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宏穎
(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浙江杭州310058)
浙江省高校體育賽事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影響
錢宏穎
(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浙江杭州310058)
高校各類體育賽事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校園體育文化內涵,闡述高校開展各類體育賽事主體結構與矛盾,指出體育賽事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作用及結構優(yōu)化方案。
高校;體育賽事;校園體育文化
高校體育教育在培養(yǎng)人才過程中除了傳授現代知識和技能外,體育精神和通過體育所構筑的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深遠的意義。作為文化現象的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和造就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充滿活力的高校學生體育活動帶有很強的文化色彩,而高校各類體育賽事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往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競賽就沒有活躍的體育,它對學校的群體活動起到指導和推動作用,高校各種體育競賽活動也成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處理好體育競賽與普及性體育活動之間的關系,有計劃地組織更多學生參加到體育競賽中來,是促進學生運動參與,提高身體素質,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1.1 研究對象
浙江省第十三屆省大學生運動會競賽項目及浙江的大學校園內體育競賽及體育社團體育活動的組織方法、競賽規(guī)程及在大學生中影響力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競賽的規(guī)程和一些文件進行分析。
1.2.2 問卷調查法。對浙江省第十三屆大運會比賽場上部分大學生運動員,及浙江大學、浙江樹人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及浙江財經學院校內同學隨機抽取500人作問卷調查,了解各級運動競賽對大學生校團體育文化的作用。
1.2.3 分析比較法。分析各級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的組成結構、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實質性作用及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推進作用。
2.1 校園體育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體育文化是一種以人的體育行為為特征的社會現象。在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兩類文化體系的交匯處,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校園體育文化。
一些體育理論學者將校園體育文化定義為“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參與為主體,以身體練習為手段,以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其高品味的內涵和深層次的底蘊,推動校園群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體現了價值、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等校園精神靈魂。校園體育文化,包括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等表象內容,也包括體育風尚、道德觀念、體育精神和價值等深層內涵,這種無形的力量,對每個人產生潛在的教育作用。對于提高學生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校內體育賽事的開展也將進一步推動校園文化的發(fā)展。
2.2 高校體育賽事
國內對體育賽事的理解一般就等同于體育競賽,指“在裁判員主持下,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要求,組織與實施的運動員個體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較量?!备鶕本w育大學田麥久教授的“項群理論”,按照運動項目所需運動能力的主導因素將運動項目分成體能主導和技能主導兩大類。而國外對體育賽事的認識和理解有較大差異,他們普遍認為體育賽事是一些特殊事件,廣泛包括宗教典禮、傳統(tǒng)儀式、文藝表演、宴會廳、展覽會和體育運動競賽活動等等,體育競賽則是其中一項很重要的特殊事件。因而體育賽事成為體育產業(y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產生了很明顯的經濟效益。
但無論怎樣的理解,體育競賽還是體育賽事的核心部分。高校體育賽事包含高校學生參與的大型體育競賽以及在高校范圍內的一般的體育競賽活動。
2.3 高校體育賽事項目設置特征及主體項目結構矛盾
2.3.1 省級及以上體育競賽項目結構及矛盾。目前高校大學生可參與的體育競賽項目主要有:全國大運會體育競賽;全國大學生單項體協(xié)比賽、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及其所屬的單項體育協(xié)會舉辦的正式體育競賽(邀請賽、選拔賽、友誼賽等);省大學生運動會;由省體育局、教育廳及其所屬的單項體育協(xié)會舉辦的正式體育競賽(邀請賽、選拔賽、友誼賽等)。
省大運會是省內高校重要的大型體育賽事。如第十三屆浙江省大學生運動會競賽項目包含11個大項,以體能主導類項目有田徑、游泳、定向越野等,主要以時間、距離等來判定勝負;技能主導類為項目有排球、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和健美操等,以得分或評分來決定勝負。這些項目大部分是傳統(tǒng)項目,只有定向越野為新興項目。其他還有如大學生排球聯(lián)賽、大學生網球錦標賽、大學生足球聯(lián)賽、大學生籃球錦標賽等各單項省級體育競賽,或由一些高校承辦的高級別賽事,如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CUBA)等。
一般省級或以上組織的體育競賽大多是傳統(tǒng)競技項目,由校高水平運動隊或校代表隊參加比賽,運動成績的好壞代表一個高校運動競技水平的高低,也是各高校之間進行競爭比較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對比賽現場的部分運動員的訪談,以及對浙江部分高校學生所作的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普通大學生對這些比賽的情況和結果不甚了解,甚至是毫不知情。據統(tǒng)計高達78%的調查同學不清楚本校到底有多少支體育運動代表隊,53.4%的同學不知道近期本校有沒有派代表隊出去參加省大學生比賽,39%的同學生表示知道其中的某一支代表隊參加了省大學生的體育競賽,不知情的比例是相當高,而另有74.4%的同學表示不想關心這一類的事。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組織的比賽競技化程度太高,普通學生的競技能力不可能達到較高水平,而比賽的觀賞性又不是特別高,因而普通大學生對省級運動競賽普遍關心不夠。相比較而言,在同學中影響最大的體育賽事就數CUBA聯(lián)賽了,89%的同學表示聽說過或觀看過CUBA籃球聯(lián)賽,這主要是由于媒體或網絡的宣傳報道力度較大,尤其是參賽的高校,通過CUBA聯(lián)賽,不僅促進了本校籃球運動發(fā)展,同時也活躍學校體育風氣,加強學校的凝聚力,增進校際之間的交流,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由此可見,目前省級或以上的比賽只是體現高校競技體育運動水平,而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幾乎沒有什么實際的影響。
2.3.2 校級體育競賽主體項目結構及矛盾。據高校體育競賽開展情況的調查,主要進行的有競技性和娛樂休閑性體育競賽,包括:體育部牽頭開設的一些校級競技性比賽;由校體委或體育部與團委學生會聯(lián)辦,為豐富校園體育文化而開展的一系列競技性或趣味性競賽;由團委、學生會或體育社團舉辦的健身娛樂休閑為主的競賽;學生自發(fā)組織的一些體育競賽活動。
2.3.2.1 校級體育競賽項目。校內體育競賽項目大多是與廣大學生緊密相關的,如校排球賽、籃球賽、足球賽、田徑運動會等。每個高校都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的體育競賽,有些還冠有特定的名稱。如清華大學的“馬約翰杯”學生運動會,競賽項目有33個大項,100多個小項。浙江大學每年舉辦學生“三好杯”系列競賽,有三大球、三小球、武術、跆拳道、健美操、橋牌、三棋等10多個項目,以學院為單位組隊參賽;另有新生杯、學園杯、紫金杯等各項單項比賽讓學生參與。中醫(yī)藥大學每年開展的校內群體競賽包括“文明杯”男籃、女排比賽、校足球錦標賽、校田徑運動會和校乒乓球比賽等。浙江財經學院每年組織的校內學生群體競賽包括定向、游泳、足球、羽毛球、籃球、網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徑等傳統(tǒng)項目比賽,也包括3人制籃球、校吉尼斯紀錄比賽、冬季長跑等比賽。
通過對參加校內比賽學生、啦啦隊學生及普通同學進行的問卷調查,54%的同學關心或參與過學校組織的各項比賽之一,31%的同學雖知道有些比賽,但自己不想關心,而15%的同學根本不清楚學校組織過什么體育比賽。學生對校級競賽的關注程度和參與程度還沒有達到較高的程度。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學校組織的比賽過于競技化,只有少數體育專項比較突出的同學才能參加,大部分同學參與性不是很高;二是舉辦的比賽項目學生不感興趣,大多是傳統(tǒng)的比賽項目,較少融合時尚流行的元素;三是學業(yè)任務比較重,沒有很多空閑的時間來進行體育鍛煉和參加競賽,但各高校間學生對體育賽事關注程度還是有明顯差異的。
表1 各高校學生關注體育賽事程度比較表(%)
一些重點高校,學生學業(yè)繁重,因此主要精力會投入到文化學習和實驗中去,他們常常會忽視一般的體育競賽。但如果體育賽事的設置有一些獨特之處,比如項目時尚或大眾化,競賽方式簡單易參與,同時又能符合學生的體育品味,也能吸引一部分人把注意力轉到這類體育競賽中。而一般性高校由于學生自主學習壓力較輕,或學校較小,學生課余活動不夠豐富,因而一旦學校組織一些體育競賽,則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進而積極參與其中。
2.3.2.2 課余體育競賽。高校學生課余體育競賽還是比較豐富的,一般由學校體育部或體委指導,由學生會團委、各體育社團或各二級學院體育部組織,進行單項競技比賽或健身娛樂休閑為主的競賽,如拔河比賽、登山比賽、遠足毅行、交誼舞比賽等,以吸引學生參與。
問卷顯示,這些體育競賽是學生比較關注或感興趣的。比如不少學校都進行了校園吉尼斯大賽就是將一些生活中常見或簡單的運動技能來進行一些大比拼。這樣的體育競賽不需要學生有完美的運動技能,只要有其中的一項特長就可以參加。而一些同學雖沒有參加,但他們也會因為感興趣誰會拿走冠軍而關注比賽,因而吸引了很多同學的關注。如浙江大學舉辦的校園吉尼斯比賽,集運動、時尚、健康、趣味、娛樂于一體的活動,動員浙大的運動愛好者和宅男宅女們融入豐富的校園生活中,勇于挑戰(zhàn),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留下美好的大學生活記憶。通過舉辦這些適合廣大學生參與的體育賽事,通俗又競爭激烈,最重要的是學生參與者的廣度與深度比較好。
學校通常組織的課外體育競賽有三種。一種是以傳統(tǒng)項目競賽為主的,如院系間的籃、排、足球比賽、田徑運動會、健美操比賽等;第二種是傳統(tǒng)項目變換比賽方式進行,如排球墊球、足球顛球、投籃比賽、籃球手指轉球等,雖然仍是一些傳統(tǒng)項目,但比賽的方式更靈活,是針對傳統(tǒng)項目中的一兩項主要技術來進行的比賽,可團體參賽,也可個人參加,因而擴大了學生的參與;第三種比賽是以大眾性活動項目為主的比賽,如吹氣球、自行車慢騎、單腳站立、跳繩比賽等單項趣味比賽,人人都可參與,參加形式非常自由,隨時可報名參加,更是提高了大眾參與的興趣。
表2 學生參加各類體育競賽態(tài)度統(tǒng)計調查表(%)
通過問卷調查,對于第二類課外體育競賽,60.1%的學生表示有興趣參加,哪怕自己不是很擅長,但也不介意去試試參加其中的一項;第三類課外體育競賽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基本能參加任何一項活動,也是比較感興趣的,但這類活動卻往往開展較少。因而學校組織的體育競賽與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影響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在學生不愿意參加課外體育競賽的原因調查中,學生選擇由高到低的原因依次為:運動項目不感興趣,運動水平達不到,場地器材環(huán)境不好,沒有時間,沒有競賽同伴,比賽場上的往往會有一些暴力沖突事件,沒有什么好處等等。造成學生這些心態(tài)的原因除了項目本身在設置上的一些問題之外,也與學生的學習壓力、競爭壓力、情感體驗、抗挫能力、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體育賽事應從正面引導,從而更好地推進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
2.4 體育賽事開展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作用
各類各級校園體育賽事的開展,通過運動不僅宣揚了體育精神,同時也引領校園時尚運動,打造健康新生活,各種賽事或緊張刺激,或輕松活潑,讓更多的年青人參與到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運動中來。
2.4.1 體育賽事推動學校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形成積極的體育風氣,使學生愉快地自主地進行體育活動。通過競賽優(yōu)勝劣汰,選拔人才,激發(fā)后進,使學生產生榮譽感,通過戰(zhàn)勝困難產生超越感,通過實現目標產生成就感,從而產生精神上的滿足和感情上的愉快,倡導健康的體育精神,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體育運動,使體育習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2.4.2 體育賽事使校園體育項目傳播與延續(xù)。不少運動項目,除了其特有的實用性和健身性之外,通過競賽可使其一些精神得以流傳并發(fā)揚光大,同時,觀賽同學也能近距離地感受美、欣賞美,體會到體育運動特有的魅力,如男生在球場上競爭時表現出來的勇猛彪悍,讓無數女生為之折服,表現了體育之美、陽剛之美,促進了積極健康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2.4.3 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素質就是具有競爭與開拓精神,體育競賽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比如田徑運動能培養(yǎng)勇敢、堅韌不拔的精神;球類項目對集體主義精神、組織紀律性和機智靈活的應變能力具有顯著作用;體操、武術項目有利于培養(yǎng)沉著、果斷、自控力和堅持等品質,這成為學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2.4.4 體育活動時的特殊氛圍,有助于大學生保持的身心健康。通過競賽能調動學生情緒,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心理溝通,可以糾正學生精神空虛、意志薄弱、貪圖享受等一些不良習氣,可改善自卑、孤獨等現狀,使學生課余生活更為充實,心理更為健康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的健身意識,養(yǎng)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習慣,學校應組織更多學生喜愛并適合參加的項目,廣泛開展各類體育競賽活動,通過以賽促練,喚起學生運動參與興趣,增強體質。
3.1 以學生需要為主體,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為內趨力,廣泛開展各類體育競賽與活動。高校應關注學生課余體育文化生活需要,開設更多滿足學生興趣、健身效果良好的群體競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自發(fā)的體育鍛煉行為,更好地豐富校園體育文化。
3.2 利用高校體育資源,改變單純的競技性,開展多層次并存的體育競賽。有高水平的運動競賽,又有一般性的運動比賽,結合競賽進行團體操表演或趣味性的娛樂活動。如中國大學生籃球聯(lián)賽(CUBA),同時推出一支富有朝氣的啦啦隊伍。輪滑、跆拳道、街舞、交誼舞等是學生非常喜愛的項目,如學校開設這些項目的大比武或競賽,順應了時代又適應了學生的需求,也活躍了高校體育文化氛圍。
3.3 承辦一些較具影響力的公益性體育娛樂賽事或傳統(tǒng)體育賽事,結合國內外體育熱點和焦點、體育動態(tài)、體育明星介紹、科學健身方法、安全運動等內容舉辦體育知識講座。吸引一些運動品牌贊助,邀請體育名人或青年偶像來參與活動,是豐富學生體育知識和提高運動參與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3.4 豐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應依靠廣大的學生,保持學生的運動熱情,支持學生各種體育社團活動,引導學生自發(fā)的體育行為,成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鼓勵學生開展社團節(jié)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體育及文化娛樂競賽,不僅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也使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生活成為鍛煉學生能力的手段,滿足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3.5 加強學校院系之間的交流與競爭,開展校際之間、院系之間的體育競賽或友好交流賽,活躍校園之間的體育文化,優(yōu)勢互補,加強學?;蛟合祪炔康哪哿εc影響力,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等生存技巧與競爭能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
[1] 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 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詞解[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學教研室,1996:2.
[5] 王守恒,葉慶惠.體育賽事的界定及分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1-3.
[6] 王明惠.論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及其功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12):104-106.
[7] 龔德貴,等.論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170-172.
[8] 鄭輝,趙俊榮.面向21世紀我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9):70-71.
[9] 王宗平,莊惠華.重健身淡競技大學體育教學改革與實踐[J].體育科學,2001(1):22-25.
[10] 龔秀春,張朝軼.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環(huán)境與大學生全面素質培養(yǎng)[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108-110.
[11] 西宗鳳.高校體育賽事對高校體育精神文化的影響以安徽省十所高校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1):89-91.
[12] 王守恒,葉慶暉.體育賽事的界定及分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3.
The Influenc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ports Events on the Campus Sport Culture
QIAN Hong-Ying
(Pivision of Public Physic,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ll kinds of sports events in university campus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balance of powe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elaborates the main structure in all kinds of sports events and contradictions,points out that the sports ev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culture on campus to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cheme.
college and university;sports events;campus sports culture
G807.4
A
1004-3624(2012)05-0067-03
浙江省教育廳2010年度科研計劃項目(Y201018611)
2012-06-27
錢宏穎(1972-),女,浙江杭州人,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及健美操研究.