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遼寧省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大連116013)
小兒抽動癥是兒科常見疾病,多發(fā)于4~12歲的兒童,男性較女性多,比例為 (3~4):1。小兒抽動癥是以多發(fā)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表現(xiàn)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皺眉、吸鼻、噘嘴、張口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xiàn)如聳肩、扭頸、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動、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癥狀更明顯,入睡后癥狀消失。中醫(yī)學認為,本病與風、痰有關,多歸屬于 “驚風”、“瘛疭”、“抽搐”、“筋惕肉膶”的范疇[1]。
張?zhí)煳闹魅问谴筮B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主任醫(yī)師,從事腦病科相關疾病研究四十余年,在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診療方面亦有深入的研究。近十年間小兒抽動癥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通過對病人的系統(tǒng)觀察治療,或中藥或針藥并治,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闡述如下。
張?zhí)煳闹魅握J為本病發(fā)生病因主要責之于肝脾腎,為土虛木乘所致。小兒 “肝常有余”,“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主疏泄,喜條達,每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郁久化火,或引動肝風,上擾清竅,則面部抽動;或耗傷陰液,陰虛風動,則肢體顫動。 “脾常不足”,脾主運化,脾虛失運,聚液成痰,兼夾肝風,走竄全身,引起全身肌肉抽動;或上蒙心神,則脾氣乖戾,喉中發(fā)聲;或先天稟賦不足,腎陰虧虛,腎水不能涵養(yǎng)肝木,虛風內動,則頭搖肢抽。綜上所述,本病病機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風火痰濕夾雜而為病。具體分述如下。
1.1 先天稟賦不足 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髓海失充,臟氣羸弱,形虛神怯,則易于感觸諸疾。其中真陰不足,水不涵木,易致肝陽偏亢,若遇引觸,肝風內動則抽搐無常,且常見性情暴躁甚或傷害行為;腎陰虧虛,虛火上炎,循經(jīng)上擾,痹阻咽喉,咽喉不適,臨床表現(xiàn)為干咳、清嗓等;腎主水,心主火,陰水不足,水火失濟,則心神不寧,神不守舍,心不能主言則出現(xiàn)異聲穢語。
1.2 情志因素 五志過極,化火生風而致肝亢風動。小兒內傷七情會直接令內臟氣血失調而致病。肝主疏泄,喜條達,主藏血,體陰而用陽,為風木之臟。小兒肝氣過盛或郁結,肝失疏泄之職,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筋脈失養(yǎng),或氣郁日久,積而化火,火極生風,皆可致肝風內擾之候。風陽上擾,傷及頭面,則伸頭縮脖,皺眉眨眼;肝性剛直,肝風內動致使難以暢其通達之性,而以呼叫為快,故口內常出異聲穢語??梢?,情志失調為本病主要的誘發(fā)或/和加重因素。
1.3 外感六淫 感受外邪,外風引動內風。小兒乃稚陽之體,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薄弱,腠理疏松,加之寒溫不知自調,故易為外邪所傷?!端貑枴わL論》曰:“風者,百病之長也?!憋L性主動,善行而數(shù)變,故可見患兒抽動部位輪作;風性輕揚,易襲陽位,“高巔之上,惟風可到耳”,故頭面部癥狀多見。因此感受外邪,觸發(fā)內風也是導致本病加重或復發(fā)的重要外因之一。
1.4 飲食因素 飲食不節(jié)或后天失養(yǎng),脾虛生痰,風痰鼓動。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知自節(jié),因此常為飲食所傷,《素問·痹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毙荷L發(fā)育迅速,所需營養(yǎng)亦較成人相對為多,而小兒脾胃運化功能薄弱,如果喂食不當,饑飽不常,或縱其喜好,飲食偏嗜,過食生冷肥甘辛辣之品等,皆易損傷脾胃運化之功。脾運不健,聚濕成痰,痰濁內蘊,伏留于體內,若遇引觸則發(fā)病。
張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雖與肝脾腎密切相關,但臨床用藥上多采用健脾化痰法,兼以平肝熄風、補腎滋陰。根據(jù)其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對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或藥、或針藥并用,用藥上常采用二陳湯及其衍生方健脾化痰、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大定風珠湯育陰潛陽及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等靈活運用,而其中以健脾化痰之法又最為常用,在此基礎上酌情加平肝熄風之藥,如珍珠母、天麻、鉤藤等,寧心安神之品如酸棗仁、遠志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張師認為,本病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臨證時首先應明確診斷,病勢來漸去緩,取效貴在守法遣方。對于頑固病證,導師臨證時注重蟲類藥的應用,如全蝎、僵蠶、蜈蚣等,蟲類藥物性善走竄,能搜風通絡,有良好的熄風止痙作用,是治療本病的要藥。
治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患兒抽動癥狀的反復是由不當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誘發(fā)的。用藥期間應加強患兒的飲食起居調護,忌食油膩性、興奮性、刺激性等食品,以免生痰助熱引動肝風。避免長時間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使精神過度興奮誘發(fā)抽動。保證患兒睡眠時間,充分休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因外風可引動內風,導致抽動加劇。此外,還應考慮到本病與精神因素有關,故在治療期間加強患兒的心理行為矯正也很重要,對患兒進行鼓勵,提高其自信心,減輕患兒精神壓力。
曹某,男,16歲,學生。患抽動癥10年余,曾經(jīng)年前經(jīng)老師治療緩解,近年因學習緊張而再發(fā),頭項、口鼻及腹部均不斷抽動,影響正常學習,并出現(xiàn)穢語,自覺咽喉有異物而連連清嗓。服西藥稍有緩解。來診證見:形體肥胖,飲食如常,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質淡、苔白,脈沉弦。證屬肝郁脾虛,痰結風動。治宜健脾疏肝,化痰熄風。處方:二陳湯衍化方、導痰湯加味:半夏7.5g,橘紅15g,茯苓15g,枳實10g,竹茹10g,膽南星10g,天麻10g,遠志10g,全蝎5g,鉤藤15g(后下),珍珠母20g。二陳湯即是治療痰濕的主要方劑,又是調理中焦的圣劑,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加枳實、竹茹加強理氣化痰之功,加膽南星化痰熄風,天麻、鉤藤、全蝎熄風止痙,遠志、珍珠母安神。服藥2周后好轉,可以上課,繼續(xù)服藥3個月,癥狀完全緩解,隨訪1年未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