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瑩
(廣州市番禺區(qū)岐山醫(yī)院 廣州 511483)
2010年在我院作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左心室肥厚患者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齡36~85歲。
UCG:采用GE LOGIQ 5 PRO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儀,探頭頻率3~5MHz。囑受檢者休息數分鐘,左側臥位,二維超聲心動圖取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分別測量舒張期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和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收縮期末內徑;利用二維超聲觀察心臟及大血管結構,彩色、脈沖及連續(xù)多普勒記錄各瓣膜血流頻譜。超聲心動圖左室肥厚的確定標準;室間隔肥厚≥11mm;左室后壁厚度≥12mm。心臟擴大的標準:左室長軸切面左房≥36mm,左室≥56mm。升主動脈內徑≥36mm示擴張[1]。彩用日本產光電十二導聯心電圖儀。按常規(guī)采集體表12導聯心電圖,并作常規(guī)測量分析。按心電圖診斷左心室肥大標準:(1)胸導聯QRS電壓增高;Rv5或Rv6>2.5mV;Rv5+Sv1>3.5mV(女),R v5+Sv1>4.0mV(男)。(2)肢導聯QRS波群增高,RI>1.5mV,RavL>1.2mV,RaVF>2.0mV,RII>2.5mV,RⅢ>1.5mV,RI+SⅢ>2.5mV。(3)QRS電軸左偏[2]。
65例超聲心動圖診斷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心電圖檢出18例符合心電圖診斷左心室肥厚標準,占27.7%,而18例中均有QRS電壓增高,同時有ST-T改變。
原發(fā)性心肌損害和心臟負荷過重使室壁壓力增加,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基質一般的組成成份改變,導致心室反應性肥大。心室肥厚可為單側或雙側,其主要病理改變?yōu)樾氖壹±w維增粗、增長,而肌纖維數量不增多。在心室肥厚的同時,常伴心室擴張,故一般統(tǒng)稱為心室肥大。心室擴大和(或)肥厚系由心室舒張期和(或)收縮期負荷過重所引起,是器質性心臟病的常見后果。左心室肥厚的病因有:(1)左心室壓力負荷過重,如高血壓、主動脈瓣口狹窄;(2)肥厚型心肌病,包括非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和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肥厚的發(fā)展將造成左心室舒張和收縮功能相繼減退,最終發(fā)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肥厚還降低冠狀循環(huán)儲備力,加重可能并存的冠心病,使心肌內傳導速度異常,各種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左室肥厚者易并發(fā)腦卒中,因此目前認為左室肥厚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子[3~4]。
當心室肥厚(大)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引起心電圖發(fā)生變化,一般認為其心電的變化與下列因素有關:(1)心肌纖維增粗,載面積增大,由心肌除極所產生的電壓增高;(2)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擴大以及由心肌細胞變性所致傳導功能低下,使心肌激動的總時程延長;(3)心室壁肥厚、勞損以及相對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復極順序發(fā)生改變。上述心電變化可以作為診斷心室肥厚及有關因素的重要依據。但心電圖在診斷室肥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僅憑某一項指標而作出肯定工否定的結論。QRS波群電壓增高雖是診斷左室肥大量重要的條件,但電壓高度與心臟實際肥大程度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陰性和假陽性。18例符合心電圖診斷左心室肥大標準,有QRS電壓增高,均同時有ST—T改變。故對具有QRS增高,而沒有ST-T改變者,認為可報告“左心室高電壓”或“可疑左心室肥大”,必要時建議復查。65例超聲心動圖診斷左心室肥大的患者心電圖檢出率占27.7%,心電圖對左室肥厚(大)診斷的敏感性低,因此,心電圖對診斷左心室肥大應慎重、需結合臨床資料及其他的檢查結果,特別是超聲心動圖檢查,通過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超聲心動圖診斷左室肥厚敏感性和特異性遠遠高于心電圖診斷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大)是諸多心臟病的共同表現,而超聲可顯示左心室腔內徑有沒有增大,左心室心肌肥厚和乳頭肌有沒有增粗,室間隔與左心室后壁厚度。心肌肥厚可為對稱性肥厚,即左心室壁與室間隔均增厚,亦可表現為非對稱性肥厚,即心肌肥厚只局限于室間隔左心室某一部位,同時有沒有伴左心房增大。超聲是診斷左室肥厚的金標準。左室肥厚主要見于高血壓、冠心病、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等。左室肥厚重點在于原發(fā)病的治療。超聲檢查并可以通過觀察血流動力學改變、心臟結構改變、大動脈、瓣膜的情況等作出病因診斷。由于左室肥厚嚴重影響高血壓、冠心病、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心肌病的預后。而心電圖對左室肥厚(大)診斷的敏感性低,故應廣泛使用超聲心動圖早期診斷左室肥厚。超聲心動圖對于判斷以上疾病的預后、制訂治療方案、預防心臟血管并發(fā)癥,以及隨訪監(jiān)測治療后心臟變化,均具有重要意義。
[1]王新房.超聲心動圖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3]Casale PN,Devereuxrb,Milner M,et al.Value of echocardiograhic measurement of left venericular mass in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morbid events hyperlensive men[J].Ann Intern Med,1986,105:173.
[4]Fleckenstein A.Experimental facts and the therapeutie prospects[M].New York:Chichester,198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