還保留了民族特性,并不斷地通過東西方制度借鑒與融合來推進保障制度的發(fā)展與民眾福利水平的提高。雖然日本社會保障制度擺脫不了德國的影子,韓國社會保障制度還存留美國的余溫,而香港福利政策也留有英國的氣味,但都沒能徹底移除制度的民族特色和地區(qū)特色,尤其是沒能動搖各國、各地區(qū)長期以來形成的家庭和宗族在福利供給中的作用,中國還在歐美制度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統(tǒng)賬結合”的混合養(yǎng)老金模式和“居家養(yǎng)老”的老年服務模式。其次,長久以來,東亞國家的許多社會保障問題是通過基于“中庸之道”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來解決的。家庭照顧、家族照顧、親友照顧、鄰里互助、同鄉(xiāng)互助等基于倫理與道義的非正式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和福利一直受到東亞國家民眾的推崇。同時,在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國都存在著發(fā)達的單位保障制度,其本質是基于勞動者對單位這種類似于家庭的共同體所產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需求保障,可被視為家庭保障的延續(xù)。這些非正式制度都在實踐中發(fā)揮著正式制度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再次,慎獨自修、忠恕寬容和至誠盡性的中庸思想,使得東亞社會的成員心甘情愿地在提高自身保障能力和承擔家庭責任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參與正式制度的實施與推廣,并始終信賴政府,相信政府會做得更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養(yǎng)成對政府過度依賴的習慣,也會減輕政府的發(fā)展壓力,進而造成社會公德意識的欠缺。此外,對“和合”的過分追求,還可能造成對“禮”的推崇,使權禮交融、禮法不分,進而阻礙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科學、合理發(fā)展。

        第三,對家庭的依賴。受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影響,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法觀念和“孝悌”觀念在東亞現(xiàn)代社會中的影響還普遍存在。故而,國家制度更多地強調以家庭為單位,依賴家庭紐帶維系代際間的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責任,而不是突出追求個人自由,所以,家庭一直充當著東亞國家國民生活保障的基石。韓國將建立“家庭般的社會”作為理想福利模式;在中國,人們對家庭生活的依賴關系更加強勁有力,“從人降生到老死的時候,都脫離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脫離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賴。你可以沒有職業(yè),然而不可以沒有家庭。你的衣食住行都供給于家庭當中”[13]。這些表述說明,在多數東亞國家中,家庭負擔著社會成員的保障責任。實踐也表明,即使是在相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東亞國家社會保障福利與服務供給中,家庭及家庭成員所發(fā)揮的作用都遠遠超過歐美國家的家庭及家庭成員。即使是在歐美福利國家的福利制度已發(fā)展得較為成熟的今天,家庭及家庭成員承擔的責任也遠不及社會保障制度尚處于發(fā)展或上升階段的東亞國家。這是因為,在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大東亞圈中,家庭一直是社會的核心,有史以來都是重集體輕個體、重家庭輕個人,這與歐美國家根深蒂固的“個人為大”的文化理念相去甚遠。即使是在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人口老齡化的今天,雙方雖然相互學習和借鑒,東亞國家開始引入個人權利的概念,而歐美國家亦開始開發(fā)家庭功能,但東西方家庭和家庭成員在福利供給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依然不能同日而語。就像如今歐美人將學習使用筷子當做一種潮流,而東方人則將使用刀叉作為一種飲食禮儀時尚一樣,學習與借鑒只是讓雙方多了一種就餐方式,并不能改變彼此的日常飲食習慣。

        第四,差序格局明顯。東亞社會關系是基于血緣建立的,由血緣關系開始一層一層向外輻射,這就形成了一貫的差序格局特點,而不是人與人之間平等博愛。依據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東亞社會更具倫理化特點,關系的強弱是親疏遠近的判斷標準,差序格局是付出信任的界線,法律制度在以關系為代表的倫理本位空間里的權威被弱化了。[14]這一點在中國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規(guī)范了中國人的活動,規(guī)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盵15](P16)當個人或家庭面臨困難時,更多的是依賴家庭成員和宗族這個“擴展型的家庭”來解決問題,而尋求政府介入的相對少一些。在提供幫助時,也總是將自己的家庭成員、親戚朋友放在前,之后再親疏遠近推及他人。因而,在既有的差序格局條件下,東亞地區(qū)社會保障形成了相應的由內到外的多層次、有側重的制度體系,其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層次是家族保障與鄰里互助,然后是政府主導的制度性保障,最后才是由社會其他成員或組織提供的慈善幫助。在這其中,血緣關系濃厚的家庭是維系整個體系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力量。

        第五,擴張民眾福利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形成“對沖”。東西方國家明顯不同的政治體制和政治實踐,決定了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的福利制度在東亞的發(fā)展形態(tài)與歐美福利制度的發(fā)展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并進一步地表現(xiàn)出地區(qū)內的同質性。在長期的儒家文化傳統(tǒng)和宗法式社會治理傳統(tǒng)的影響下,東亞國家實行著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的典型特征在于: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是命令式、控制式的。[16]同時,東亞國家現(xiàn)有的民主政治是在因應外來沖擊和壓力的過程中構建起的后發(fā)型民主[17],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少了來自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權利運動和維護勞工權益的工會力量以及許多來自選民和利益集團的介入,缺乏像歐美社會那樣獨立性較強的工會組織以及與政府博弈的壓力集團,公民權利意識未得到充分釋放,維護權利的觀念對制度設定的影響較弱。在這種體制和背景下,一方面,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在發(fā)展進程中是重視保障國民權益的,擴張民眾福利權利是一個總的發(fā)展趨勢;另一方面,東亞國家政府又普遍采取威權手段來治理國家和主導社會保障,其執(zhí)政黨對經濟和社會生活進行廣泛的干預。二戰(zhàn)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發(fā)展,主要是由威權主義的政府推動的。因此,在東亞國家社會保障的制度環(huán)境方面,確實是保障國民權益與集中國家權力形成一種“對沖”,這與保障國民權益與開放國家權力并行的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形成鮮明對比。

        除以上特征外,東亞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還具有與歐美國家相區(qū)別的其他同質性特性。

        四、結語

        從研究方法來看,抓住整體的、一般的和歷史的、文化的等不易消逝也不易被改變和被淹沒的因素是比較研究應鼓勵的。盡管在歐美國家制度中也能夠發(fā)現(xiàn)個別國家存在著與東亞國家某一制度特征相似的地方,但從整體上看,上述特征是東亞國家所明顯共有的。因此可以說,東亞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確實具有同質性,且這種同質性不會在短時間內輕易發(fā)生改變,因為傳統(tǒng)、文化、理念等影響制度形成與發(fā)展的因素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fā)生變化,但變化是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發(fā)生質的變化。同時,同質并不是完全一致,而是整體上的一致,它同樣會在具體制度安排上存在著差異,只是這些差異并不影響整個制度安排的獨特文化基礎、目標追求及宏觀理念與框架等一般的模式要素。

        [1][2]諾爾曼·金斯伯格:《福利分化:比較社會政策批判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埋橋孝文:《再論東亞社會政策》,載《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06(2),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Holliday,Ian.“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2000,48:706-723.

        [4][11]Paul Wilding.“I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still Productive?”.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2008(3):18-31.

        [5]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3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Makoto Kono.“The Welfare Regime in Japan”.In:Alan Walker,Chack-kie Wong.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 in Transition.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5.

        [7]White,G.and Goodman,R.“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earch for an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In:Goodman,White,G.,and Kwon,H.(eds.).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London:Routledge,1998.

        [8]尚曉援:《“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再認識》,載《中國社會科學》,2001(3)。

        [9]鐘仁耀:《我國老年護理救助的供需狀況分析》,載《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11(2),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10]金鐘范:《韓國社會保障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13]王建芹:《第三種力量——中國后市場經濟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4]謝瓊:《論福利制度對人權實現(xiàn)的促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論文,2010。

        [1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16]鄭秉文、史寒冰:《試論東亞地區(qū)福利國家的國家中心主義特征》,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2)。

        [17]房寧:《自由權威多元——東亞政治發(fā)展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中文无码免费在线| 国产一品二品三品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拍av|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亚洲av无码av制服丝袜在线| 91爱爱视频|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中出|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AV熟妇导航网| 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欧美在线Aⅴ性色| 婚外情长久的相处之道|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538在线啪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一区| 日韩一区在线精品视频|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绝费网站色www|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大片| 亚洲av乱码国产精品观|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中文字幕偷拍亚洲九色| 女人天堂国产精品资源麻豆|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淫妇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国产无套内射久久久国产| 91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