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立志**
生活方式與未成年人刑事被害*
文◎吳立志**
我國未成年人的刑事被害歷來是困擾社會的一大難題,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往往很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行為近年來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刑事被害原因復雜多樣,其獨特的生活方式乃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筆者以為,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被害的生活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成員間溝通不足,生活方式相對封閉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以及農(nóng)民外出打工,生活在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以及留守未成年人(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由于上述兩類人員各自的特殊性,加上條件的限制,使得父母對未成年子女關愛嚴重不足。[1]由于父母子女間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能力,容易導致上述群體形成較為封閉的生活方式,亦因此容易招致刑事被害。封閉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容易招致刑事被害,主要基于以下兩個理由:其一,封閉的生活方式使未成年人缺乏可靠穩(wěn)定的外在保護資源,抵制犯罪的能力較弱,容易招致被害。犯罪人在實施犯罪時,除了部分臨時起意的沖動型犯罪和過失犯罪以外,一般都有一個成本風險的考量,選擇犯罪對象時一般會選擇對犯罪抵制力較弱和外部保護機制缺乏的對象,這樣實施犯罪比較順利,同時得手后也容易逃避法律的制裁;其二,封閉的生活方式導致未成年人情感匱乏,容易招致被害。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匱乏的人一般缺乏強大有效的溝通能力,而強大有效的溝通能力往往是預防刑事被害的重大武器。實踐表明,在封閉的生活方式下,未成年人容易走向兩個完全相反的極端:要么徹底將自己封閉起來,在自我幻想中生活;要么對人際交往特別渴望,一旦在正常的人際圈里滿足不了這種情感的需求往往就會求助于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不管是完全封閉自己還是求助于網(wǎng)絡虛擬世界,都因為缺乏有效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招致被害。如所周知,孤單獨處本身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種被害的境地,實踐經(jīng)驗表明,孤單獨處的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一般經(jīng)驗表明,特別渴望情感惠顧的人往往不能正確判斷他人是否真正關心自己,以致陷入畸形的情感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犯罪人也正是利用這類群體的弱點大肆進行犯罪活動。實踐中,出生單親家庭的未成年人和留守未成年人在未成年人刑事被害中的比例較高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點。
(二)未成年學生生活方式不健全,同學間溝通機制缺乏
近年來,校園未成年學生刑事被害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復雜的因素,從生活方式理論的視角觀之,未成年學生孤僻、浮躁與不善于溝通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他們被害的重要原因。
1.同學侵害。同學侵害,是指學生之間的相互暴力侵害。同學侵害的原因十分復雜,實踐表明,具有某些特定生活方式的未成年學生很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如喜歡獨來獨往的學生由于經(jīng)常一個人單獨行動,缺乏同伴,而加害者一般不會去加害一群人,因此經(jīng)常一人單獨行動者就增加了遭受暴力侵害的可能性;又如喜歡擺闊的未成年學生,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通過穿著與消費來炫耀自己的財富,往往會引起某些心態(tài)不正常同學的嫉妒與怨恨,這些炫耀者也就容易成為敲詐勒索與搶劫的被害人。
2.社會人員侵害。社會人員侵害,是指校外人員對未成年學生的侵害。校外人員對未成年學生的侵害涉及范圍較為廣泛,既有人身傷害,也有性侵害。校外人員對未成年學生的侵害原因也是相當復雜,除了上述獨處型、炫富型和早戀型等特定生活方式的未成年學生很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外,還有整天迷戀于游戲的未成年學生容易成為校外不法分子關注的對象。
(三)生活內(nèi)容單調(diào)貧乏,上網(wǎng)成為主要生活方式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網(wǎng)絡成癮傾向的青少年常常是比較孤獨和抑郁的,他們一般具有下列特點:喜歡獨處、敏感、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guī)范、低自尊、自我封閉等等。上網(wǎng)成癖的未成年人表現(xiàn)出如下生活方式:
其一,迷戀網(wǎng)絡交友,交友隨機性大。
其二,與主流生活方式斷裂,自我保護能力嚴重不足。以網(wǎng)絡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未成年人生活方式中諸多因素的不平衡和混亂,造成了未成年人與正常生活方式、主流文化的斷裂,使未成年人處于正常生活方式的邊緣。這種斷裂導致未成年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質(zhì)量低下,削弱了他們在真實世界里的社會交往能力,使其在面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時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進一步加深了未成年人的被害性。
筆者以為,改變導致未成年人傷害的生活方式,對于有效預防未成年人刑事被害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社會政策 暢通家庭成員溝通渠道
其一,父母應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法定監(jiān)護人,為保障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維護其合法權益,父母應全面、適當履行監(jiān)護職責,加強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尤其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這些教育往往提醒被害人去提防陌生人,所謂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教育方式,卻忽略了加害大部分都來自被害人所熟悉的人。未成年人由于是非觀念不強,自衛(wèi)能力較弱,脫離父母的保護而獨處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因此,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應當盡量不要讓其單獨留在家中或者出行。有特殊情況時,應當委托親近的人代為照看。
其二,為孩子營造溫馨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一個溫馨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家庭環(huán)境應當建立在平等互愛的基礎之上,這樣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激發(fā)其提升解決危機,增強其自信心和面對困境時的勇氣,一旦遇到侵害危險時就能從容面對和有效化解。
(二)健全同學間互動機制 倡導健康校園生活方式
在未成年學生生活方式中,與同學以及與社會人員的合理、均衡交往是未成年學生較少被害的有力保障。為了使針對未成年學生的侵害案件有效減少,加強校園監(jiān)管,健全與同學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是關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建立同學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從上文分析得知,擁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未成年學生容易招致被害,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未成年學生很難與其他同學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溝通機制。喜歡獨處的同學因為生性比較孤僻,遇到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不會化解,導致“小隙”變“大怨”,從而容易導致同學的傷害;未成年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性格比較自尊敏感,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由于貧富懸殊的拉大,導致家境比較一般的學生對家境富裕的學生懷有一種天然的敵視心理,因此“炫富型”學生容易招致某些心態(tài)失衡的貧窮同學的加害;“早戀型”的未成年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均不成熟,很難處理戀情與友情的關系,表面收獲了“戀情”,實際上失去了友情,很容易成為矛盾的聚集地和導火索。只有改變上述不良生活方式,建立一種符合時代特點的,與自身年齡與身份相適應的健康生活方式,才能與其他同學進行平等友善的溝通,才能消除被害性,從而達到預防被害的目的。
其二,加強安全管理,倡導校園健康生活方式。[2]學校有責任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基于此學校應當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對校園的安全隱患進行排除,做好安全保護工作。具體而言: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學校應當將安全保衛(wèi)工作列入學校重要工作事項,組建校衛(wèi)隊加強安全巡邏,實行領導責任制。第二,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師生自我保護意識,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這是校園安全工作的基礎。第三,嚴格出入校園制度。對學校實行封閉式管理,嚴格限制校外人員進入校內(nèi),對進入校園的校外人員應當憑有效證件并進行登記。除了上述嚴格安全管理,學校也應該在倡導校園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下足功夫,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真正落實“育人”理念,不論“差生”、“好生”,均一律平等對待,尤其在人格對待上一律平等;二是設立校園心理咨詢熱線,對性格較為孤僻的學生實施心理幫助;三是設立校園情感熱線與青春期教育熱線,幫助早戀者擺脫情感的困境,在良好的校園氛圍內(nèi)感受同學友誼的珍貴以及早戀的危害;四是定期對未成年學生進行財富觀等價值觀的教育,這種教育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說教,最好是通過剖析一些典型的案例來教育學生以簡樸生活為榮、并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貧富差距。[3]
(三)加強未成年人娛樂設施建設,重塑主流生活方式
前文所述,未成年人迷戀網(wǎng)絡、沉迷于游戲導致了與主流生活方式的斷裂,這種斷裂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加害目標,因此重塑主流生活方式就是預防未成年人刑事被害的一個重要方法。
重塑未成年人的主流生活方式并不意味著要求他們完全放棄網(wǎng)絡生活方式,事實上,網(wǎng)絡生活方式已經(jīng)成了大眾(包括未成年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健康網(wǎng)絡生活方式的前提下[4],社會、學校與家庭要逐步引導未成年人重塑主流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所謂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未成年人走出網(wǎng)絡虛擬社會,走向他們生活的真實社會,在真實的社會中,他們用智慧與真誠與同類溝通互動,與人為善、尊重他人并平等地對待他人,靠自身的努力積極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并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社會不斷走向進步與完善。
重塑未成年人的主流生活方式,需要國家、社會、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與協(xié)調(diào)。未成年人沉迷于網(wǎng)絡,固然有網(wǎng)絡自身的吸引力,適合未成年人的娛樂休閑場所嚴重缺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未成年人精力旺盛,充滿了求知欲,而現(xiàn)實的生活方式卻過于單調(diào),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由于網(wǎng)絡世界充滿了各種玄妙,能極大滿足未成年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而網(wǎng)絡生活方式也就成為未成年人的必然選擇。針對此現(xiàn)狀,可行的解決之道就是加強適合未成年人的娛樂場所建設。例如,早在2006年,就有人大委員提出將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社會公共資源,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這樣不僅能夠使未成年人獲得許多課本之外的知識,更能有效的防止其沉迷于網(wǎng)絡與游戲,以此為契機走向真實社會,過上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被害。
注釋:
[1]比如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普遍沒有電腦,即使有些家庭有電腦,由于農(nóng)民工普遍不會上網(wǎng),也無法通過網(wǎng)絡的方式與其留守未成年子女經(jīng)常性的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又比如,出于成本的考慮加上工作的繁重,父母與留守未成年子女通過電話聯(lián)系無論是頻次還是每次通話的時間均及其有限,根本不可能做到每天長時間的交流與溝通。
[2]西方學校對于預防兒童被害而進行的具體的試驗有:第一、法國實行的學校安全計劃。學校雇用社會的失業(yè)青年,來加強中小學生上學和放學途中的安全,同時減少校園內(nèi)暴力行為。二、挪威實行的反校園暴力計劃。學校制訂嚴格的紀律,對被害學生實行保護、支持、救助;限制校園暴力行為。第三、美國實施的主動神圣教育計劃。由學生、家長、教師、學校領導組成綜合委員會,進行教育改革,倡導互相尊重,營造學校全體師生的歸屬感,以減少犯罪,保護被害人。第四、美國俄勒岡州的教師家庭聯(lián)論計劃。舉辦家長培訓班,學生技能培訓班,減少攻擊行為,保護被害人的利益。第五、法國實施的夏季青少年活動計劃。為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露天電影、迪斯科等,來提高信心、改善形象,減少犯罪和犯罪侵害。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使青少年的目標不再指向犯罪。(參見梁華麗:《中小學生被犯罪侵害的現(xiàn)狀與預防》[D],《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http://lsg.cnki.net/grid20/Brief.aspx?ID=9&classtype=&systemno=&NaviDatabaseName=&NaviField=。訪問日期:2012年4月25日。)
[3]實踐表明,喜歡做明星夢、夢想發(fā)大財?shù)奈闯赡耆撕苋菀壮蔀樾淌卤缓ο?,“?0后賤女孩’包包和阿紫被潛規(guī)則的案例”就是適例。詳情參見:http://new s.xinhuanet.com/legal/2009-05/05/content_11317469.htm。訪問日期:2012-5-20。
[4]實現(xiàn)未成年人健康的網(wǎng)絡生活方式主要是建立上網(wǎng)實名制,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wǎng)吧,嚴厲打擊黑網(wǎng)吧。具體措施有五點:其一,加強對網(wǎng)吧的依法管理和管制;其二,規(guī)范對網(wǎng)吧的監(jiān)督體系;其三,建立游戲分級制度,大力推行綠色網(wǎng)絡;其四,為家長提供預防網(wǎng)絡成癮的有效資源;其五,以預防為主,重視發(fā)揮社會的制約作用。
本文為山東省教育廳計劃項目“刑事被害與生活方式研究”(編號,J09WK10)的階段性成果。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