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國權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體育部,廣東珠海519041)
21世紀是一個文化多元存在,強調自由、競爭與合作的社會,個人是以一定的社會角色而存在,并且依據(jù)社會的顯在規(guī)則和潛在規(guī)則來履行一定的職責。也就是說人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包括語言符號、認知體系、規(guī)范體系、社會組織、物質產(chǎn)品、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因此人只有熟悉這種文化的環(huán)境,并能做出判斷和反應,才能融入到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而當今的運動文化恰恰反映了社會的主流價值,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同時參與運動、體驗運動文化也是個人走向社會化的一個紐帶。《天堂時代:美國人與他們的運動》(1989年)一書的作者B a r t G i a m a t t i,是耶魯大學的前任校長,前任棒球委員會委員,他認為,運動是人類自由的一種表達。游戲、比賽、運動在不停地表達每個時代的自由目標,是伴隨著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一種文化產(chǎn)物,是任何社會時期核心文化的一種主要存在形式。競技運動是一種位于游戲到工作這一連續(xù)演變過程中間的一種制度體系化的競爭性身體活動。當人們承認一種對社會有價值的運動時,就會創(chuàng)造一種學習該運動文化和參與運動的方法。很顯然,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學習運動文化,而學校是學生學習運動文化的最佳場所。通過學校的體育教育為學生在類似真實社會運動文化模式的情景下提供廣泛的、平等的、有教育意義的運動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的、有運動文化素養(yǎng)的和熱情的運動者。
泰勒認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所習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合整體。"而競技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類生存的運動本能、好奇心、攻擊性、創(chuàng)造性和破壞欲望等人性外在的反映——外化為非暴力性的競技體育活動,并通過"競爭"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在運動本能、攻擊性等行為外化到競技體育活動當中時,注入了公平、民主、開放、平等具有后天目的性的行為準則。而這種后天目的性行為準則的注入實質就是反映了存在于社會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及構建的競技運動文化形態(tài)。不可否認,競技運動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形成。同時伴隨著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演變過程中構建了許多不同模式的文化形態(tài),其中包括競技運動文化形態(tài)。當然,競技運動文化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培養(yǎng)良好品質的過程中也會帶有負面的影響。
在美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說的是一個男孩如果想要成為男人必須要接受美式足球比賽中神秘的魔力。這種魔力對于缺少男子氣概的男孩特別有效,因為人們相信這些男孩一旦遇到了嚴格教練的管教以及在比賽中與對手有直接的身體對抗,就能培養(yǎng)一些優(yōu)秀的品質:堅韌、勇敢以及克服身體不適的能力。很顯然,這種品質的形成是在參與美式足球隊的比賽中獲得的。學過體育史的人都知道,這種所謂的神話只是19世紀英國教育改革家阿諾德在萊格比學校提出“公平競爭”這種理念的世俗化而已。從純理論的視角來看,阿諾德的這種理念就是不僅教育一個人在體育運動中要有正確的言行舉止,同時也教育他們體育運動的參與就是投入生活的象征。但是,我們可以認識到體育運動與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秀品質的形成并沒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如果體育運動通過合適的組織和一定的指導,可以促使人們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但這些品質不會隨著運動的參與而自發(fā)的形成;相反在教師對學生參與運動的不合理引導下,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性格品質。
我們可以注意到,被美國體育心理學家M a r y D u q u i n(1988)稱為s a d o-a e s c e t i c i s m的觀念正在競技運動文化中流行。運動員、父母以及教練都相信這種強迫性摧殘身體的觀點并被社會所接受?!安桓冻雠?,就不會有回報”這句話在競技運動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口號,并且在現(xiàn)在被人們喊的比以往更響。不管在接觸性運動項目,還是在體操、賽跑、劃船以及以力量訓練、體重控制、減少脂肪為主要訓練模式的運動項目中,作為職業(yè)運動員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忍受身體上的痛苦和受傷,才能獲取成績。
然而D u q u i n指出,人的身體本能是會排斥訓練帶來的痛苦。在沒有大人的影響下,青少年在感覺到痛苦的時候是會毫不猶豫的放棄他們所參與的運動。而對成人來說就會顯得不一樣,雖然人們都會設法盡力避免參與競技運動中所體驗到的痛苦、傷病以及難受的處境,但他們會為了想要達到的目標而忍受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那么我們?nèi)绾蝸戆盐者@個度,既要保護和尊重青少年正在發(fā)展的認知能力,同時也要設置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堅持不懈、勇敢,如何與團隊合作并愿意將個人的目標放在團隊目標之下的優(yōu)秀品質。于是學校體育課程該如何對競技運動進行復制和改造,并運用到學校中,從而在教師的指導設計下讓學生傳遞運動文化。
無疑,運動教育模式采用了西方社會主流的運動文化形態(tài),并以此對體育課程重新賦予了新的意義。主要以人文關懷和運動文化的培養(yǎng)為基礎,指出“較為成熟的社會中所有人強烈追求更加高級的或成人化的游戲活動;也就是一種完善的運動文化代表著這種文化始終會朝向更有意義的方向演變”。由此推論可知,運動教育離不開游戲的形式,但又必須將規(guī)則過于自由的游戲加以限定,使其適于學校教育,即實現(xiàn)從兒童游戲向高級游戲的轉變。西登拓普將運動看作是一種游戲形式,使運動超越了歷史和地域的限制,在社會中擁有特殊的地位存在。由于游戲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所以社會必然會代代傳承這種活動。因此,假如運動是人們可接受的一種游戲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那么社會就會創(chuàng)造一種方法規(guī)范運動文化的學習和參與過程,而學校是學習運動文化的最好場所,因為只有學校能提供廣泛的、平等的、有教育意義的運動經(jīng)驗。運動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傳承運動文化,發(fā)揮運動的積極作用
根據(jù)涂爾干學派的定義,節(jié)慶(f e s t i v a l s)是一種社會時間的制度性安排,以區(qū)隔出日常的生活作息。節(jié)慶與日常時間的對立是根源于人類生活的二元性格,一方面是屬于神圣的、集體的領域,另一方面則是世俗的、個人的領域。透過節(jié)慶的集體活動,所有的參與者喚起了沉睡中的集體連帶,重新體驗了共同生活所需要的認同與投入。節(jié)慶本身就帶有逾越的性格,它是日常生活的顛倒,在平常所禁止的事反而成為可以做、或是必須做的事。另一方面,節(jié)慶也是感性的,除非透過共同的情緒宣泄、飲食享樂與身體經(jīng)驗等外在的感官剌激,一般人很難理解到彼此之間所存在的社會聯(lián)系。因此,節(jié)慶的雙重性格,即逾越日常規(guī)則與感性表現(xiàn),即是與集體行動緊密相連。集體行動要求參與者打破平常的角色認定,從而開始挑戰(zhàn)既定的權力關系,因此,它就是一種日常規(guī)則的逾越。要說服群眾為共同的目的獻身,則是需要訴諸于彼此之間的團結感,而這種集體情感則是透過感性文化表現(xiàn)、象征符號、共同儀式等助成的。
節(jié)慶活動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節(jié)慶活動的形成都展示著一個地區(qū)或一個民族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貌。也就是說,節(jié)慶活動從一開始就是文化現(xiàn)象的載體。早期的宗教活動中人們?yōu)榱松耢`與人類和睦相處并福佑人類,人們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惡設計了繁多的儀式活動來取悅于神靈。由此產(chǎn)生了以各種原始文娛體育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宗教娛神慰神儀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這些活動本身的宗教因素和色彩逐漸淡化,但是人們對節(jié)慶活動的那種情結并沒有消失,相反人們越來越重視節(jié)慶活動的社會價值和功能。古代奧運會就是由祭禮中的競技活動發(fā)展成定期舉行的節(jié)日競技運動會,同時這種帶有宗教儀式的節(jié)慶活動也成為競技運動文化的重要特征。當今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是文化,而表達奧林匹克各種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奧林匹克儀式,例如圣火傳遞儀式、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頒獎儀式。同時競技運動的特征是:有正式的記載;有正式的規(guī)則和組織;強調通過競賽顯示體力和智力,以擊敗對手為目的。這些特征和資本主義大生產(chǎn)過程中形成的組織化、規(guī)范管理、強調競爭等非常吻合,可以說是社會生產(chǎn)方式的遷移。因此,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運動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節(jié)慶活動是運動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目的是讓學生在歡樂的學習氣氛中體驗運動文化,它的教育目的不只是獎勵優(yōu)勝者,更是培養(yǎng)學生運動的熱情。運動教育中對奧林匹克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是運用各種豐富靈活的方法制造節(jié)日氣氛,慶祝學習的進步,運動中成功的體驗,以及創(chuàng)造和維持學生參與運動的樂趣,而采用的手段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宣傳欄、粘貼畫表、運動新聞、校報專欄、展示廳、小組顏色、最終賽事的正式慶典等來制造節(jié)日的氣氛。
運動教育所設計的奧運課程采用奧林匹克儀式是有獨特的價值意義,而奧林匹克的各種象征物的選擇都是經(jīng)過慎重選擇并能體現(xiàn)奧林匹克精神的目標。奧林匹克旗幟的五環(huán)代表五大洲,五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也象征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公平競爭、友好比賽的精神下相聚在一起。同時放飛代表和平的白鴿,象征永久和平的奧林匹克圣火的持續(xù)燃燒和傳遞也是奧林匹克慶典的組成部分。聯(lián)合國奧委會(U S O C)對奧林匹克象征物,如名稱、會徽、術語等擁有唯一的權力來進行達到教育的功能,并以這些崇高的象征物來促進人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奧運課程的目標,在課程的執(zhí)行過程中進行對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理念的教育時有很強的明確性。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對奧林匹克象征物、會徽、術語等展開的節(jié)慶活動可以制造和維持奧運課程中的節(jié)日氣氛。西登拓普在運動教育模式所建議的方案為:
在學校體育館或運動場的顯著位置放置一面較大的奧林匹克旗幟,從而向學生展示奧林匹克旗幟的象征意義;
在體育館或運動場的墻上懸掛較大橫幅的奧林匹克的信條“奧運會重在參與,而非取勝。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追求成功過程中的奮斗精神”。教師經(jīng)常要運用相關的說明和反饋,使學生把個人的生活目標與課程的設置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
在每個賽季正式開始時,由一名運動員代表所有參賽者進行奧林匹克精神的宣誓,而由另一名學生代表所有扮演裁判者宣讀裁判誓言;
教師可以對促進學生社會化特征設置的教學目標具體化和正規(guī)化,例如學生的責任心程度、參與競賽過程中是否體現(xiàn)公平性、制定公平比賽的協(xié)議;
在最終賽事結束之前由代表不同國家的運動員各自歌唱本國的圣歌;
在運動賽季期間學生可以依據(jù)布告欄的信息來代表一個國家,在整個比賽中都要體現(xiàn)出是該國籍的身份;
在最終賽事的頒獎慶典上要奏頒獎音樂,以此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比賽不是個人或小組之間而是在所代表的國家之間進行;
學??梢酝ㄟ^聯(lián)合國奧委會教育委員會的出版物,出版本校的《學校奧林匹克日》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
運動教育節(jié)慶活動的意義。
貫穿整個運動教育模式的一條主線是競爭,雖然在當前我國學校體育領域里通常是被賦予負面的意義,在此暫不討論這個詞的色彩,但遺憾的是被人們一直忽略的是競爭的一個基本意思是相聚在一起。早期帶有宗教色彩的節(jié)慶活動明顯的附有競技運動中競爭的意義,同時也正是受這種隆重的節(jié)慶氣氛的熏陶使人們更加對競技運動有著執(zhí)謎的追求。正規(guī)的比賽就是一種節(jié)日的慶祝,因此采用運動教育模式的體育教師需要與學生一起努力通過的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在課堂中設置歡慶氣氛來促使學生對他們的運動參與進行歡慶活動。同時教師要學會應用“社會化或情感化的氣氛”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以使自己扮演充當輔導員、仲裁、教練、家長、運動心理學家和拉拉隊長等各種角色,而這種角色的扮演將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節(jié)慶活動的積極氛圍。設置的慶?;顒涌梢园ǎ哼\動員宣誓、邀請?zhí)貏e嘉賓、頒獎典禮、比賽場地的裝飾、拍攝錄像帶等,同時這些活動也蘊涵著對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意義。由于這種節(jié)慶活動的特征允許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活動,享受運動,并在友好公平的情景下競爭,因此也培養(yǎng)了學生具有良好的高標準的運動行為。
審視我國體育課程及教學模式的設計,我們不難看到現(xiàn)行的體育教育是把學生從同一個模子里培養(yǎng)出來的批量產(chǎn)品,是批量生產(chǎn)的無特色的產(chǎn)品,忽視運動文化對個體存在的影響。在體育課程的具體教學中教師孤立地為教技術而教技術,忽視每項運動所蘊涵的文化價值的賦予,只是機械性地按照課程規(guī)定的要求灌輸知識、技能,片面強調課的形式或學生的練習強度。沒有把體育教育當作是育人、探索和改造人的過程,而是以工具主義為價值取向,展示的是生物體育、國家體育、政治體育,側重的是教學需要、學習成績、組織意識,強調的是體質教育、運動意識、身體意義,建設的是形式體育、體能體育、技能體育。這種課程的價值趨向,破壞了體育學科的存在價值,造成和加深了學科的發(fā)展脫離正軌,妨礙了學生接受完整教育的社會化,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之間有一個斷層。
另外,課程是文化的“精華濃縮版”,它不僅是文化繼承與延續(xù)的重要媒介之一,而且自身就是一種教育學化了的文化。體育課程則不僅是對特定時期的體育文化的反映,而且還擔負著體育文化的改造與創(chuàng)新的責任。因而在當今經(jīng)濟、教育、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中,我們的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也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誠然,我國的學校體育一直在不斷地改革與探索,但目前的學校體育并未從根本上完全認識到體育課程的價值所在。
當今西登拓普的運動教育模式在世界上被許多國家的體育課程改革中所采用和改造,尤其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國家的體育課程改革中成功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的本質是銜接學生在學校內(nèi)體育課中運動的學習和校外參與身體活動體驗運動經(jīng)歷和參與運動機會的一個媒介,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能將體育課內(nèi)所學運動項目的運動經(jīng)歷延伸到其他更多運動項目中。西登拓普構建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動機是來自于他認為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顯著脫離真實的情景以及如何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提高運動經(jīng)歷的真實性。
西登拓普認為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教學是孤立地進行技術傳授而不是在模擬比賽情景中讓學生執(zhí)行戰(zhàn)術時自然的學習技術,并且在體育課程中幾乎不提及運動所附屬的有意義的儀式、價值和傳統(tǒng),更不用說教導學生去體驗那些運動文化的價值。教師在體育課中明顯缺乏為學生提供在參與運動中有利于個人成長和培養(yǎng)職責環(huán)境的小組或團隊的組合。許多體育課程的課件仍舊是以這種脫離真實情景的教學類型為典型,并以相對不連貫的和短小的單元教學,在脫離比賽情景中教授技能。而運動教育的設計是“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接受更真實更完整的運動經(jīng)歷的教育”,運動教育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生的運動經(jīng)歷與其他所謂的精英運動等有著明顯的不同。例如要求促使所有的學生充分地參與到運動比賽中,包括學生分組的決定,學習經(jīng)歷的設計以及競爭的方式從而達到提高所有學生的參與性;采用合理的運動方式來迎合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和能力;采用修改過的比賽而不是承認所運用的形式,使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包括教練,裁判和管理員以及表演者等。由于許多學生先天的身體素質較弱,在掌握的技能的過程中會有困難,并且還會影響到學生在校外積極地參與身體活動和運動比賽的興趣。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執(zhí)行中通過讓所有的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小組大小的設計和隊員的選擇以及比賽的方式都要有利于所有學生在代表與自己水平相匹配的團隊中積極地參與比賽,從而培養(yǎng)他們在體育課程之外參與運動的興趣。同時在比賽過程中的各種角色扮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職責,促進學生成長的社會化過程。
有的學者提出質疑,競技運動過分強調競爭以及不惜代價獲取勝利會對學生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而西登拓普在運動教育模式中強調“對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最大的收獲是公平盡力的參加比賽,比賽過程中尊重對手以及接受比賽的結果,在競技運動比賽中最重要的是公平的競爭和尊重對手,而不是計較個人或小組的勝敗”。這種思想觀點與當今全球都認可的奧品匹克精神理念相吻合,但偶爾也會與學生在校外欣賞現(xiàn)代重要的競技比賽時或在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到的文化價值不一致。很顯然,運動教育所傳遞的運動文化是能促使學生在成長過程形成優(yōu)秀品質,并為他們走向社會奠定基礎。而運動文化的傳遞媒介是運動技能以及學生在比賽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同時通過這種媒介學生將批判性的學習各項運動技能并進行改造。如果學生只了解運動文化的知識層面沒有積極的參與到運動中去的話將不是一個有運動文化的運動者,相反只有簡單的身體活動以及參與運動而不了解運動文化也不是一個有運動文化的運動者。一個真正有運動文化的運動者,可以通過所接受的運動文化積極活躍的投入到運動中,而且還要自發(fā)地運用這些運動文化知識來改進當?shù)厣鐣餍械倪\動風氣。
[1]D a r y l S i e d e n t o p.S p o r t e d u c a t i o n:Q u a l i t y P E t h r o u g h p o s i t i v e s p o r t e x p e r i e n c e s[M].C h a m p a i g n,I L:H u m a n K i n e t i c s,1994:3-23.
[2]D e r e k J M o h r,J S c o t t T o w n s e n d,S e a m M B u l g e r.M a i n t a i n i n g t h e P A S E:A d a y i n t h e l i f e o f s p o r t e d uc a t i o n[J].P h y s i c a l E d u R e c D a n c e,2002,73(1):39.
[3]D a r y l S i e d e n t o p.J u n i o r S p o r t a n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p o r t C u l t u r e,J o u r n a l o f T e a c h i n g i n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t i o n.[J],2002,21(7):4.
[4]J u d y O s l i n.S p o r t E d u c a t i o n:C a u t i o n s,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a n d C e l e b r a t i o n s,J o u r n a l o f T e a c h i n g i n P h y s i c a l E du c a t i o n.[J]2002,21(7):16.
[5]D a r y l S i e d e n t o p.S p o r t e d u c a t i o n: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J].J o u r n a l O f T e a c h i n g i n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2002(21):409—413.
[6]D a r l y S i e d e n t o p,P e t e r A.H a s t i e,H a n s V a n D e r m a r s.C o m p l e t e G u i d e t o S p o r t E d u c a t i o n[M].C h a m p a i g n,I L:H u m a n K i n e t i c s.2004:3-14.
[7]高航,等.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6):79-83.
[8]高嶸.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結構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2):117-118.
[9]胡亦海.競技運動起源辨識、歷程斷想、功能啟迪[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