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山東省淄博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山東淄博 255067)
人性化護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以及尊重個人隱私為核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個性化、整體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就醫(yī)環(huán)境,使患者在就醫(yī)的全過程中感到方便、舒適、滿意的一種護理方法[1]?,F(xiàn)將2009年我院開展人性化護理收到的滿意效果總結如下。
入選病例共190例,男106例,女84例,年齡15~72歲,其中2008年95例傳染病人為對照組,2009年95例傳染病人為實驗組。對照組和實驗組中均有50例急性乙肝病人和45例慢性乙肝病人,按入院順序隨機抽取,住院天數(shù)(28±5)d,2組病人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疾病分類、病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加強細節(jié)管理,營造人文氛圍 病人入院后,護士應迅速來到患者身邊,與患者進行雙向交流的服務指導,將住院環(huán)境、探視、飲食、消毒隔離等為患者進行耐心的介紹,打消患者恐懼不安的念頭,多一份信賴。要求每位護士做好“五個第一”,即服務時說好第一句話,回答好第一個問題,安排好第一頓飯,指導好第一次檢查,扎好第一次針,讓患者感到有家的溫暖。因患者具有傳染性,按不同病種安排病房,每日2次用1∶200的84消毒液噴灑房間和擦拭地面,每周兩次用紫外線燈消毒走廊與病房,減輕患者間相互傳染的心理負擔。
1.2.2 將人文關懷融于護理行為中 (1)語言行為:護理語言是一種職業(yè)技術[2]。語言交流是人與人交流的主要形式,護士的語言具有“治病”與“致病”的雙重作用,是護士素質的體現(xiàn)。當護士滿面笑容走進病房,一句輕聲的問候;在護理工作時,保護患者的隱私,并察言觀色地開導患者,會在患者心中種下一粒友誼的種子,第一時間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相反,以稱呼床號來代替患者姓名或者隨便談論患者的病情,不注意為患者保密,不僅使患者的自尊心受挫,而且會引起患者的反感,喪失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梢?護士的美好語言,對患者能產生積極地作用。為此醫(yī)院規(guī)范了貫穿于患者從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的文明用語,如“十字用語”是您好、謝謝、對不起、請原諒,“五聲”是患者來了有問聲,離開有送別聲,體貼患者有關懷聲,服務不周有歉聲,為患者辦事有回聲等,加強了護士的語言藝術的修養(yǎng)。(2)非語言行為:人際交流除了語言形式外,還有非語言形式,包括手勢、體態(tài)、面部表情等。許多傳染病患者不敢理直氣壯說出自己所患病種,如把“肝炎”說成“膽系感染”,都是害怕別人鄙視和討厭自己,此時,護士恰當?shù)姆钦Z言行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操作時以輕柔的手法和熟練的動作服務病人;患者痛苦時,用同情的眼神,溫柔的觸摸給予安慰;病人沮喪時,給予關心的眼神,鼓勵的握手增強其信心;切忌戴手套與病人接觸,以免使病人產生被歧視的感覺。(3)實施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是護士針對住院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的適應能力而進行的一種護理活動[3]。多數(shù)病人對傳染病的發(fā)生、診治、預防、預后知識了解甚少。如肝炎患者,病人通過醫(yī)書及相互交流等渠道,了解到許多治肝炎的藥物,盲目購藥,私自服用,殊不知,不但不利于疾病治愈,反而增加肝臟負擔,效果適得其反。為此,通過專題講座、宣傳欄、健康小冊子以及個別交流等形式,把防病治病,健康指導等知識傳授給病人。如對文化層次較低者,多進行口頭語言宣教,反復進行。而對于老年人,因記憶力及聽力等功能減退,可隨時給予一張健康教育卡,把平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記錄在上面,幫助老人共同解決問題。
1.2.3 充分動員發(fā)揮社會及家庭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 病人與家屬之間的關系可以作為心理應激的來源。應激與適應理論強調,控制應激反應的方法之一是尋求并獲得支持網[4]。病人與家人、朋友間的關系在應對疾病的轉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應幫助家屬及其親朋好友獲得傳染病及有關消毒隔離的知識,并告知他們不要將對病人的不滿情緒流露在外,以免對病人造成負性影響,如可以經常來探視病人,交流一些他關心、有興趣的話題,使病人相信自己是被關心的、被愛護的,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起著支持的作用。
1.2.5 延伸護理服務 建立出院病人電話回訪制度,提供給出院病人聯(lián)系卡,卡上注明醫(yī)生的姓名、電話、復診時間等,告知患者若有不適及時聯(lián)系,來院就診。
1.2.6 效果評價 使用醫(yī)院制定的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護士巡視病房、解決病人需求是否及時、服務態(tài)度、護理技術、健康教育、病人及家屬是否獲得康復知識等內容,采取不記名問卷方式進行調查,收集病人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并將調查結果與實施人性化護理前作比較。
190例住院病人全部接受問卷調查,病人對護理滿意度從2008年的89.47%提高到2009年的98.95%。2年的病人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護理投訴由1降到0。
提高了病人滿意率,減少了護患糾紛。傳染病患者一經確診,就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病人的心理及情緒必然要引起劇烈的變化,甚至會導致過激行為。因此,護理過程中更應注意對病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堅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用“情”去護理每一位患者,如一次友好的握手,一個真誠的擁抱,都能使病人感受到醫(yī)護人員對他們的尊重和關心,促進了護患間的理解,使護患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患者自我關懷意識增強,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自我關懷是指傳染病患者本人為穩(wěn)定和改善自己及受影響人群的總體健康狀況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通過實行人性化護理,2009年95例患者均獲得自我關懷的知識。病人出院后可以隨時觀察自己病情的變化,采取在健康教育中學到的疾病防治知識,注意采取安全的行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將疾病傳播給家人;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延緩病情的進展,提高了生活質量。
[1]楊愛萍,吳紅,申月平.ICU開展人性化護理的體會[J].中原醫(yī)刊,2004,31(3):60~61.
[2]鄭思同,張麗萍.淺談制定護理語言標準的思考[J].護理管理雜志,2002,3:56.
[3]余立軍,陳素麗.多元化健康教育對提高病人住院適應能力的效果分析[J].南方護理學報,2001,8(1):42~43.
[4]張敬之,史建莉.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支持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