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映靜 鐘宏
(1.深圳市龍崗區(qū)橫崗人民醫(yī)院 廣東深圳 518115; 2.深圳市龍崗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深圳 518172)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不斷提高,傳染病的爆發(fā)流行如鼠疫、天花等均得以有效控制,但新的疫情如非典、禽流感等還在不斷出現,尤其是2008年手足口病爆發(fā)中受感染的兒童人數高達幾十萬之多[1]。傳染病的危害性再次為社會敲響了警鐘,與傳染病接觸最多的醫(yī)護人員的安全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尤其是院外急救出診人員經常接觸各類患者包括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和患者,存在極大的傳染危險,因此,如何有效降低院外急救人員傳染病感染風險成為每個醫(yī)院應認真嚴肅面對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院外急救中存在的傳染病隱患進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提出了一些預防舉措,以供大家參考。
我國有關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規(guī)和應急處理、消毒管理辦法均有出臺,但由于近年來我國衛(wèi)生事業(yè)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醫(yī)療技術也得以長足進步,各類傳染病發(fā)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質炎、鼠疫等傳染病得以消滅,絲蟲病、白喉等也稀少發(fā)生,使部分人對傳染病的預防產生了麻痹,使目前院外急救中各種傳染隱患大量存在,現分析如下。
院外急救作為24h被動醫(yī)療救助,前往實施急救的現場狀況往往具有未可知性,需要急救的患者可能出現在家里、路邊及其它任何公共場合或事故現場,急救現場復雜多樣并一般都處于開放狀態(tài),且很多情況下因為病因不明確而未采取相應的隔離防傳染舉措,部分患者還存在有開放性的傷口,在患者帶有乙肝、肺結核等傳染病菌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他人感染,如艾滋病毒雖然離開人體后存活時間較短,但在血液未干的情況下在室溫下可保持96h的活性,若直接如他人傷口接觸,就有可能導致他人被傳染,向乙肝、甲肝等活性更強的傳染病菌就更不用說,因此,尤其在突發(fā)性事故中,急救現場會有大量圍觀人員和熱心幫忙人士,但由于其對傳染病感染預防的知識了解貧乏,缺乏相應的預防意識,在救助過程中的一些不當行為可能會對院外急救帶來一定的傳染危險。
部分急救人員在未做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就實施院外急救[2],一旦碰到傷病患者是傳染病原菌攜帶者或傳染病患者的情況,后果不可樂觀;另外,由于院外急救是全天候不分時間和地點、不分對象的被動救援,面對的主要是急癥患者,工作強度大、負荷重、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環(huán)境差等情況使急救人員心理負擔較重,常會導致急救人員焦躁、疲乏、食欲不振等亞健康狀態(tài)出現,機體調節(jié)功能減弱、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攻擊免疫系統(tǒng)傳染病菌的入侵,急救時被傳染的危險性增大。
危重病患的運送途徑中往往還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藥物注射、傷口處理包扎等實施初步急救,而救護車空間不大,途中又存在多種因素會導致急救車顛簸甚至緊急剎車等狀況,嚴重干擾治療操作,并且還會增加急救人員在救治實施時被針刺傷的危險,容易發(fā)生血源性疾病的傳染危險(多達20多種可經由針刺傳播),尤其是乙、丙肝炎和艾滋病的傳染危險性和危害最大[3],其中艾滋病的血源性感染的潛伏期平均2年,短則數月,多則5年,而從被感染到體內產生抗體大約要經過3個月的窗口期,因此,急救人員一旦感染且未及時發(fā)現,就會對其家人和急救患者產生嚴重威脅,其危害性遠遠大于普通民眾。
救護車在外院急救中承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每天需要運送各種不同疾病的患者,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傳染病菌攜帶者或潛伏期的傳染病患者,一些是傳染病患者,這些病患所攜帶的傳人病菌不斷的向車內擴散,急救中的嘔吐物、血液及其它體液均對車內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而有時急救出勤任務較多,救護車難以進行徹底、完全的消毒處理,致使救護車內污染嚴重,急救人員被傳染危險增大。據相關報告顯示醫(yī)院救護車空氣內細菌平均含量達4967cfu/m3,并且有九成空氣細菌含量超出4000cfu/m3,細菌在物體表面含量平均達43.4cfu/m3,而依據空氣微生物醫(yī)院評價標準[4],若空氣細菌含量達到700~1800cfu/m3就具有空氣傳染危險。
通過對院外急救中存在的各類傳染病隱患的分析,現初步提出以下預防措施,以減少院外急救人員被傳染的危險。
急救人員直接在現場接觸患者大量的體液、血液及分泌物,被傳染的危險性較高,為有效減少因急救人員自身原因所導致的院外急救傳染風險,醫(yī)院應加強對院外急救人員的急救安全教育和消毒隔離操作培訓,提高其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不斷補充新的疫情防控知識,提高急救人員的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以及急救操作的熟練性,消除搶救過程中的針刺傷可能性。使其嚴格按照安全防范規(guī)定,認真落實標準預防,在接觸患者及其衣物時,不論是否存在血跡或體液污染、接觸皮膚或粘膜是否完整都必須實施標準防護措施,不但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傳染,還要預防非血源性疾病傳染,做好雙向防護[5]。
大量的傳染病菌在缺乏太陽足夠的連續(xù)直射都能夠長時間的存活,如SARS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5~10d;乙肝病菌在30~32℃至少能存活半年,60℃高溫加熱1h,pH2.4或乙醚的6h殺菌都無法將其完全滅活,因此必須加強急救洗消系統(tǒng)的完善,對各類長期性使用的急救物質和器械實施及時、徹底性的消毒、殺菌,并確保急救人員、車輛在任何情況下均能夠進行快速、徹底的消毒,另外還要儲備充足的個人防護物資[6]如防護衣帽、口罩、腳套、消毒用品等,確保能夠嚴格規(guī)范配置各急救車輛,且在出外急救時所有物質、器械、人員以及車輛都已經過嚴格消毒。
在到達現場第一時間,將人群疏散,減少因其他人員所引發(fā)的傳染風險。在救護車內配備足夠的污染袋(內置漂白粉10~20g)和污染桶(內置1%次氯酸鈉消毒液)以及衛(wèi)生紙,以備途中使用,并在運送病人的擔架上覆蓋一次性中單,以減少患者體液對急救車的污染,并在急救結束后將車內污染物集中收集處理,醫(yī)護人員更換防護服并消毒。
院外急救人員經常性的接觸各類急救病患,且大多在病患的病情及疾病種類不明確的情況對其實施救助,較社會其他人員更具有被傳染病傳染的風險,日常工作中需做好各類防護措施以將風險降低在最小,降低院外急救傳染風險。
[1] 祝益民.加強和重視兒童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救治[J].中華急救醫(yī)學雜志,2008,17(12):1237.
[2] 張志猛.淺談院外急救中的傳染病隱患及預防[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8,3(8):559~560.
[3] 邵海中.急救中心洗消系統(tǒng)的建設和應用[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雜志,2009,2(3):112~113.
[4] 劉勝文.實用醫(yī)院管理手冊[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1992:195.
[5] 衛(wèi)生部.衛(wèi)醫(yī)發(fā)[2000143]號.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試行).
[6] 邱勇.淺談院外急救單元的消毒隔離現狀和對策[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0,5(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