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龍
語音是語言的聲音外殼,是語言的表層機構(gòu)。在英語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中,聽是其他四項技能的基礎。據(jù)統(tǒng)計,人們在語言交際中45%的時間用于聽,30%的時間用于說,16%的用于讀,僅有9%的時間用于寫。[1]由此可見聽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強調(diào)要“重視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確保各項語言能力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語言測試在考核英語知識的同時,應著重考核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學、公平和規(guī)范?!盵2]因此,在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考試中,加大英語聽力考核的力度,科學命制英語聽力試題,對于達到《基本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心理學表明,聽力理解是聽者積極主動地對目標語言進行接受、理解、篩選有用的信息并存入長期記憶,以擴大聽者聽覺渠道的過程,即聽力理解過程實際上不是聽者被動地接受,而是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包括語法、詞匯、常識等)對所聽到的內(nèi)容解碼,然后進行篩選、過濾、整理、分類,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語言階段、理解階段、總體認知階段。[3]聽的過程可模式化地劃分為以下程序:①音的感知和識別;②對具體、簡短材料(具體詞、詞組等)意思的初步理解;③對材料進行短時記憶存儲;④對剛剛存儲的材料與前面已經(jīng)儲存的材料或已經(jīng)儲存的短時記憶中的材料加以聯(lián)接;⑤將剛剛儲存的材料與正在進行短時記憶儲存的材料加以聯(lián)接;⑥領會材料的意思并進行長時記憶儲存;⑦對大意、梗概的回顧。聽力過程是相當復雜、多層次的心理過程。學生聽的目的,絕非簡單地理解所接受的信息,最終是獲得要旨。他們不但要過語言三大要素關,還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理解力和總體認知能力。許多語言學家認為,聽是一種涉及兩個層次的活動——認知與選擇。認知是確認句型、語法時態(tài)、修飾語、功能詞以及地點、方言等,是從重音、停頓、語調(diào)上辨別語音及意義成分的過程;選擇是根據(jù)說話人表達的意思挑選有用的信息。按照語言學的規(guī)律,聽力理解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認知、無需記憶的認知與選擇、短時記憶性的認知與引導性選擇、長時記憶性的認知與選擇。這說明在聽力理解過程中還需要記憶。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系統(tǒng)由感覺儲存、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階段構(gòu)成。感覺儲存階段是一個短暫的和直接感知的階段,處于此階段的言語信息一般在一兩秒鐘之內(nèi)便會遺忘。只有當它受到注意時才會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短時記憶階段。在短時記憶階段,信息處理的容量較小,但持續(xù)的時間稍長,約為17秒。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經(jīng)編碼處理之后便會轉(zhuǎn)移到記憶系統(tǒng)的第三個階段——長時記憶。在長時記憶階段,信息能夠長期儲存,但不一定很容易取出。對語言信息進行編碼和組織使之進入長時記憶并儲存起來,這個過程涉及認知能力。認知隱含著四種基本的處理方式,即組合、區(qū)分、形成概念以及聯(lián)想。這四種認知功能相互作用,促進語言信息的編碼,使之儲存于長時記憶之中。因此,要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必須充分利用短時記憶,組織好每個記憶單位的信息,使之向長時記憶轉(zhuǎn)移。
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7~21歲,盡管其心理認知與中學相比有所提高,但由于在中學階段總體上英語基礎較差,尤其在英語聽力理解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例如英語詞匯量偏少,辨音能力較差,對連讀、輔音連綴、簡略式、失去爆破等語音現(xiàn)象分辨不清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命制聽力試題時務必考慮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在保證考試效度的同時,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興趣和聽力水平。
科學性是考試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它要求各種考試的設計與實施,都應符合三大規(guī)律,即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考試自身的規(guī)律。[4]因此,要保證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考試聽力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過程,這樣才能保證英語聽力測試的效度。
在語言測試領域,人們把測試方法看作是能力與方法的有機結(jié)合,在很大意義上,語言測試就是用某種特定的方法來測試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在命制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考試聽力試題時,應在《基本要求》對學生聽力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掌握以下命題原則。
在命制針對高職院校英語公共課考試聽力試題時,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英語水平,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命制。
2.1.1 試題的設問以問句形式呈現(xiàn)
由于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因此在命制聽力試題時,應以一段獨白或?qū)υ捴惺虑榘l(fā)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簡單直接的關系為主要考查內(nèi)容,不要對某一句、某一細節(jié)進行復雜的判斷推理。以問句的形式呈現(xiàn),對學生來說簡潔易懂,也是由聽力考試的性質(zhì)決定的。
2.1.2 聽力材料的首句不宜設問
聽力試題不同于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當剛開始播放聽力材料時,學生往往會感到緊張,思維啟動緩慢,還沒完全進入角色。這樣一來,大腦所獲取的第一句的信息就不一定很完整,所以聽力材料的第一句不宜設問。
2.1.3 題干和選項要簡明扼要
針對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在編制聽力試題時,題干和選項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聽力試題不同于閱讀理解題,如果題干和選項過于繁瑣,就會給學生造成心理上的恐懼感,再加之聽力受時空的限制,不容學生停下來認真體會和仔細推敲,因此題干和選項要簡明扼要,直截了當,切不可繞圈子,羅列一些不必要的修飾語。
2.1.4 按照聽力材料的順序編制試題
試題的排序應與聽力材料一致。通過聽來獲取的信息是有序地輸入大腦的,如果設計的試題打亂了這一順序,對于英語基礎不太好的高職學生來說,會給其選擇正確答案帶來困難,進而影響考試的效度。
在選取聽力材料時,應依據(jù)《基本要求》,同時注意以下幾點:
2.2.1 材料生活化
按照《基本要求》中的規(guī)定,學生要“能聽懂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中使用的結(jié)構(gòu)簡單、發(fā)音清楚、語速較慢(每分鐘120詞左右)的英語對話和不太復雜的陳述,理解基本正確?!盵2]因此,在選取聽力材料時,應以淺于課文的口頭語言材料為主,力求貼近現(xiàn)實生活,如問路、致謝(歉)、問候、祝愿以及發(fā)生在車站、機場、飯店、賓館、醫(yī)院、公園等公共場所的對話。
2.2.2 語境要明確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所選聽力材料的情節(jié)不宜過于繁瑣,人物的身份要明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要明了,要讓具備基本聽力能力的學生聽后明確材料的基本內(nèi)容。
2.2.3 材料中無生僻單詞
由于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基本上是用母語來思維的,如果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遇到生詞,就會很自然地停下來思考,從而中斷繼續(xù)獲取信息。因此,在選取聽力材料中不宜設置學生比較生疏的單詞和短語。
2.2.4 材料長短適度
針對高職學生的聽力材料宜短不宜長,以不超過350字為宜。若所選材料過長,會使學生喪失聽的興趣和信心。
《基本要求》對學生聽的技能要求是:①理解所聽材料的主旨或要點;②理解具體信息;③理解所聽材料的背景、說話人之間的關系等;④推斷所聽材料的含義。[2]在編制試題設問時,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2.3.1 領略主旨題
這種試題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整體把握的能力,主要以下面幾種句式給出問題。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article)?
What has happened between them?
What can we learn from what the speaker said?
2.3.2 詢問細節(jié)題
這種試題形式主要考查學生獲取材料具體情節(jié)信息的能力,是聽力測試中最主要的題型,幾乎占整個聽力試題的2/3。這種題型主要以what,where,who,how,when引出問題。
2.3.3 判斷推理題
這種試題形式是聽力測試中較難的一種題型,主要考查學生聽音會意的能力。學生需要通過材料所給信息,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試題形式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
總之,在命制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考試聽力試題時,要在明確《基本要求》對學生英語聽力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從學生英語聽力的認知心理過程出發(fā),遵循英語聽力命題的原則,注意材料的選取和題型的選擇,這樣才能確保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考試聽力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 劉彩玲.大學英語聽力教師有效把握課堂教與學之我見[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2] 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郭建明.英語聽力理解的認知心理過程與聽的技巧訓練[J].云夢學刊,2004(7).
[4] 廖平勝.考試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