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力果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會議新聞的報道一直是新聞報道的瓶頸,新聞媒體在改進會議報道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會議報道與觀眾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報道思路、報道模式、報道手法單調俗套、陳舊呆板;新聞含量、知識含量低的問題依然突出;報道會議程序多、出席領導名單多、套話空話多的現(xiàn)象照樣沒有得到根本轉變。
會議新聞相對于其他報道領域而言,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強、權威性強、新聞性突出、信息量豐富等特點。做好會議新聞,不僅是衡量一家新聞媒體價值觀的重要指標,而且也往往會受到受眾的高度關注。因此,改進會議報道,讓會議新聞活起來,已成為新聞媒體和受眾的共同心聲。
記者要善于抓住會議所傳達的重要信息
簡單地說,寫新聞就是要告訴讀者發(fā)生了什么,提煉出讀者最想知道的新聞事實,會議新聞也不例外。大多數(shù)人寫會議新聞好比記流水賬:首先某某領導講話,隨后是會議議程,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把新聞要點淹沒在會議材料里,讀者看完后不得要領。所以,記者要有讀者情結,要從會海中幫讀者選擇重要信息,免得讀者從字里行間亂找,搞得“一頭霧水”,直至失去閱讀興趣。
有的會議本身就具有新聞性,但更多的會議尤其是部門、行業(yè)的會議,其新聞性往往不在于會議本身,讀者不會在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個政府部門或者某某單位開了什么會議。他們在乎的是,會議中有什么內容與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關,而新聞稿中只要突出這項內容即可,其余那些沒有新聞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省略掉。
比如,2012年2月8日,筆者參加為了更加方便轄區(qū)群眾辦理戶口、證件,城區(qū)7個派出所戶籍室常住人口管轄范圍將進行調整的會議。本來只是南陽市公安部門一個簡短的會議,但會后,筆者根據這個線索站在南陽市民的角度提出了幾個問題,比如戶籍管轄范圍具體如何調整?調整后對群眾辦理戶籍業(yè)務有何影響?調整后的戶籍室相關戶政業(yè)務管理職能是否有新變化?經過采訪后,以整版的形式刊出,解決了市民的所有疑惑,并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在社會上受到好評。
摒棄大而全的“一鍋煮”,對會議信息進行剝離分解
有人把會議報道看成是報道會議,因此,在報道中往往程式化現(xiàn)象很重。會議新聞都得列人數(shù)、排名次、登講話,報道內容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然而,筆者認為,會議報道不是泛泛地報道會議,而要跳出會議圈,將有效新聞資源從中分解、剝離出來。如果會議的新聞資源較多,可以分成幾篇單獨報道,這樣能收到較好的報道效果。
舉例來說,2011年2月份,筆者先后參加了市衛(wèi)生部門、民政部門的會議。會上,均是對2010年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展望了2011的工作目標。采訪結束后,為避免“一鍋煮”式的報道,筆者將這兩個部門的每一項工作都提煉出來單獨成稿,不僅沒有漏掉新聞,而且豐富了報紙的內容。這樣一來,避免稿件“眉毛胡子一把抓”。
會議報道中,一些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之所以群眾不愿看,就是因為不貼近群眾,完全用領導的眼光去選擇、陳述、解釋新聞,和群眾的生活距離太遠。用平民視角進行報道,就是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觀察會議,審視事態(tài),決定報道什么,怎樣報道,從會議和領導活動中挖掘群眾關心的百姓話題。
以城區(qū)派出所戶籍室常住人口管轄范圍將進行調整為例,這是與每個市民都密切相聯(lián)的事件,群眾不僅十分喜歡,而且非常關注。這比只是報道一個新聞發(fā)布會要好得多。因此,會議新聞要想讓群眾真正愛看,并自覺接受,就必須循著群眾所思所想,報道與群眾最貼近的新聞事實。
筆者認為,對新聞負責任的記者在寫稿前,必須采訪。事實上,會議通稿僅僅提供的是線索,這就需要記者做有心人。實際上,會議報道既難寫,又最好寫。好寫是指容易應付,把時間、地點、人物一一交待,再把會議提供的材料抄一些便可交差。難寫,是指會議報道難以寫活,難以寫透,難以寫好。因為,會議報道似乎已有了一種格式,已被公文化了,機械得很。所以,不易出好稿,難以被讀者稱道。
此外,在瀏覽會議材料時,需要憑借新聞敏感抓住自己需要的線索,然后,在會議間隙或利用其他時間進行采訪,以獲取進一步的信息,說不定可以挖出一條大新聞。至少,可以保證將同樣的一個會議報道得血肉豐滿,讀之讓人眼前一亮。
一般而言,文章反映的主題越大越好,但切入的角度是越小越好。如果貪大求全,只會將獨到的觀點淹沒在大量的材料中。這樣,大題材的文章也會寫得抽象干巴,讀者敬而遠之。題材再大,也達不到報道目的。為此,會議新聞最好選擇一個群眾視角,提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主題,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記者要有扎實的寫作功底。由于有些媒體會議新聞過多,加上報道形式過于單一,缺乏新意、變化,因而使得受眾對其敬而遠之,削弱了會議新聞應有的思想性、指導性、貼近性。因此,記者應具備扎實的寫作功底,真正讓會議新聞能吸引受眾、深入人心。要寫出能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會議新聞,除了要選取那些最新鮮、最有特點、最能夠撥動受眾心弦的話題外,還要多使用鮮活的描述性語言來替代政治話語,使會議新聞聽起來舒服,看起來流暢。
此外,會議一般是嚴肅的,但是如果記者多觀察,捕捉到會議上富有人情味、為受眾所感興趣的事件、場景、細節(jié),運用描述性語言,再現(xiàn)出精彩片段、典型細節(jié),往往就會拉近受眾與會議新聞的距離。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稱職的記者,不僅要善于捕捉新聞亮點,從百姓關心的角度去思考,同時還要培養(yǎng)自己的新聞“嗅覺”。學會在“無味”的會議中尋找出最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挖出鮮活的好新聞。此外,還需要掌握扎實的寫作基本功,不拘泥于會議報道的固定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會議中發(fā)現(xiàn)好的新聞線索,寫出好的會議新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