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芹
成人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中的功能定位
蔡成芹
新生代農民工在我國農民工群體中起著重要的主力軍作用,在社會流動上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流動趨勢。作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成人教育對社會流動影響很大,在引導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方面也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發(fā)揮著重要的功能。
成人教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功能定位
我國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呼聲日漸高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在強力推進,尤其是對民生問題十分關注,完善農民工政策、實現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公平、增強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yè)等問題都已經成為和諧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2010年,中央首次提出“新生代農民工”概念,強調要采取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加大力度來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充分表現出中央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不論是在學歷教育還是在職業(yè)期望上,以及在自我價值觀念的取舍選擇上,都表現出了新的趨向,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成人教育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能,對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這批人在目前外出打工的農民工中所占比例超過六成。他們長年或大部分時間在城市務工,表現出以下特征:年齡較小、受教育程度較高、對職業(yè)要求較高、比較追求物質和精神享受、務農經歷少、工作耐磨力低,等等。近年來,這個群體已由暫時、零散的小群體逐漸發(fā)展成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主流群體,他們也會使就業(yè)與擇業(yè)的社會流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趨勢。
在現代社會中,職業(yè)地位是人們得到社會認可的首要地位,通過改變職業(yè)而實現地位的上升是現代社會地位變遷的主要渠道之一。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追求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需求日益突出,土地對他們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貧困的家庭環(huán)境已經阻止不了他們對城市的渴望。因此,“離土不離鄉(xiāng)”已逐漸讓位于“離土離鄉(xiāng)又脫農”,新生代農民工趨向流入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大中城市。[1]在對工作的選擇上,他們也不像父輩農民工那樣,只是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在城市中生存的機會,也不再只滿足于那些最低下的工作崗位,而是在待遇和條件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將眼光轉移到了服務、制造、紡織、電子等技術性相對較強的行業(yè)上,他們渴望能夠在這些行業(yè)中發(fā)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中的少部分人也已躋身于白領階層。即使是在像建筑業(yè)這樣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最傳統(tǒng)行業(yè)里,他們也更多地選擇從事水電、油漆等工作,而不再局限于一貫的建筑工和水泥工。
有調查資料顯示,全國兩億農民工中16-30歲的占61%,31-40歲的占23%,41歲以上的占16%,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2]這充分說明,從第一代農民工向新生代農民工的替代已經基本完成,或者可以說現在社會上流動的農民工主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數量也呈持續(xù)上升的趨勢。新生代農民工與其父輩農民工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他們對農村生活的眷戀在逐漸減弱,貧困的農村生活對他們已經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肥沃的土地對他們來說也已不再重要,閉塞的信息、低下的農業(yè)勞動者身份、艱難的生活,都讓他們不愿意再返回農村,他們更渴望能夠在城市扎根立足,很快融入到城市社會中去,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農民工就業(yè),主要依靠的是以親緣、地緣、業(yè)緣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社會信息網絡,這種網絡的組織化程度并不高。有調查顯示,88%的農民工通過自發(fā)方式外出,有組織外出的僅占12%,作為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以親緣和地緣為基礎的交往方式逐漸被業(yè)緣為主、地緣為輔的方式所取代。[1]他們更多的是工友之間的聯系,所獲得的就業(yè)機會或者其他幫助基本上都來自于工友或同鄉(xiāng)。這種方式雖然在一點程度上可以促進他們的就業(yè),但同時對他們的就業(yè)渠道也有了一定的局限,使他們對市場和單位的用工需求把握不夠準確,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也不利于在某一區(qū)域內進行合理流動。近年來,盡管依靠政府、中介機構或新聞媒體的組織和介紹而外出就業(yè)的農民工有了明顯的增多,但是目前這種方式組織程度還不高,還不夠嚴密,還沒有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最佳的就業(yè)途徑,也沒有拓寬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轉移的渠道,致使在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渠道上存在著不少的瓶頸。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動機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故,從單純的經濟型務工轉向經濟型和生活型并存的務工。所謂經濟型務工,是指外出務工經商的最主要的動機和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以養(yǎng)家糊口為目標;而生活型則是指外出務工主要是為了改變生活狀況和追求城市生活或現代化生活方式;經濟型和生活型并存就是同等地看待它們的作用、意義和重要性。[3]目前,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都還停留在以追求生活型和經濟型并存為主要目的的狀態(tài),他們還不能從流動人口的行列中轉變?yōu)橐泼窕蜻w移人口。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最主要的推動力當屬我國農村人多地少及務農不賺錢,但是更多的人表現出的是“不喜歡務農”、“家鄉(xiāng)太窮,不愿過那樣的貧困生活”、“一直在念書,不懂農活”、“羨慕城市生活”,等等。這說明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拉力作用要大于推力作用,他們在考慮賺錢養(yǎng)家糊口的同時,還把外出務工當成是改變其貧困的生活狀態(tài)與追求理想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也就是說,在他們外出務工的動機或者目的中,明顯帶著經濟型和生活型并存的特性。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流動主要是以職業(yè)流動為主,他們通過由以種地為主的農業(yè)勞動者向脫離了土地的非農業(yè)勞動者流動的初次職業(yè)流動,實現了職業(yè)地位的相對提升,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他們的社會地位有了向上的流動。但是,由于這種積極向上的流動不能很好地受到社會制度和政策的保護,所以又很難在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方面產生明顯效果。于是,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涌入城市務工,實際上就是從一個社會的邊緣進入另一個社會的邊緣,其間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變化。同樣,在非農業(yè)范疇中發(fā)生的再次職業(yè)流動中,由于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積累和教育培訓,流動過程中也缺乏良好的管理體制和服務機制,導致了他們的職業(yè)地位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4]很多從事藍領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在經過不斷努力之后所更換的職業(yè)仍然以藍領工作為主,這就難以形成流動的進步性,在選擇向上流動的職業(yè)中也難以獲得更多的流動機會。
新生代農民工對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關注和研究其生存和發(fā)展狀況是推動我國經濟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成人教育作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全面發(fā)展的催化劑,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中尤顯必要。
第一代農民工已經基本確立了自己亦工亦農的社會角色,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養(yǎng)比第一代農民工有了較高的提升,在求職愿望上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他們渴望尋求那些能夠很快融合到城市人生活中去的職業(yè),要求企業(yè)和城市能夠盡量滿足其各種需求,那些原始的以民工為主體的企業(yè)對他們來說也已漸漸失去了吸引力。然而,新生代農民工能力與期望的失衡又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所以在整個社會職業(yè)結構體系中,他們難以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常會被崗位較好、工資較高的職業(yè)拒之門外。作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成人教育,應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有效地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對自己的就業(yè)期望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使他們樹立起合理的擇業(yè)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職業(yè)觀,意識到只有增強自身素質才能有效應對現代社會職業(yè)的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流動動機并使之合理化。
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村發(fā)展的接班人,也是農村快速發(fā)展的“精英力量”,盡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比第一代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與城市同齡人以及高技能的工作要求相比,他們的文化素質、綜合技能又顯得很不足。目前,社會上各種職業(yè)對于受教育的條件日漸提高,不僅專業(yè)技能強的職業(yè)需要越來越高的教育條件,就連最普通的職業(yè)如服務業(yè)也都需要員工能夠擁有一定的受教育經歷。在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各單位招聘員工也開始要求必須具有職業(yè)教育經歷和職業(yè)培訓資格。因此,文化知識、職業(yè)技能水平越高者,就會越有優(yōu)勢,在非農業(yè)領域中獲得的工作機會就會越多。為了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可以盡快地適應新的勞動崗位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使他們能從事一些專業(yè)技術知識較強的工作,成人教育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廣泛的職業(yè)教育以及相關的技能培訓,來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與核心職業(yè)能力,為他們能夠在城市扎根立足奠定扎實的基礎。
眾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從農村走入城市,這一大規(guī)模的轉移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這部分人能否快速而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農民工屬于面對城市生活的巨大壓力,極易產生心理危機并走向極端的群體;屬于訴求改變身份,渴望成為新市民的群體。[1]想要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并不只是簡單地學習一門或幾門專業(yè)技能知識就能達到的,更多的是需要適應城市居民的行為方式,習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能夠把這些東西內化成為自身的城市文化價值觀念,在心理上獲得認同,在情感上找到歸宿。美國克拉克曾做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教育會使一個人更具有忍耐性、更加民主化、更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政治和文化之中去。而成人教育作為社會成人尤其是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更加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更加重視他們在社會和心理層面上的城市適應能力,對其進行深入有效的城市生活規(guī)則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起城市文明意識、城市和諧人際交往意識,等等,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規(guī)勸與疏導,建立起排解和傾訴心中疑惑的渠道,使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能夠得到很好的釋放,并提供多種形式的城市文化生活教育,指引他們在城市中能夠做文明人,知禮懂禮、遵紀守法、文明生活、文明就業(yè),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城市公民,真正地融合到城市中去。
華中科技大學的吳毅教授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城市的邊緣人,在城市中沒有了認同感、歸屬感,一旦失業(yè)就無法生存,這時是最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時候?!盵1]在這個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從學校畢業(yè)后就直接進入城市的,他們接受法制教育的途徑很少,對法律的認識也很模糊,缺少最基本的的法律常識,通常是已構成了犯罪行為自己卻還渾然無知。與此同時,在這個群體身上又體現出了權利意識增強的時代特性,當他們的合法權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護時,他們經常是以情緒的宣泄、悲憤的傾訴為發(fā)泄途徑,而不是訴求通過合理的法制程序來解決。這種現狀提示著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引導的重要性。而成人教育作為培訓成人的最佳途徑,能填補他們法律知識的空白,通過對其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對《勞動法》、《合同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有所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增強他們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對農民工實施成人教育不僅促進了其自身素質的提高,而且還為他們的法制觀念和維權能力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對其以后適應工作崗位或城市生活都做了很好的鋪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人教育作為構成終身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主體,在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中也發(fā)揮著自身所具有的、獨特的重要功能。
隨著我國經濟產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廣泛調整,當前的各種職業(yè)都對教育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成人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所特有的功能,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提升其職業(yè)素養(yǎng)。2004年初,以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地區(qū)出現了“民工荒”的問題,同時,還折射出了許多經過專業(yè)技能培訓的“技工荒”問題。[5]對此,成人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培訓教育使命。在培訓方法上,采取分層次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文化基礎知識、不同的職業(yè)技能水平等具體情況進行多種崗位的專業(yè)技能培訓,使各個層次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yè)技能和素養(yǎng)的培訓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滿足他們的就業(yè)需求;在培訓內容上,以實用性為主,根據不同的職業(yè)要求、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yè)人員基本技能和操作程序的具體要求來安排培訓的內容,促使其能夠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另外,還要加企業(yè)管理、市場營銷、經營風險預測等一些以創(chuàng)業(yè)為主的內容;在培訓資源上,強化與社區(qū)教育、職業(yè)教育的聯系與合作,整合優(yōu)化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建立機制健全的培訓機構,全方位地對新生代農民工實施系統(tǒng)的教育培訓。同時,要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學歷教育水平,開展職業(yè)資格證書、崗位技能資格證書的培訓工作,有效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社會流動的競爭能力。
目前,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都渴望走進城市,但能不能輕松、有效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是他們實現市民化的關鍵所在。為了使新生代農民工快速適應并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成人教育作為對新生代農民工實施再教育的重要途徑,應做好組織工作并開展引導性培訓,對他們原有的不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給予正確的引導。為此,成人教育應深度關注這個群體,關注他們在社會和心理層面上的城市適應能力。只有對他們進行深層次的再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起良好的意識觀念,才能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才能促使他們在城市中文明生活、文明就業(yè),為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城市市民而不斷努力。尤其是社區(qū)教育,作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問題的重要載體,應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衫枚喾N手段和途徑來向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宣傳與傳授現代觀念、城市生活等知識,以快速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水平,引導他們樹立先進的思想,使思想與城市的發(fā)展相互協調;有效地開展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活動,培養(yǎng)新生代農民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依靠社區(qū)眷屬關系而具有的輿論、監(jiān)督、保障功能,以道德為基礎,才能減少對原有初級網絡關系的依賴,并且逐步學會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個人交往的方式”。[6]
多學科、多門類、多層次、多形式的成人教育無疑為社會流動提供了條件,直接在調整社會階層和職業(yè)集團之間的對比關系中發(fā)揮作用。[7]成人教育的內容所包含的廣度、深度和現實性,也將對社會各階層的流動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在我國轉型期的社會階層流動中,城鄉(xiāng)流動已經成為階層流動的焦點之一,農民工市民化也已成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融入城市實現市民化身份的轉變不僅是地域和職業(yè)的轉變,而且還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性的轉變。目前,大部分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實現了地域和職業(yè)的轉變,但是身份認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轉換還處于嚴重的滯后狀態(tài),“農民工”這一形象的稱呼展現出了這一群體在我國城鄉(xiāng)對立的二元結構中的尷尬現實?!稗r民”和“市民”這兩個群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科學文化素質上,只有農民工的綜合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才能逐漸帶來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轉變,才能不斷地適應市民化的內在需求,才能滿足“農民市民化”的轉變。而農民工提高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便是根據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接受適當形式的成人教育。
新生代農民工要想快速有效地實現從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就必須要具備最基本的公民意識和公民素養(yǎng),具有同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法律觀念。這樣,當自身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受到傷害時,他們才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從而更好地促進在社會中的合理流動。成人教育靈活多樣的培訓功能,能有效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合到城市中,符合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培養(yǎng)過程中,開展法制教育不僅是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成人教育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把法制教育與解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立體式教育模式,盡可能地將那些抽象的法律條文形象化、具體化、人性化,使法律法規(guī)接近生活、接近現實、接近新生代農民工,使他們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而實施法制教育的重點應是從農村向城市過度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如《合同法》、《勞動法》以及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等等。
[1]于莉,何愛霞.成人教育規(guī)導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的應然功能及其實現[J].職教通訊,2007(6):16,16,17,18.
[2]于莉.成人教育規(guī)導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研究——基于臨沂市的個案調查[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9.
[3]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7.
[4]劉方玲.當前中國農民的社會流動及其走向[J].經濟論壇,2006(9):123.
[5]趙洪波,黃曉利.成人教育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功能及對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8):44.
[6]康和平.新農民工社會流動主體性障礙及成人教育應對[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188.
[7]趙洪波,王虹,黃曉利.成人教育與當代中國社會階層流動——兼議成人教育在促進農民工市民化轉化中的作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8(7):7.
Adult Education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Functions of the Social Mobility
Cai Cheng-qin
New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a new force of China's migrant workers,the social mobility also showed some new features.And adult education 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social mobilit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cial mobility guidelines also assume an important mission,play an important function.
adult education;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ocial mobility;function
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職業(yè)技能培訓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RS-2011-6018)
蔡成芹,女,曲阜師范大學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G720
A
1674-7747(2012)01-0047-05
[責任編輯 金蓮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